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變化
- 1992:從模擬侄女命運開始
- 回到七年前
- 2010字
- 2025-08-01 23:56:00
王鳳維和大井山村長黃興約定的見面地點是大井山小學。
這所小學的建筑是紅磚房混雜著泥磚房,教學樓比西洲小學要好一些,當林立一行人抵達時,王鳳維和陳興正站在學校門口,在等候著他們的到來。
“林先生,歡迎啊。”黃興掃視過眾人,很快便捕捉到穿著休閑服的林立,快步上前熱情握手。
這位林先生資助的西洲村修路工程,順帶也解決了大井山村的出行難題。
“黃村長,你好。”林立連聲應道。
陳興笑呵呵地寒暄幾句,做了個請的手勢,帶著林立一行人走進學校一間辦公室。
“林先生,我本人是同意兩所小學合并的,只不過需要一段過渡時間。”黃興忽然伸出雙手,再次緊緊握住林立的手,神情有些激動,“謝謝你捐贈給西洲小學一棟教學樓,我們大井山小學有間教室裂了道大口子,每到下大雨時就往屋里滲水,學校的教室也早不夠用了,要不是你出手,我們正打算自籌資金建教學樓呢。”
“黃村長,”林立環顧這間紅磚混泥磚的辦公室,黃泥夯實的地面與西洲小學的場景相差無幾,“建造一棟教學樓要不少錢吧?如果是自己建教學樓的話,你們又能從哪里籌備資金呢?”
黃興笑道:“村委能向農村信用社貸款,現在村民手里大多沒錢,攤派是行不通的,但我們跟鎮上信用社關系向來不錯,早有貸款重建大井村小的打算。只是眼下利率太高,應該是 10%,我想等利率降些再貸。”
林立深深看了對方一眼,忽然覺得這人頗有“冥燈”潛質。
方才資助那位大井山大姐后,他已窺見大井山小學未來十幾年的軌跡,兩年后,學校因教學樓過于破舊,又等不到上級的撥款,最終還是靠村民攤派加銀行貸款,才勉強建起新教學樓。
那時大姐家被攤派了 280元,學校為還貸款,除學費外每學期額外向每個學生收 50元建校費。這對本就拮據的家庭不啻于雪上加霜,大姐只能讓成績優異的二女兒讀完初中便輟學打工,供兄妹繼續讀書。
而這位黃村長當年建樓時還專門開了大會,那幾年國內物價漲得厲害,他怕水泥之類的建材會漲價,在會上力主接受信用社 14%的高息貸款。
那三四年恰恰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利率最高的時期,這番操作,無疑是高位站崗。
更令人唏噓的是,大井村人當年集資建校時,想的是苦一下他們這一代人,能為未來兩、三代人解決教育設施難題,畢竟鋼筋水泥的教學樓落成后,最起碼也能用五六十年。
可他們沒料到,未來農村人口流失速度會這么快,這棟傾注了無數心血的教學樓,只用了十幾年,便因學校撤并而遭到廢棄。
1995年到 2010年是中小學校園大建設時代,八零后與部分九零后對小學母校的記憶,是自己剛畢業,學校便建成了新的教學樓,校園也被建設得渙然一新。
而在另一部分九零后和零零后的記憶里,母校在他們畢業后不久便被裁撤,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但這些都與那位大姐無關了,他剛才給的三千塊,已悄然改寫了她家的命運。
“鳳維,你待會兒聯系包工隊的王老板,問問他愿不愿意接西洲小學的翻修工程。明天我轉十五萬到你那邊的賬戶,由你負責工程事宜。”前幾次模擬中,那位包工頭為修筑村道給村里捐了十幾萬,這個項目同樣是為村民謀福利的,包工頭如果承包了這個項目,想必也會盡心盡力。
“感謝林先生支持!”王鳳維心頭一塊大石落地,臉上現起喜色,“你放心,我一定全程盯著工程。”
林立點點頭,隨即默默召喚系統。
【你贊助西洲村小學 150000元,返現率 146%,返現 219000元,凈收益 69000元。】
【是否對項目受益者王鳳維進行模擬?】
居然還是王鳳維?
林立面露意外,他本以為,模擬對象會是西洲村或大井山村的某位小學生。
好奇這項目究竟能給王鳳維帶來什么,他在心里默念一聲“是”。
【1970年,你出生于靜江西洲村。】
【1992年,你當選村長。同年,得益于林先生的資助,村里同時啟動進村道路修建與村小學翻新工程。
八月,你與黃村長聯名向鎮教辦提出兩校合并提議,經上級教育部門審批后獲同意。
次年二月新學期伊始,大井山小學正式并入西洲小學。合并后裁撤了七名代課老師,縮減了教育部門與兩個村委的開支。這些代課老師的教學水平比正式教師差,其中,甚至有位小學學歷的老師在教二年級數學。
合并之初,西洲小學每個年級的學生從三十人增至五十余人。十幾年后,因規模較大且教學質量更優,又有兩所村小并入其中。
因拉來林先生的贊助解決了教學樓難題,你在村里威望愈發高漲。
次年,你琢磨著為村民增收,很快想到了前任關閉的制瓦廠。
如今蓋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瓦片需求銳減,但紅磚使用量卻持續攀升。于是你重開瓦片廠的窯爐,另外還建了一個新窯,用紅泥土燒制紅磚。
這家磚廠解決了村里十幾人的就業,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不錯的收益。】
【1994年,你用攢下來的資金為村里添置了碎石生產線,開始開采村后山嶺的石料,每隔兩三天后山便傳來的爆炸聲,正是新開的采石場在作業。
采石場投產后,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
同年,你又將目光投向河沙開采。西洲村地處靜江岸邊,因江面上散布的三四個蘆葦沙洲而得名,你牽頭向村民募資購置了一艘采沙船,在江邊建起沙場,每月都為村里帶來豐厚收益。
但很快,村里的沙場便被人給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