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管理的世界充滿了悖論和沖突。管理學研究亦是如此。它所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所謂的(至少是名義上的)“一仆二主”。一方面,要持續地符合和滿足學術社區的科學研究規范,保持嚴謹自律。另一方面,要力求使研究的對象(內容)和產出(成果)與管理實踐相契合,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如此,管理學研究似乎更加接近醫學和工程學等領域的研究而不是數學和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研究。問題是,除了借鑒基礎學科的研究以及自身對基礎研究的適度參與,醫學研究和工程學研究通常是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并有企業和機構愿意為其成果付費,而管理學的研究成果,除了個別學術明星的收費演講以及偶爾對咨詢項目的參與,其實是沒有多少人和機構關注和在乎的,更不用說愿意為之付費了。
這種現象確實非常尷尬。其實,在二主之間一仆一直搖擺不定。拿管理學研究最為成熟和引人矚目的美國來說,20世紀上半程,其管理學研究主要是偏向于管理實務。管理學的教學也是相當地依賴有實踐經驗的人士,主要包括退休的管理人員。教授們研究的大抵也是這些人的人生感悟和戰斗故事。拿這些東西再賣給做管理的人,顯然賣點不夠有吸引力。同時,在學校里培養未來的管理者則需要幫助他們系統地增進知識和能力,光靠講戰斗故事就會顯得不夠有章法和體系。于是管理學轉向全面擁抱學術研究,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學術成就贏得其他學科的尊重,在大學社區里更有立足之地。之后一發不可收拾。現在拿起某些所謂頂級的管理學期刊,隨便翻翻,你很可能會覺得你讀到的是應用數學或者理論物理。滿眼的公式與推演。顯然,有些走火入魔,管理實踐被冷落了,玄妙的學術游戲玩兒大發了。于是,連管理學學術社區內的各類有頭有臉的人物也開始呼吁要注重管理實踐、注重實際影響,要做所謂的負責任的研究、有價值的研究。
顯然,管理學研究的對象(組織與人的行為)本身是復雜多變的,相對于物理世界的現象和工程學要解決的問題尤其如此。像數學和物理學那樣追求模型精準大概是誤入歧途。像醫學和工程學那樣追求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也許亦是不切實際。也許有人會想象,在所謂的數字時代,借助于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我們可以通過開發某種算法與應用程序來對組織和人進行管理。類似的想法在歷史上已然嘗試過若干次,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20世紀中期的系統論,從20世紀后期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到各種企業運營管理工具(比如ERP)。對于管理運營層面的事情,這些嘗試在某種程度上或許管用。對于管理人和組織而言,尤其是高層管理者在復雜和不確定情境下面臨的戰略決策,其實沒那么簡單。
仔細想一想,倒也無須過于焦慮。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其目的也許不在于直接影響實踐,而是通過對人的教育和知識傳播使人更具智慧和判斷力。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基于智慧和學習能力的創造與發揮。學了什么馬上就能用,那不是管理者,而是技術工人。再說,學術研究也沒那么功利。在很多情況下,研究者之所以放棄業界的潛在高薪而甘愿置身于學術界,就是為了求知的樂趣和想象的自由以及相對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當然,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以各種學科為名頭和平臺恣意進行自己喜愛并有能力參與的智力游戲。學社會學的未必想當社會活動家,學政治學的未必能當政治家,學經濟學的不一定去搞經濟工作,研究金融的名教授去做實操可能一敗涂地,學管理的可能完全玩兒不轉哪怕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許,這不是什么問題。也許,這也并不耽誤別人從這些學者這里真正學到一些能夠幫助自己在實踐領域解決問題的東西。
管理學研究的悖論在于其良莠共存、表里相隙、真偽同在、粗精一體,表面一仆二主,實際上趾高氣揚、自有主意、行向一極、心有偏趨。你說它沒用,它真能解釋你為什么失敗。你想讓它有用,它大概無法準確無誤地告訴你導致成功的有效良方與實操秘籍。學術研究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外在的呼吁和期許,最終大抵也只是呼吁和期許。學術社區內部的呼吁,也都是功成名就即將退休的一代守門人在貌似著急。倘若當年沒有老老實實地做學問,他們今天大概也沒地位和資格來呼吁。新一代學者還要像他們在數十年前那樣兢兢業業地投身于學術發表,以便有資格在若干年后也能夠有所呼吁。任何一種職業,除了面臨急迫的生存危機,都很難主動地向外部勢力妥協屈膝。甚至在有些時候,出于自尊,就是自絕自滅也要因循自身的節奏和邏輯。學術社區通常是更為頑固不化的。其中不乏智力超群一族,鬼機靈,有主意。有些出于生存考慮要招呼打點外部合法性,有些忠于職守要認真玩兒命地悶頭做自己。
孩子小時候最煩的事情之一就是家長說天冷要穿秋褲。他們千方百計地不穿。等他們自己熬成家長了,又轉而讓他們的孩子穿秋褲,且樂此不疲。應該有創意地對待和解決這個問題,換個思路,換個名稱,換個設計,比如超薄保暖內衣,或曰皮膚伴侶。管理者也應該從中得到啟發,與其恨鐵不成鋼,一天到晚地呼吁學術研究應該如何如何,不如冷靜地想一想,在現有的管理學研究成果中哪些能夠用來自我啟發,哪些可以借鑒發揮,哪些可以較為便捷地用于實操,哪些可以干脆置之不理、直接廢棄。實在不行,退一萬步想,看看學術社區以外的哪些研究成果比學術社區內的研究成果對管理實踐更加有所助益。如果有,徑直大踏步奔去“搶財掘金”,可也。果真如此,長久下去,管理學的學術研究自會關張大吉。那可是學者自找的,實踐者也沒什么損失。如果找不到,估計最好不要按照自己的臆想強求別人按照你的意愿比現在做得更好。即使是老板對待下屬,也是一樣的道理。
更何況,這主仆關系主要也只是名義上的。你真要是尋求咨詢服務做解決方案,無論是找業界的還是學術社區的,都是需要有所破費的。顯然,除了買書、訂雜志的費用,這里所說的管理學研究產出的知識成果都是可以近乎免費獲取的,隨意選用。你也可能會說,上學還要交學費,哪兒來的免費?是的,學校還給你蓋章了呢。沒有學位,你估計也坐不到現在的管理者的位置上,我也坐不到我現在的教授的位置上。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現有的管理者主要是咨詢服務的客戶。就管理學研究和相關的知識傳播而言,最直接和最適當的受眾應該是學生,是未來的管理者,而不應主要是現有的管理者。啟迪學生心智和意識,促使其具備管理者的思維方式與行為能力,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學生可以進業界,可以去做咨詢師,可以進一步壯大學術研究的隊伍。管理學的學術研究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而產生效應。花繁葉茂,果實累累。提升福祉,嘉惠眾生。洋洋灑灑,蔚然大觀。浩浩蕩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