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一夜無眠,終于在第二天吃早飯時,想到自己到底在鹽業上能改進什么,馬上讓內侍傳了呂義過來。
“陛下,您今天的臉色看起來不是很好,可是昨天勞累生病了?”
呂乂看著雙眼黑漆漆的劉禪發自內心關懷的說道。
“朕昨天見識過丞相治理的鹽業,可謂井然有序,人盡其力,地盡其財,乃我大漢鹽業之根基!”劉禪對呂乂道,“所以,朕有一點小小建議,希望能使得鹽業更進一步!”
呂乂聽到劉禪的話一臉肅然,鄭重對劉禪回答道:“請陛下明言!”
“朕昨日巡視鹽業時,見有食鹽雪花狀,不知能不能將這些食鹽進一步增產?”劉禪道。
呂乂聽到劉禪的話連忙道,“啟稟陛下,那些雪花狀的食鹽,乃是食鹽中的精品,萬萬挑一不足以形容其罕見。
昨日陛下得見,乃是上天庇佑,恩德具顯,縱然丞相改進鹽業,偶然見得一二雪花狀鹽粒,但若想要量產卻是無比困難。”
“朕昨日見那雪花食鹽時,卻見它從靜放的鹵水中稀出,想來與那種沸水煮鹽,快速結晶有所不同,雪花鹽應當是在鹵水中緩慢結晶而出對溫度有所需求。
你且組織人手對此進行嘗試,看看最終是在什么合適的溫度將其解析出來。”劉禪道。
溫度這詞聽起來雖是第一次聽到,但聯系上下文呂乂大概也明白,不由道:
“回稟陛下,但若按照陛下所說進行測試,耗費人力物力倒是小事,但如何測定溫度?
若沒辦法測定溫度,我們等縱然進行嘗試,豈不是也是空耗人力?”
劉禪聽到這話心中不由一喜,想著你終于問道這重點上了。
劉禪不由道:“可用瑠璃制作成條形器皿,放入水銀后密封。水銀熱脹冷縮,根據水銀漲跌,便能測算出大概溫度。
若能用冬日冰化水溫度為零度,再進行精確標注,更能統一溫度標尺,也方便工匠作業。”
漢代是有玻璃的,一般叫做琉璃,比如在劉勝墓(公元前113年)出土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以外,同時墓里也出現了大量綠色的玻璃衣片,是作為次一級的陪葬品。
在西漢中山王墓(公元前55年)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吹制平板玻璃(藍色半透明,用于鑲嵌),這用考古干掉了羅馬帝國在二世紀發明的吹制平板玻璃技術。
對外國來說,神州這地方是真不能繼續考古,畢竟考著考著真就考到了點什么,讓他們又要重新修改歷史書去了。
而對劉禪來說,既然已經有了相應的技術,那就把這技術整合一下,直接拿來用好了。
半透明的玻璃制品有了,水銀這種皇帝必備材料有了,那制作溫度計豈不是簡單。
“臣遵旨,且去一試!”呂乂見劉禪已給出方向上的指點,自己若再做不出來,就未免太不像話了,便聽從劉禪的旨意嘗試去了。
劉禪對雪花鹽的制作多少還是帶著幾分期待的。
因為雪花鹽是食鹽界最天然的藝術品,在沒味精的時代,能對食物進行一定程度提鮮,使得食物令人垂涎。
諸葛亮很快便從呂乂這里知道了劉禪的安排,雖有所疑惑,但并沒有阻止呂乂的操作。
劉禪對食鹽感興趣,這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
除了諸葛亮多少也有幾分的期待,呂乂到底能不能制作出所謂的雪花鹽出來。
而且在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如今劉禪繼位更得了癔癥的一連串消息下,如今劉禪開始關心鹽鐵之事,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什么壞事。
畢竟現在大漢的局面,難道還有什么更壞的事情不成?!
然后更壞的消息這不就來了。
因為劉備駕崩,劉禪得癔癥,消息傳到益州南方,這使得牂牁太守朱褒殺常房而叛亂。
益州強豪雍闿積極響應,起兵殺死建寧太守正昂,并通過吳交趾太守士燮與步騭向吳國請求歸附,并把張裔打包送給吳國。
緊接著越嶲夷王高定,殺害太守焦璜,舉郡稱王,一時間益州南部諸郡叛亂。
等到消息傳到蜀地,整個蜀地不由震動。
此時,劉禪正在聽著譙周這位勸學從事,給自己講述《禮記》。
劉備去世前,給自己開了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的書單,而諸葛亮則給自己安排了譙周這蜀地有名的學者來教授自己,現在是勸學從事。
除了劉禪,像董允,費祎,羅憲,霍弋等,或教導,或伴讀,倒也在一起聽課。
雖然劉禪看譙周不是很爽,畢竟他寫的《仇國論》瓦解了蜀地的政治正確與統治根基,使得在這之后不久大漢便徹底覆滅了。
但譙周的徒弟,不論是維護舊主的文立,還是見旨請降的羅憲,未來寫《三國志》的陳壽,甚至寫下“惟伏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李密,自己都很眼饞啊!
所以,譙周你命真好,明明自己就只是大公知一個,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蜀粉穿越后的頭號大敵,但真面對你時,又有誰會真正對你下手。
而劉禪心中不由感嘆,但此時還要聽著譙周的課上《禮記》,不由唏噓。
這時內侍進來報告,對劉禪道:“稟告陛下,有南中使者來報,牂牁太守朱褒,益州強豪雍闿,越嶲夷王高定等殺戮太守,抗拒王政,益州犍為郡以南,諸郡反叛,聲勢極大!”
譙周聽到這話,手中正拿著講解的《禮記》不由掉落手中。
益州失去大半郡縣,對現在大漢來說,簡直就是噩耗中的噩耗。
劉禪聽到這話,心中思索著這多大的事,不就是諸葛亮要準備過去上演七擒孟獲么。
從容的站起身子,過去把譙周手中掉落的《禮記》拿起來,放到譙周的手中道:
“周勸學,南部諸郡與成都有崇山峻嶺相隔,犍為不失,蜀地不亂,繼續上課便是。
至于如何平定叛亂,明日上朝當相信相父當有對策。”
聽著劉禪的話,譙周從劉禪手中接過竹簡,周圍伴學之人,看著劉禪更仿佛看著天人。
一時之間,眾人誦讀《禮記》之聲不絕于耳。
益州南諸郡叛,時憲宗正聽課,勸學手中《禮記》落地,憲宗拾《禮記》而還,曰:“犍為不失,蜀地不亂。”——《季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