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風.中華新韻.白居易體
風。
霧起,云升。
吹雨落,彩霞蒸。
掀起波浪,舉托鯤鵬。
不擇加貴賤,安有大王風?
天下萬民所共,世間豪邁超乘。
迎來流水歌一曲,送去青山綠一層。
…………
這首《一七令·風》采用白居易體,以中華新韻創作,結構精巧,意境開闊,既有對自然之風的生動描繪,又蘊含深邃的哲理思考。下面進行賞析:
一、形式之美:寶塔玲瓏,韻律鏗鏘寶塔結構:嚴格遵循白居易體一七令的“寶塔”形式,從一字句逐層遞增至七字句,結構對稱工整,視覺上如風般由點及面、由微至宏地展開,極具形式美感。
音韻和諧:使用中華新韻(“eng”韻部:“升”、“蒸”、“鵬”、“乘”、“層”),韻腳統一響亮,讀來朗朗上口,如風過耳,余音回蕩。平仄安排亦符合詞牌要求,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
對仗工巧:尤其突出在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上:
二字句:“霧起”對“云升”,展現風的前奏。
三字句:“吹雨落”對“彩霞蒸”,描繪風帶來的天象變化。
四字句:“掀起波浪”對“舉托鯤鵬”,一低一高,展現風的力量廣度與托舉高度。
六字句:“天下萬民所共”對“世間豪邁超乘”,由普遍性到精神性,對仗精妙。這種精工的對仗不僅增強了形式美,也深化了內容的對比與呼應。
二、意象之豐:囊括寰宇,氣韻生動
詞作選取了豐富而典型的意象,全方位展現“風”的特質:
1.自然氣象:“霧”、“云”、“雨”、“彩霞”——風是這些天象的導演,描繪其無形之手塑造天空的變幻莫測。
2.空間力量:“波浪”(水面)、“鯤鵬”(高空)——一橫一縱,展示風在廣闊空間內無遠弗屆的巨大力量,既能攪動浩瀚海洋,也能托起神話故事中的巨鳥,氣勢磅礴。引用《莊子·逍遙游》鯤鵬意象,更添雄渾與超越感。
3.哲理象征:“貴賤”、“大王風”、“萬民所共”——將自然之風引向社會、人性層面,賦予其深刻的象征意義。
4.時間流轉與生機:“流水”、“青山綠一層”——風是時間的信使(迎來、送去),是生機的傳播者(吹綠青山),體現其循環往復、滋養萬物的特性。
三、意境之闊:豪邁超乘,澤被蒼生
詞作意境由具象到抽象,層層遞進,境界極為開闊:
1.起勢(1-6句):從細微的“風”字開端,迅速鋪開風云變幻、雨落霞蒸的天地畫卷,再以“波浪”、“鯤鵬”將視野推向海天之間,營造出宏大壯觀的意境,奠定全詞豪邁的基調。
2.升華(7-10句):筆鋒陡轉,由自然現象直指社會哲理。
“不擇加貴賤”:化用典故(如《鄧析子·無厚》“風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強調風的本性平等無私,不因對象身份高低而區別對待。這是對自然之風本質的深刻洞察。
“安有大王風?”:此句反問極妙!承接上句,犀利地指出:既然風本不分貴賤,哪里會有什么只屬于帝王貴族的“大王風”(典故源自宋玉《風賦》中楚王享受的“雄風”)呢?這是對特權和不平等的否定,體現了樸素的平等思想。
“天下萬民所共,世間豪邁超乘”:進一步升華。風是天地間最公平的饋贈,為天下萬民所共享;它所象征的豪邁氣概,更是世間超越凡俗、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超乘”原指躍上戰車,引申為昂揚奮進)。此句將風的自然屬性與普世價值、人類精神完美融合,意境達到頂峰。
3.收束(11-12句):意境由宏大轉向悠遠雋永。
“迎來流水歌一曲”:風推動流水,仿佛奏響一曲歡歌,充滿動感與歡愉。
“送去青山綠一層”:風傳送春意,使山巒披上新綠,帶來生機與希望。一“迎”一“送”,賦予風以靈性和時間感,描繪出其作為自然使者,循環不息、滋養萬物的永恒角色。結尾清新明快,余韻悠長,將哲理思考融入生機勃勃的自然圖景中。
四、主旨之深:平等頌歌,豪邁精神
全詞通過對“風”多維度、多層次的描繪和詠嘆,最終落腳于兩大核心主旨:
1.對自然平等法則的贊頌與對社會不平等的批判:“不擇加貴賤,安有大王風?天下萬民所共”是詞眼。詞人借風的無私本性,熱情謳歌了自然界固有的公平法則,并以此反襯和批判了人世間存在的等級特權和分配不公,表達了“風(自然饋贈/精神財富)應為天下人共有共享”的進步思想。
2.對豪邁進取精神的推崇:*“世間豪邁超乘”直接點明,風的巨大力量與無拘無束,象征著一種突破束縛、昂揚向上、超越平凡的豪邁氣概和進取精神。這種精神與“萬民所共”的平等觀相結合,更顯其普世價值。
總結:
這首《一七令·風》形式嚴謹精巧,意象豐富典型,意境雄渾開闊又清新雋永。它不僅僅是一幅生動的風物畫卷,更是一曲對自然平等法則的頌歌,一篇對人間特權的檄文,以及對豪邁進取精神的禮贊。作者巧妙運用典故、精工對仗、層層遞進,將自然現象與社會哲理、個人情懷與普世價值完美融合,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是一首頗具深意和感染力的詠物佳作。結尾處“送去青山綠一層”更蘊含著對生命循環和自然生機的禮贊,余味無窮。
林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