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看了看三人,覺得自己至少也有三個對付諸葛亮的臭皮匠,道:
“你們三個能不能想一個既能給相父制造阻礙,又不會對國家政策造成太大影響,但最終相父會答應我把這公私分明的謀劃出來!”
三人對視一眼,用很是驚疑的眼神看著劉禪,仿佛是在說讓我們算計丞相?真的假的。
“真沒用啊!”劉禪一副我什么都不管的樣子,道,
“發動你們生銹的腦筋去想,想不到,今天就不要回去了,我們抵足而眠,怎么也要把這謀劃給想出來!”
郭攸之、費祎與董允,深切感受到自己搭上這么個陛下,真是前途無亮!
當然,這時諸葛亮從皇宮回來,按了按自己的太陽穴繼續處理蜀地政務。
雖然劉禪一臉的自己想要吃喝玩樂,但從他能跟董允雖然對峙卻并沒懲罰董允。
雖想驕奢淫逸,卻相當有分寸的想實現公私分離,而不是想要拿國庫中的積蓄揮霍。
這說明陛下懂分寸,明輕重,雖失憶了,但做事有底線。
所以劉禪雖然在鬧,但諸葛亮表示,還是先別理會了,處理春耕事宜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隨著劉備兵敗后,蜀地人力大減,如今想休養生息,恢復民力,著實不容易。
諸葛亮抓緊每分每秒,處理起手上各種政務。
因為諸葛亮清楚,不論魏國,還是東吳,他們的人口體量全都占了上風。
自己若不盡快整頓好蜀地進行北伐,那漢室就真不可興了。
“拆分少府與司農府么?”諸葛亮若有所思。
在下次上朝時,諸葛亮看著董允和費祎全部都黑著眼圈若有所思。
就在內侍喊了“無事退朝”時,三人相互看了看,最后還是費祎硬著頭皮站出來。
費祎道,“臣黃門侍郎費祎上奏,如今朝廷府庫空虛,百姓疲敝,陛下當思國用有度。
而司農府歲入無常,倉廩虛耗日甚,宜仿周制立“九式均節“之法,核天下賦稅歲計其入。
次定皇宮用度、百官祿秩、軍需邊備、賑濟營造諸項,各依品秩定支用額度,
立簿籍,核歲計,使財不妄費而府庫充盈,愿陛下垂察。”
此時此刻,朝廷上下的官僚們,都或多或少,帶著幾分的茫然,劉禪這是要參與朝政么?
倒是費祎說完卻是一臉坦然,因為這在費祎看來,的確是個不錯的計劃。
這計劃的本質,就是建立朝廷的財政預算,計算出每年需要去花費多少的錢。
正是因為這計劃是個好計劃,所以,不論費祎也好,董允也好,都黑著眼睛幫助劉禪把這想出來的這計劃進行全方位完善,那是真用工夫了。
而劉禪很清楚,這計劃想要實行有多難,比如說所謂千古龍虎榜的狀元章衡,一直都是想要建立財政預算制度,結果讓宋朝上下都發自本門的進行抵制,最后也沒建立起來。
所以,劉禪相信這的確是個好計劃,但好計劃不一定能實現,因為它對官員來說是加了緊箍咒。
而自己完全可以通過強行推行這計劃跟丞相做交換,從而完成公私切割。
從此以后,自己就能拿少府的錢去瀟灑,你們朝廷上下以后可就不能阻止我了!
反正要么實行財務公私分離,否則以后大家腦袋上都弄個審計與財政預算在頭上。
憑什么老子花錢,就要受到你們嘰嘰歪歪的勸諫,你們這一個個做臣子的花錢頂多就是被斥責幾句。
有本事大家都別玩啊!
所以,這項制度剛提出來時,在場所有人都不由皺起眉頭。
因為沒人希望自己腦袋上出現這么個管錢的家伙,甚至會細致計算自己花的每一分錢。
大司農王連出面道:“陛下,此策雖好卻未曾有績,若一切都事先計量,遇到突然災厄不免改弦更張,更易忙中出錯,還請陛下慎行,可以先下試行于市野,之后徐徐圖之。”
“大司農說的很有道理!”劉禪點點頭道,“朕好奇如果按照大司農您所說,如果突然遇到災厄,那按照往常的情況是怎么處理的?”
“先收災情奏報,之后丞相府會同大司農議定賑濟,接著上稟朝廷調取錢糧支用,最后進行賑災!”大司農王連,對著劉禪解釋道。
劉禪點點頭,不得不說漢代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賑災體系。
只不過受限交通,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常常出現等你糧食到了,基本人也已經餓死完了。
“那就在這項制度中,設定額外預備金就好了,倒不是什么難事!”劉禪此刻轉頭看向諸葛亮道,“相父,您覺得這項制度是否適合在朝廷中推行,估算內外用度?”
“老臣覺得,此項制度可敕有司立為永制,則國家財政可長保無虞矣!”諸葛亮笑著道。
“不是……”劉禪聽到這話,不由站起來道,“相父,這制度可是要預估朝廷百官用度,就算丞相府用度也是要審計的,直接設立為永制,是不是太激進了點。”
劉禪不怕諸葛亮同意或不同意,畢竟這制度一開始肯定適應不起來,有一大群人有怨言。
這樣的情況下,自己把這群人整合整合,終究能給諸葛亮帶來點麻煩,拖拖后腿。
到時大家做個交易,你去掉這財務預算制度,我完成公私分離,以后吃喝玩樂,這不就兩難自解了。
但現在是什么情況,諸葛亮說要把這制度制定為永制?
開什么玩笑,那這以后還怎么討價還價,說好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呢?
至少永制不永制的劉禪不知道,但有諸葛亮在至少他在的這些年,絕對能把這制度個執行下來,等到諸葛亮死了……
自己要不是擔心耽誤了諸葛亮北伐,自己還需要公私分明么,大漢既是朕!
這時候的劉禪只感覺到深深的絕望啊!
諸葛亮一臉正色道,“如今大漢民疲國虛,的確需要精打細算審計用度。
此策乃是良策,立簿籍,核歲計,使財不妄費而府庫充盈,嗯,就由丞相府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