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發酵的怨氣
- 人間仙朝
- 海邊小黃魚
- 2127字
- 2025-06-20 17:07:50
陳鐵山消失后的第二天,廣陵縣的天,還是那片天,但城里的風向,卻悄然變了。
最先出現變化的,是城中那些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
“拍皮球,跳高高,李家大爺真是好。搶了我的地,占了我的房,我爹沒處去,只好睡橋洞......”
城西的破爛巷子里,一個流著鼻涕的七八歲孩童,一邊拍著個破舊的皮球,一邊有口無心地唱著。
這首童謠就像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借著風,飄散開來。
到了第三天,城南的“悅來茶館”里,驚堂木一拍,說書先生口若懸河,講的卻不是仙師斗法,而是一段新編的評書《清官難斷家務事》。
“……話說那陸縣令,一心為民,卻不知動了誰家的利益。正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吶......”
臺下茶客心照不宣地低聲笑著。
平陽李府,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正堂內,李家的現任族長李正源,一個面容陰鷙的中年人,聽完管家的匯報,并沒有像手下人預想的那樣暴跳如雷。
他只是呷了一口濃茶,冷哼一聲:“街頭巷尾的幾句酸話,就想翻天?幼稚。”
“老爺,要不要派人去把那些嚼舌根的抓起來?”一個管事請示道。
“抓?堵得住幾張嘴?”李正源瞥了他一眼,眼神冰冷,“蠢貨!現在動手,豈不是坐實了我們仗勢欺人?郡守就要來了,越是這時候,越要顯得我們寬宏大度。”
他沉吟片刻,說道:“他們會用筆,我們難道是啞巴嗎?”
“傳我的話,給城里那幾個說書的、寫字的,都送一份厚禮過去。”李正源吩咐道,“讓他們給我反過來編,就說陸遠名為清廉,實為偽君子。他搞什么‘清查田畝’,是想把所有人的田都刮一遍,好中飽私囊!說他兒子陸青言,平日里就是個橫行霸道的紈绔子弟!”
“是,老爺英明。”管家立刻心領神會。
“另外,”李正源的眼神變得更加陰狠,“派人盯緊了城里那些最近不太安分的人,尤其是那個陳鐵山,還有跟陸遠走得近的那些窮秀才。先別動他們,記下名字,等郡守走了,再跟他們慢慢算總賬!”
于是,一場無聲的輿論戰,在廣陵縣打響了。
這邊茶館剛說完“陸大人蒙冤”,那邊酒肆就開始講“陸縣令的十大罪狀”。
街頭巷尾,百姓們一時間也聽糊涂了。
“到底誰說的是真的?”
“不好說啊,陸大人的確沒怎么收稅,可李家也沒真搶到我頭上來......”
李家這手“潑臟水”的反擊,精準而有效,一度讓陳鐵山等人辛苦營造的輿論優勢陷入了停滯。
而在這一切的漩渦中心,陰冷潮濕的天牢里,陸青言卻顯得無比平靜。
他閉著眼睛,盤膝而坐。
腦海中那枚古樸的“天命官印”,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運轉。
城中升騰起的氣流,不再是單純的灰色怨氣,而是分裂成了兩股。
一股是支持他的金色“感念”,一股是相信了李家謠言的灰色“疑慮”。兩股氣流在官印周圍交織、碰撞。
陸青言的眉頭微不可查地皺了一下。
他低估了一個盤踞地方多年的世家,在掌控輿論上的手腕和決心。
“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把希望寄托于對手的愚蠢,這是兵家大忌。”他心中自省,“謠言只能對付謠言,想要一錘定音,就必須把暗戰,變成明戰!”
他睜開眼,目光中再無一絲僥幸,只剩下冰冷的算計。
但這一切,依然在他最初的沙盤推演之中。
他知道,接下來這次溝通,可能是他通過老獄卒張伯這條脆弱的線,與外界進行的最后一次溝通。
之后,一旦李正源反應過來,這條線必然會被掐斷。
他必須在這最后一次機會里,把所有的牌,都交給陳鐵山。
又到了老獄卒張伯送飯的時候,一張字跡更潦草急促的布條,被塞了出去,同時被帶出去的,還有另一份被寫滿了文字的布條。
陳鐵山接到新的指令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平陽李府,李正源在連續幾日觀察著城中僵持的輿論戰后,眼中閃過一絲狠厲。
“陸遠父子,身在牢中,卻能攪動滿城風雨……”他緩緩踱步,對心腹大管家李忠道,“這牢里,有內鬼啊。”
李忠心頭一凜:“老爺的意思是?”
“立刻去一趟縣衙,讓錢縣令下令,將天牢給我圍成鐵桶!”李正源聲音冰冷,“從今天起,除了送飯的老張頭,任何人不得靠近陸家父子牢房三丈之內。送飯也必須在我李家三名家丁的監視下完成,搜身檢查,不許他們傳遞任何紙條、物件!”
“是!”李忠立刻領命而去。
至此,陸青言與外界的聯系,被徹底切斷。
陳鐵山按照陸青言的布條中所言,找到了縣學里一位名叫孫集仁的年輕秀才。
孫秀才家境貧寒,曾受過陸遠資助才得以繼續學業,為人頗有血性。
面對陳鐵山的請求,他起初也是面色煞白,但當聽完整個計劃后,他那讀書人的傲骨最終戰勝了恐懼。
“好!我便來做這根引線!”孫集仁咬牙道。
次日清晨,廣陵縣縣學門口的告示欄前,人頭攢動。
一張用工整楷書寫就的榜文,被貼在了最顯眼的位置,標題是——《就陸縣令事,十問廣陵諸君子》。
這榜文不咒罵,不攻訐,而是用一種極為懇切和理性的語氣,提出十個問題:
“一問,若陸縣令真貪墨,為何被抄家時,府內存銀不足十兩?”
“二問,若陸縣令施劣政,為何他主政三年,廣陵米價不增反降?”
“三問,若陸公子是紈绔,為何廣陵教坊、賭坊,三年來無一人識得其面容?”
……
“十問,街頭巷尾攻訐陸公之言,為何皆出自那幾家素與李府交好之人口中?此是巧合,抑或是安排?”
字字珠璣,句句在理!
這篇榜文如同一柄尖刀,精準地戳破了李家編造的所有謊言。
它不煽動情緒,而是引導思考。
在識字之人的誦讀下,圍觀的百姓們交頭接耳,臉上困惑的表情,漸漸被恍然大悟所取代。
“是啊!說得有道理!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這上面寫的都是實情,陸大人家里確實沒什么錢!”
輿論的天平開始劇烈地向陸家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