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裔卻也無奈,本來丞相離開后,自己手上的事便是一大堆,畢竟張裔代理丞相權利。
沒想到就算是陛下又給自己找了兩個活,自己能怎么辦,硬著頭皮也要干下去啊!
而劉禪則給張裔推薦了自己直屬的費祎,雖然費祎這家伙立場偏向保守,但能力是有的。
原本歷史上,在諸葛亮開府不久,便會被諸葛亮調度到丞相府中,給諸葛亮干活。
但因自己到來,使得諸葛亮覺得只有董允一個人看著自己怕不夠,再加上羽林衛的事,所以謹慎的沒調度費祎。
但現在建立商品交易場,未來還有可能發展蜀地的期貨市場。
說實話,劉禪是真覺得需要一個有能力處理這些事務的人負責這商品交易場。
史書中說他只是中下之相,但也是能一心多用并把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的主。
這么商品交易的消息處理處交給費祎坐鎮,自己心中也多點安穩。
費祎對自己去搭建這商品交易場地,也沒太多抵觸。
因為劉禪表示以后蜀地大宗交易全部都會放到這商品交易地中交易。
每年這里稅收以后能比擬得上鹽業每年收獲,這使得費祎對這商品交易地相當重視。
要知道蜀地的鹽業雖然比不上絲綢貿易,但隨著蜀地雪花鹽的名聲逐漸在魏國與吳國打開市場,這兩處國家對于蜀地鹽業的需求卻也節節高升。
鹽業占據大漢的整體外貿收入已逐漸向著占兩層攀升了,也就比蜀錦要差一些。
而對張裔來說,費祎愿意出來給自己搭把手,張裔也不會拒絕。
諸葛亮不在,張裔需要處理的事情著實有些太多了。
費祎專門負責商品交易場地,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于劉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
“文偉外放,休昭,你可否想要外放?”劉禪對著董允不由的詢問道。
“文偉宰輔之才,我不如也!”董允搖頭道,“能在宮中輔佐陛下守正不阿,我心足也!”
“會說話……嗯?”劉禪突然回過味來,對董允道:“休昭,你是說我持身不正么?”
“臣記得在丞相南征不久,陛下問臣是不是過了孝期就能納美妾了!”董允抬頭望天道。
“咳咳!”劉禪神色嚴肅道,“我不就是問一問么,主要還是皇后無嗣,我想要看看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皇后的問題!這是為了延續大漢的大事,跟持身不正沒有半點關系。”
“允明白,如今妃位未滿陛下盡可納之,但還請陛下切莫沉迷女色,當興光武之志。”董允倒也對劉禪鄭重勸道。
說實話,劉禪倒感覺董允挺好說話的,雖然時不時的會勸說自己,這不能干,那不能干,但只要自己說道理能夠說得過他,董允一般上也能放行。
像建立靖靈殿且先不不必說,就算這建立商品交易場上,自己便跟董允辯論了許久。
從商業規劃吵到治理南中的后續手段,從約束商人到印花稅給國家謀取稅收。
總而言之,自己想找張裔干活,董允一句“陛下若是說服不了我,那是定然說服不了張長史的”給頂了回來,那就繼續跟著董允進行辯論。
總算把董允給說通了,自己才來找張裔,事情實行起來倒也順利。
而辦好這兩件事情,劉禪便回到宮中,或與張氏在宮中游玩,或給新一批羽林衛授課,日子倒也過得比較安穩。
不過,在諸葛亮出征南中大約一個月左右,春耕時節到來,劉禪按照慣例,在農忙時節讓羽林衛們開始去給當地的百姓們幫忙,讓他們積累點農業上的知識。
尤其隨著諸葛亮南征,為了運輸糧食,必不可免的抽調大量的勞役。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羽林衛們的幫忙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但多少也盡了心意。
最重要的,還是經過了去年一年沉淀,各種農用工具今年倒是充足了不少。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一人一牛便能耕田的曲轅犁,如今在都江堰的水田中開始常見起來。
不過,劉禪此刻也發現,雖然曲轅犁在張裔的安排下已經足夠。
但涉及到生產,哪怕蜀地相當重視春耕開墾,但鐵器本身又限制了蜀地農業生產。
如果由煤炭燒制的話,哪怕這燒出來的鐵再怎么有問題,但到底可以大規模鍛造,但因為用木炭燒出來的,鐵器數量太有限了。
當然也有這一年諸葛亮要南征的原因,所以朝廷對于鐵器的管理相當嚴格。
所以,百姓們有用鐵犁耕田,但劉禪也見到了有些田間用得是石犁。
見到這幕的劉禪微微嘆了一口氣卻是找上了張裔。
“陛下,您找臣有何要事?”隨著春耕到來,張裔變得更加繁忙了。
“正是為了春耕事宜而來!”劉禪對張裔道:“你從少府抽調一批掌握回火技術的匠人,由我們朝廷提供原材料,若百姓鐵犁在開墾過程中破損,可以拿到過來讓我們進行維修。”
“陛下,民間也是有鐵匠鋪的,不需要我們特意安排吧?”張裔疑惑道。
“讓民間的鐵匠鋪也派學徒過來打打下手,我們將作坊的匠人掌握了回火技術,能延長鐵器使用年限,但民間鐵匠多數還在使用淬火技術,制作出來的鐵器韌性不如我們。
這部分的技術借助這次機會,盡可能向民間傳播,從而輔助百姓開墾田畝!”劉禪道。
因為回火技術在漢代很早就掌握了,但多數運用在兵器上,一直到唐宋時期才在農具上進行普及。
這多少是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都是亂戰,鐵器需要先用在士兵身上。
同時,也因古代技術擴散比現代要更慢,更不要說主動把軍用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上了。
往往都是需要等到盛世到來,對軍事科技的攀升不再是那么迫切,才會使得一部分軍用技術溢出,從軍用逐漸轉向民用。
而劉禪就是有意思的想推動軍工技術向著民用農具生產的進程,實現蜀漢內部的科技扶貧,從而優化蜀漢內部的整體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