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雙重噩耗,元吉領兵
- 同時穿越:全靠我自己變強
- 81歲青蠢南大
- 2165字
- 2025-07-06 00:01:00
一月時光倏忽而過,太原城在李淵的掌控下已然恢復了秩序與生機。
他在短時間內迅速接管了太原城防、府庫及周邊軍隊,以“廢昏立明”為口號舉起了擁立代王的大旗。
那篇激昂的檄文,已經李建成之口,在一場場清談、宴席中傳遍了太原周邊乃至全天下。
李淵自任大將軍,命建成輔掌內政庶務,次子世民執掌兵符、整軍經武,太原周邊郡縣望風歸附,氣象一新。
此時已萬事俱備,只待誓師西進,兵指長安(這時候叫大興)。
然天有不測風云。
這日,留守府前陡然響起急促的馬蹄與嘶鳴,一斥候滾鞍落馬,帶著一身風塵與血腥氣沖入留守府:
“報——!突厥阿史那咄苾部突襲!馬邑已破!兵鋒直指雁門關!”
廳堂內,突厥鐵蹄的兇名傳遍諸人,眾人頓時心頭一緊。
在眾人商討此事對策之時,李淵一心腹家將神色凝重,手捧一封信函疾步入殿。
火漆密信被李淵拆開,臉色驟然冷肅。
一篇措辭傲慢的“盟書”赫然入目。
字里行間以“四海英雄共推盟主”自居,更以項羽、周武王自比,張嘴就是索要足以支撐十萬大軍半年的巨額糧秣看的李淵大是惱火。
李淵眼中厲芒一閃而逝,面上卻浮起一絲笑意,將信函傳示眾人。
信紙在諸人手中傳遞,裴寂、劉文靜、李世民等核心重臣的臉色也隨之沉肅,慍怒與凝重交織。
議事廳內經過一陣平靜后,劉文靜率先開口。
他認為瓦崗雖勢大但卻不足為懼。
但也非此時的李氏能夠應對,于是建議通過表面順從,讓李密替李淵阻擋東部隋軍,為李淵西進關中爭取時間。
在他言后李淵臉上的笑意更濃了幾分,明顯其主張與李淵的想法高度契合,大概成為應對李密的核心策略。
有此想法的不僅有此二人,場中眾人幾乎都認可了這個方案。
只是裴寂提出了不同的擔憂。
他是李淵的老部下了,相比其他他更看重李氏家族的聲望。
認為李密出身雖為北周八柱國之后,但瓦崗軍本質是“草莽義軍”,李密以“盟主”自居是對李淵的侮辱。
因此,裴寂更傾向于“拒其盟主之號”,甚至提議回信駁斥李密的傲慢,擔心過度示弱會讓天下人輕視李淵。
不過,李世民站出析利弊后,裴寂最終認可了“暫避鋒芒”的策略,但其最初的強硬態度同樣反映了部分關隴舊臣的立場。
讓李淵陷入了思索。
這時突有一人站了出來,他清晰的提出了反對的喊聲。
不是別人,正是此時只有15歲的李元吉。
相比別人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或是立場站隊,他就顯然不一樣了。
他根本未深思裴寂維護門第的深意,而純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他本能的反對李世民說過的所有話。
“瓦崗軍算什么東西!”
李元吉下巴微揚,語帶輕蔑。
“不過是一群走投無路的泥腿子湊在一起罷了!
李密吹噓百萬之眾,實則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裴公說得好,他們出身草莽,上不得臺面!
豈能與我父帥堂堂國公、八柱國之后相提并論?
更遑論做什么‘盟主’!
向他們低頭,簡直是自降身份!
兒臣以為,就該狠狠打回去,讓他們知道厲害!”
他慷慨陳詞,引用了裴寂關于出身的論點,和劉文靜的不足為患論。
大肆貶低瓦崗戰力,乍聽之下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究其邏輯,充滿漏洞,純屬意氣之爭。
廳中諸人皆是老于世事,豈會聽不出李元吉話中的稚嫩與意氣。
但無人點破,目光都投向主座上的李淵,靜待其決斷。
李淵目光深邃,掃過神色各異的臣子與兒子。
劉文靜的“緩兵”之策最為務實,他內心早已傾向于此。
但裴寂的擔憂和李元吉那番沖動卻暗合“名節”的言論,也并非全無道理。
直接示弱,確有損他這位即將逐鹿天下者的威儀,若日后登臨大寶,今日之舉恐成史筆笑談。
一個折中的念頭在他心中成形。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
“元吉年少銳氣,志氣可嘉。裴寂維護門第清譽,亦是老成謀國之言。然文靜所謀,乃大局之利。”
他語氣稍頓,目光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停留片刻。
“建成持重,元吉勇銳。
便由你兄弟二人,率太原舊部精銳,且與你等一個自行募兵職權,合兵一處東出迎一迎瓦崗的‘先鋒’。
建成為主,元吉輔之。
記住,此去非為決戰,旨在小挫其鋒,揚我軍威,讓那李密知曉我李氏非可輕侮!
待小勝或相持之后,再持我親筆‘結盟’文書與其交涉,方顯我結盟之‘誠’,亦不失我門庭之尊!”
李淵的算盤打得很精:讓向來穩重的大兒子李建成掌舵,帶著沖動的小兒子出去歷練一下,也讓他發泄一下過剩的精力。
麾下的太原舊部都是跟隨他南征北戰多年的百戰老兵,有他們托底,即便李元吉莽撞些,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小挫或平手,正好作為談判的籌碼。
如此,既給了李密一個下馬威,保全了顏面,又不至于徹底撕破臉,還能堵住裴寂等重名節者的口,可謂一舉數得。
李淵決斷已下,李建成與李元吉領命東去。
廳堂內的焦點,瞬間轉回北面那更為迫近的狼煙,厥阿史那咄苾部!
“突厥之事,迫在眉睫,諸公有何良策?”
李淵目光掃過眾人,沉聲問道。
剛剛因瓦崗之事或贊同或反對的眾人,此刻面對兇名更盛的突厥,意見卻出奇地一致。
劉文靜再次率先開口,思路清晰依舊:
“明公,突厥之患,其害遠甚瓦崗!
彼輩利在擄掠,兇悍難測。然其部族林立,并非鐵板一塊。
始畢可汗雖為共主,但阿史那咄苾卻非其嫡系心腹。
我之策略,亦可效應對李密之法,雙管齊下!”
“一是戰!”
“須遣一員大將,率精銳之師,北上迎擊咄苾前鋒!
不求全殲,但務必予其當頭棒喝,挫其銳氣。
使其知我非任人宰割之羔羊!
此乃議和之基石!”
“二是和!”
“同時,遣能言善辯之使,攜重禮直奔始畢可汗王庭。
金銀珠玉、絲綢錦緞獻上定能令其心動!
與其縱容咄苾劫掠,與我結下死仇,不如坐收厚禮,默許我南下。
我若得關中,則開放互市,草原所需,源源不絕!此乃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