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在美國也要進流水線
- 我在美國當皇帝
- 聽說非洲也有白人
- 2139字
- 2025-06-29 11:50:37
“不,我可從來沒有打算放棄!”
方澈斬釘截鐵般的說道。
雖然要完成漢密爾頓交給自己的任務很困難,但是他已經有了頭緒。
30天之內擊敗英國人開的工廠,這并非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管家也對方澈的反應很意外,但他很快反應了過來,說道:“既然這樣,那么路易十六先生就跟我來吧。”
跟隨管家進了工廠,這里到處堆放著木材和加工好的零件,幾個工人正在搬運制造好的紡紗機。
“路易十六先生,我們的工廠有46名熟練工人,他們已經干了好幾年了。”
“46名工人一個月只能制造80臺的紡紗機嗎?”
方澈對這個數字感到意外。
管家解釋道:“每臺紡紗機從木頭變為機器都很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其中有些工序很容易出錯,一旦一道工序出錯了的話就會浪費掉工人很多時間。”
方澈敏銳的察覺出了問題:“你的意思是說,每個工人都要從頭到尾制造一臺紡紗機,每個人都要熟悉每一道工序?”
“當然是的,難道工人不就是要這樣嗎?”
管家沒想到方澈竟然會問出這么幼稚的問題。
方澈走到工廠的高處,從上到下俯視整個工廠,發現果然如管家說的那樣,工人都是隔開的,每個人都在單獨制造一臺紡紗機。
“他們難道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效率是多么低下嗎?難道沒發現每個人負責一道工序然后再組裝才是最高效的方式嗎?”
或許是已經習慣了流水線式的工廠,方澈這才意識到流水線生產模式要等到100多年后才被發明出來。
現在的工廠還在使用效率低下的個體生產方式。
“管家!管家!”
“路易十六先生,您有何吩咐?”
“漢密爾頓說讓我擊敗對手的工廠,是不是意味著在這30天里所有人都要聽我的?”
“當然。”
方澈說道:“既然這樣,那我要求招聘工人。”
“先生,46個工人確實沒能讓工廠滿負荷運轉,我們還可以再招聘十個工人,如果再多的話工廠就放不下了。”
管家對方澈的做法并不意外,畢竟增加人手是最簡單的提高產能的方式。
但是方澈卻搖了搖頭說道:“十個不夠,我要招一百個!”
“先生,您太胡鬧了!這一百名工人可沒有待的地方啊!”
管家連忙勸阻方澈,心想我可不能讓漢密爾頓先生的工廠被這個路易十六毀掉。
“不,這一百個只是第一批工人,之后我還要招更多。”
管家反駁道:“路易十六先生,您不能這樣!”
方澈嘆息道:“想不到就連漢密爾頓先生都說話不算話,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既然這樣,那我就直接去找漢密爾頓,讓他親自下令。”
“好吧,好吧。”管家最終屈服了,但緊接著說道:“我可以滿足先生您的要求,但我會把這里的一切都報告給漢密爾頓先生的。”
“沒問題。”
隨后,方澈又讓管家將制造一架紡紗機的流程寫了下來。
“路易十六先生,這可是我們工廠的機密,您可千萬不要將它泄露出去啊。”
“知道了。”
方澈心中很是不屑,這個流程很快就要變成老古董了。
回到旅館以后,方澈立刻開始拆解紡紗機的流程,他要為紡紗機的做一個合理的流水線生產方式。
而在另一邊,管家正在向漢密爾頓報告今天發生的事情。
講完之后,管家哭喪著臉道:“漢密爾頓先生,您可不能讓那個路易十六這樣胡鬧下去啊,要不然這家工廠要不了一個月就會被他給敗光了!”
漢密爾頓聽完管家的哭訴,安慰他道:“不過是一家工廠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既然路易十六喜歡胡鬧,那就讓他隨便鬧。”
“要不了多久,法國就會派人來引渡他了。相比于損失一家工廠,我們更不能讓路易十六待在美國。”
…………
很快,方澈便把流水線的流程設計了出來,一百名工人也已就位。
他下令重新設計工廠的布局,按制造流程進行分區。
每個工人只負責一道工序,原本的熟練工人因為熟悉每一道生產流程,所以被方澈用來教導新來的工人。
“路易十六先生,您這樣做真的會比原本更高效嗎?”
管家得到了漢密爾頓的命令,已經無條件滿足方澈的一切要求,但看到與原來大相徑庭的工廠布局,以及工廠中密密麻麻的工人,還是疑問道。
方澈信心滿滿的說道:“當然。”
但很快,他就被現實打臉了。
看著第一天從流水線上下來的歪七扭八的紡織機,方澈感到很是無語。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管家幸災樂禍的說道:“路易十六先生,看來事情并非如您想象的那樣啊。”
方澈不甘心,親自到流水線上盯了一天,果然讓他找到了原因。
竟然是因為工人不熟練,每一道流程都有些許誤差,導致最后做出來的成品完全不能用。
方澈也沒有好的辦法,只能等工人的熟練度上去了再對誤差做出更精細的要求。
“托馬斯先生,美國政府對您紡紗機工廠的特別撥款已經到位,希望您遵守我們的承諾。”
英國工廠主托馬斯面前坐著一名議員,他輕輕抿了口咖啡,向托馬斯說道。
“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
托馬斯擺了擺手說道:“我以前一直出于尊重漢密爾頓先生,尊重美國政府的想法才沒有把漢密爾頓先生的紡紗機工廠給擠倒。但是想不到你們美國政府竟然主動要求我把他的那家工廠弄倒閉,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請求。”
“托馬斯先生,這件事是國務卿杰斐遜先生親自下的令,我們哪里能懂他們那些大人物的想法呢?”
“確實是這樣的。”托馬斯贊同道,“不過我認為不用我出手,過不了一個月那家工廠就會自己倒閉了。”
議員好奇道:“噢,為什么這樣說?”
“根據我手下工人的觀察,那家工廠已經連續一周都沒有生產出新的紡紗機了,或許是他們因為工人太多,導致把工廠給擠壞了也說不定。”
托馬斯還開了個玩笑,顯示出他的心情確實很不錯。
“哈哈哈哈,那樣就再好不過了。”
正在這時,一名手下卻闖了進來,氣喘吁吁地說道:“不好了,托馬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