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美食觀
書名: 林渺渺的青春日記作者名: 昆侖山下一粒沙本章字數(shù): 2058字更新時間: 2025-07-04 00:33:26
老林去參加市里的美食大賽了,他說一等獎很誘人,可以讓個人或者自有品牌形象在地標性建筑文峰立交橋LED大屏上滾動播放三天!這對于一心想把“渺渺西餐廳”這塊招牌推廣到全球的老林而言太有吸引力了!
于是,他拿出了一星期的時間去準備比賽。在這期間,渺渺西餐廳大堂的事物全權(quán)交由我負責,后廚的事情我?guī)筒簧厦Γ僬f有李叔在,老林很放心。
老林跟李叔打小就在一起玩兒,用老林的話講就是“臭味相投”。不過我覺得,他倆的性格倒是界限挺分明的,我爸喜歡激昂文字、指點江山,李叔大多時候沉默多一些,更多的是用做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記得小時候,我腺樣體肥大,醫(yī)生建議做手術(shù),當時把老林心疼的不得了,可他只能聽從醫(yī)囑。但李叔就不一樣了,他跟老林說可以再看看中醫(yī)。看中醫(yī)的結(jié)果就是,暑假兩個月的煎藥全是李叔一個人完成的。再去檢查時,醫(yī)生也就建議保守觀察治療了。
久而久之,我漸漸地學會了李叔的這種關(guān)愛方式,受益者,是我爸。這些都是后話了。盡管倆人的處事風格迥異,但他倆對美食的看法非常一致。
有一次聽到老林和李叔喝茶時談論道:看待美食,就是看待我們自身——我們的感官、我們的記憶、我們的關(guān)系、我們的文化根源、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美食是通往人性深處的一條獨特而芬芳的路徑。每一次認真的品嘗,都是對“生而為人”這一奇妙體驗的一次致敬!
他們倆的話讓我明白,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看待美食,它遠不止是果腹之物,而是生命體驗、文化密碼、情感紐帶與自我表達的復雜交織體。
它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方式,定義著我們作為“人”的存在。
美食首先是一場感官盛宴。馥郁的香氣、豐富的口感、和諧的滋味、悅目的色彩、甚至烹飪時的聲響,都直接刺激我們的感官神經(jīng),帶來最原始、最強烈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體現(xiàn);
同時,享受美食,是對生命得以延續(xù)的一種慶祝和感恩。當我們品嘗美味時,潛意識里也在確認“活著真好”。美食的豐盛感,往往象征著生活的富足與安定;
然而,特定的味道與氣味還具有強大的情感喚起能力。一道家常菜、一種街頭小吃,往往承載著童年的記憶、家鄉(xiāng)的溫暖、親人的關(guān)愛。它成為情感的密碼,一口下去,便能瞬間穿越時空,慰藉心靈。美食是鄉(xiāng)愁最具體、最可感的化身。
從古至今,美食在社交中,在與人的情感鏈接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一起吃飯”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社交活動。無論是家庭聚餐的溫馨、朋友聚會的歡笑、商務宴請的溝通,還是情侶約會的浪漫,美食都是共享的焦點。它營造氛圍,拉近距離,傳遞心意(比如為愛人精心準備晚餐)。共同分享美食的經(jīng)歷,往往成為人際關(guān)系中重要的情感紐帶和共同記憶。
當然,美食還是文化的身份與歷史的傳承,尤其在我們中國。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烹飪技法、特色食材、飲食禮儀,是其文化最直觀、最深刻的體現(xiàn)。川菜的麻辣、粵菜的清鮮、法餐的精致、日料的禪意……每一種風味體系都講述著一個族群的歷史、地理、氣候、物產(chǎn)、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吃,就是在體驗一種文化。
不僅如此,美食還是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菜譜、烹飪技藝、節(jié)日食俗、飲食禁忌,都是代代相傳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學習制作一道傳統(tǒng)菜肴,或者遵循特定的飲食儀式,就是在參與文化的傳承,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
對于像老林和李叔這樣的人而言,美食還是他們創(chuàng)造力的舞臺與自我表達。烹飪即藝術(shù),對廚師而言,美食是創(chuàng)作的成果。選材、調(diào)味、火候、擺盤,每一步都蘊含著匠心和創(chuàng)意。一道精心設(shè)計的菜肴,如同畫家的畫作、音樂家的樂章,是個人審美、技藝和理念的表達。我一直覺得,那碗經(jīng)典麻辣地獄面里有老爸的情緒表達,也一定有故事。
而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食客,美食是我們個人品味的彰顯。選擇吃什么、去哪里吃、如何評價美食,也是個人品味和生活態(tài)度的體現(xiàn)。是追求極致體驗的食客,還是鐘愛街頭煙火氣的饕客,抑或是注重健康養(yǎng)生的實踐者?飲食選擇成為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嘗試從未吃過的食材、異域的風味,是對世界好奇心的滿足,也是一種小小的冒險。它拓寬了認知邊界,豐富了人生體驗;在壓力、疲憊、悲傷時,一碗熱湯、一塊甜點、一份熟悉的味道,往往能帶來難以言喻的撫慰和安全感。美食提供了一種溫暖的、感官上的擁抱,暫時驅(qū)散陰霾,給予力量;在繁忙或平淡的生活中,一頓精心準備的早餐、一杯香濃的咖啡、一塊剛出爐的面包,都能成為點亮一天、提升幸福感的小小儀式和慰藉。
所以,在渺渺西餐廳里,美食的創(chuàng)作者和享用者都是有故事的人。這是老林告訴我的,我沒想到的是,我終將也融入到了這個故事里。
憂郁的時候,會如何用美食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在用味覺的“自虐”式表達,用刺激掩蓋麻木嗎?應該不會,因為他打球后的樣子還是挺陽光的;是在用味覺的“懷舊療法”,尋找記憶中的避難所?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開始用美食觀的理論,來猜想他了。他是突然渴望特定人曾為自己做的菜嗎?麻辣地獄面的味道能激活他被愛、被保護的感受,提供心理退行的避風港?能夠通過味覺與逝去的時光或遠方的人建立虛幻聯(lián)結(jié),緩解當下的孤獨感?在動蕩情緒中抓取穩(wěn)定的自我認知錨點——“他還是那個被疼愛的孩子”?……
我想認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