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佇立在魯國城頭,望著遠處裊裊炊煙,手中亢龍锏的寒氣似乎都被這人間煙火稍稍焐熱。然而,這份短暫的安寧很快便被疾馳而來的探馬打破。
“將軍!兗州刺史李允聯合豫州軍,正朝魯國邊境而來!”探馬翻身下馬,聲音中帶著明顯的驚慌。張程眉頭微皺,豫州與兗州本就與劉喚勢力時有摩擦,如今竟聯合來犯,顯然是想趁賈勛覆滅之機瓜分地盤。
“傳令下去,即刻整軍備武!”張程沉聲道,目光如鷹隼般掃過城墻下的士兵,“讓各郡縣百姓做好轉移準備,不可有一人傷亡!”他握緊亢龍锏,心中已有計較。李允與豫州軍雖勢大,但聯軍向來貌合神離,只要能找到突破口,便有可乘之機。
三日后,兩軍在魯國南部的青石谷對峙。李允的軍隊旌旗招展,刀槍如林,營帳連綿數里。張程卻并不慌張,他帶著親衛在谷中反復勘察,發現谷口狹窄,兩側山勢陡峭,正是設伏的絕佳之地。
“李允此人,狂妄自大,定會輕敵冒進。”張程對麾下將領說道,“我們只需誘敵深入,便可甕中捉鱉。”他挑選了五百精銳,命他們手持強弩埋伏在兩側山崖,又安排兩千士兵在谷內佯裝敗退,自己則帶著一千騎兵在谷外待命。
次日清晨,戰斗打響。張程親自率領騎兵向李允軍挑戰,交鋒數回合后,便佯裝不敵,率軍向青石谷逃去。李允果然中計,大笑道:“聽聞張程善戰,不過如此!”當即下令全軍追擊。
當李允的軍隊進入谷中大半時,張程一聲令下,箭矢如雨點般從山崖傾瀉而下。李允軍頓時大亂,后方軍隊想要后退,卻被前方士兵堵住,進退不得。張程趁機率領騎兵從谷口殺回,手中亢龍锏上下翻飛,所到之處,敵軍無不潰散。
“殺!”張程怒吼一聲,锏影重重,直取李允。李允慌亂中舉槍抵擋,卻被張程一锏砸斷槍桿,差點跌落馬下。幸得親衛拼死相救,才狼狽逃脫。此役,張程大獲全勝,繳獲糧草軍械無數,豫州軍見勢不妙,也倉皇撤軍。
捷報傳回劉喚處,劉喚大喜,親自修書一封:“元矩之勇,可敵萬軍!魯國之固,皆賴卿力!”并加封張程為振武將軍,都督兗州、豫州軍事。然而,這份榮耀并未讓張程迷失。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權力越大,責任越重。
就在張程整頓軍務、安撫百姓之時,一個更大的危機悄然逼近。盤踞在北方的契丹部落,見中原內亂,竟趁虛而入,越過邊境,燒殺搶掠。消息傳來,張程怒不可遏:“外夷犯我疆土,必誅之!”
他不顧長途征戰的疲憊,立即點齊三萬精兵,日夜兼程北上。當軍隊抵達邊境時,只見村莊化為廢墟,百姓尸橫遍野。張程望著這慘狀,眼中含淚,對全軍將士道:“今日,我們不僅是為戰而戰,更是為守護身后的萬千百姓而戰!”
契丹軍隊以騎兵見長,機動性極強。張程并未急于進攻,而是先派出斥候摸清敵軍動向,又在各處要道設下暗哨。他發現契丹軍雖勇猛,但軍紀松散,每到一處便大肆劫掠,隊伍分散。
“傳令下去,以五百人為一隊,分成十隊,趁夜奇襲!”張程制定了游擊戰術,“遇到敵軍,不可戀戰,只需擾亂其陣腳,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夜色如墨,張程的軍隊如鬼魅般潛入契丹營地。一時間,火光沖天,喊殺聲四起。契丹軍毫無防備,被打得暈頭轉向。張程親自率領一隊人馬,直搗敵軍主帥營帳。亢龍锏在夜色中劃出一道道寒光,所到之處,契丹兵紛紛倒地。
經過數天的激戰,契丹軍隊死傷慘重,不得不狼狽北撤。張程并未就此罷手,他率軍乘勝追擊百里,直到將契丹軍徹底趕出邊境才收兵。此役,張程威震北疆,契丹部落數年不敢南犯。
然而,中原的局勢卻愈發混亂。劉喚勢力內部矛盾激化,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張程深知,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