自打家里來了一只狼崽子,家里不僅多了一張嘴,還多了許多事兒。
打野雞、遛狼崽子什么的,都是小事,應付那些個前來看熱鬧的鄉親們,才讓人頭疼。
宋家上上下下都有自己的事兒,只有宋南星小朋友空閑時間最多,招待客人的事兒就這么硬生生按到了宋南星的頭上。
想想那些個三姑六婆、大爺大娘、湊熱鬧的小朋友……宋南星只覺得自己腦瓜子嗡嗡的。
小狼崽子那腿要想恢復正常,起碼得兩三個月,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是宋南星改變不了的。
要想從待客這件事兒里面解脫出來,還得想其他的辦法,給這群“閑散人員”找點事兒做。
譬如,讓匆匆開始,又匆匆結束的掃盲班,再次辦起來,讓鄉親們不再做睜眼瞎。
不過,為了避免自己這一番好意,變成馬屎皮面光的政治任務,必須得讓鄉親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宋南星眼珠子一轉,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還不太能適應農村勞動生活的江永華。
江老爺子可是當著大家的面,跟她保證過,自己能造拖拉機。
既然是這樣,那維修、保養拖拉機一定也是手拿把掐咯!
拖拉機作為農村機械化的重要工具,各地普遍設立農機站進行統一管理,修配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崗位。
如果跟著江永華老爺子學會了維修、保養拖拉機的技能,那加入農機站,吃上供應糧的日子,還會遠嗎?
即便進不了農機站,多學一門手藝,也會多一份底氣不是!
宋南星是個行動派,既然有了思路,那必須得落到實處??!
不過,找誰撐頭做這件事兒呢?
宋大邦?
他們家在宋家村一家獨大,有沒有一個拖拉機維修工影響不大,只會出工不出力。
還有誰呢?
宋南星仔細的思考了一陣,最終把目光投向了峰山大隊的大隊長張尚文。
想當初,一聽說江永華會造拖拉機,張尚文就把八個下放人員的虧給生吞了,可見他對造拖拉機這事兒是有想法的。
張尚文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風已經是大隊的拖拉機手了,可張尚文的小兒子還沒有著落呢!
現在張尚文還沒有動靜,只是缺一個機會(借口)而已。
如果,她把這個機會交到張尚文手里……
宋南星想到這兒,眼前就是一亮。
趁著下午病人少,宋南星跟宋苗打了聲招呼,扭頭就往張尚文所在的先鋒村走。
不得不說,宋南星小朋友對人心的把控是準確的,她只是略微起了個頭,張尚文就秒懂了她的意思。
張尚文原本公事公辦的態度,立刻就放柔了。
以前一口一個“小先生”,如今張口閉口就是“賢侄女”,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宋南星一看這架勢,就知道這件事,穩了。
果然,張尚文把宋南星那一點意見和建議吸收采納并完善,再跟江永華老爺子詳談了一番,取得了老爺子的同意后,馬不停蹄的組建了一個掃盲班,并把小兒子張雨也給安排了進來。
作為交換條件,江靖川小朋友也背上了小書包,成為了宋小滿同學的新同桌。
一開始,十里八村的聽說要辦掃盲班,大家伙都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又把自己拉回去“聽天書”。
可當他們聽到張尚文列出來的好處,看到張雨板板正正的坐在教室里,大家伙的態度瞬間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別說那些個大字不識的莊稼漢、大娘大嬸,就連十里八村有名的高中生“張秀才”,都坐進了掃盲班的教室。
真是應了那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宋南星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拉著家里其他幾個人,也來湊了一盤熱鬧。
面對著群良莠不齊的學生,江永華老爺子那叫一個頭疼。
可想想跟自己吃不飽、穿不暖,辛辛苦苦干了好些天活,還瘦了三斤的孫子江靖川,江永華老爺子只能咬一咬后槽牙,硬著頭皮上了。
有著汽車修理工這根“胡蘿卜”在前面吊著,掃盲班的人員流失雖然也很大,但好歹還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堅持了下來,包括并不限于張雨、“張秀才”、李玉安和宋南星一家。
拖拉機構造、維修和保養,對于江永華來說并不是什么復雜的東西,但對于峰山大隊的老百姓,尤其是大字不識幾個,需要參加掃盲班的老百姓來說,就沒那么簡單了。
大家雖然都咬牙堅持著,可真正聽懂的,也就張雨、“張秀才”、李玉安和宋南星兄妹仨。
張雨家里有實物可供參考,“張秀才”學歷較高,李玉安認真刻苦,他們能搞懂,江永華一點都不意外。
但宋南星兄妹仨小學都沒有畢業,每天也只學上課那一個小時,居然能把這些知識搞懂,那絕對是有點天賦在身上的。
江永華的愛才之心又雙叒叕跳動不已,在“掃盲班”學習結束后,試探性的詢問起了兄妹三人有沒有意愿到他家開小灶。
宋南星委婉的拒絕了,但卻替宋立夏和宋小滿接過了江永華的橄欖枝。
在掃盲班蹭課,和跟著江永華學習,那絕對是不同的概念。
宋南星按照峰山大隊拜師學藝的標準,準備了六樣禮,芹菜(勤奮)、蓮子(苦心教育)、紅豆(鴻運)、棗子(早高中)、桂圓(功德圓滿)、干瘦肉條(敬意)上了門。
江永華老爺子硬著頭皮收下了,當天就開始上崗。
江永華老爺子教得認真,宋立夏和宋小滿也學得仔細。
按照峰山大隊拜師的老規矩,徒弟還得給師傅免費干三年活。
于是,江永華老爺子那一間半石頭房的缺口,被宋立夏和宋小滿用竹子做成的籬笆圍了起來,糊上了厚厚的黃泥。
紅泥小火爐搬了過去,兄弟倆撿來的柴火直接把這半間廚房給堆了個半滿。
看到江家爺倆天天吃煮紅薯,宋立夏和宋小滿更是直接接過了掌勺大權。
從此,下放三人組總算是擺脫了煮紅薯的魔爪,吃上了烤土豆、烤紅薯、土豆餅、紅薯土豆餅、土豆紅薯糕、紅薯干、紅薯窩窩頭、紅薯湯、紅薯渣丸子、紅薯粉條……
吃膩了的話,還能搗鼓點野菜,或者換點玉米面,運氣好還能弄到點米、面、肉,做點別的什么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