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與政府
- (英)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 1959字
- 2025-06-20 14:42:30
貨幣數量論的起源
貨幣數量論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關于通脹的貨幣數量理論,因為提出這一理論的目的是解釋通脹,很久以后它才成為抑制通脹的政策基礎。雖然通脹和通縮都是貨幣數量不合適的結果,但是貨幣數量論的具體目標從來不是解釋通縮,通縮被認為是上一次通脹的必然結果。因此,如果你能防止通脹,你自然而然就能防止由于通脹的泡沫被戳破而導致的通縮。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觀點來自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16世紀的法國哲學家讓·博丹(Jean Bodin)將人們對通脹的普遍理解,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變成了一種類似理論的東西,以解釋從16世紀中期開始的長達一個世紀的價格上漲,這一時期,在南美洲新發現并開采出來的白銀進入了歐洲。從1550年開始,南美洲白銀的涌入導致近代第一次出現貨幣大動蕩,從1550年至1600年,西班牙的價格水平翻了一番。[17]這動搖了中世紀世界所有的傳統關系,推動了知識探索,也激發了金融投機。
讓·博丹在1568年的《對馬萊斯特羅特悖論的答復》(Réponse aux paradoxes du M. de Malestroict)中寫道:“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和幾乎唯一的原因就是充足的金銀,在法國,如今的金銀比400年前多得多。”[18]這個猜想被認為是貨幣數量論的開端。[19]然而,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可能出現了更早期版本的貨幣數量論。[20]
讓·博丹的猜想似乎非常合理。如果突然有更多貨幣用于購買數量固定的商品,很明顯,對這些商品的競爭將使其價格上漲;反之將導致價格下降。
自此以后,這一條件一直是貨幣數量論的基礎。盡管在前工業社會,經濟幾乎沒有增長,但是糧食供應會隨著收成變化而變化。因而即使沒有任何貨幣沖擊,食品價格也會上下波動。誠然,支付更高的價格需要更多的貨幣。但是,正是在這一點上,貨幣作為信用發揮的作用進入了整幅圖景之中,比如“賒賬購物”。在這里,貨幣只是一種記賬手段,不需要任何實物貨幣。中世紀的經濟通過擴大“記賬貨幣”(tick money)的供給來應對鑄幣短缺問題。當價格下跌時,這些記賬貨幣將以現金償還。[21]
中世紀晚期,意大利北部銀行業的發明是貨幣供給變得更具“彈性”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那些開支增加、收入下降的統治者而言,盡管這種發明實際上只是重新發現而已。銀行業始于1300年左右的佛羅倫薩,也就是但丁所處的時代。這種金融創新很快引發了銀行業危機,1345年,巴爾迪銀行和佩魯齊家族銀行倒閉。希克斯解釋說:“早期的銀行非常不健全,太急于接受存款,還沒有弄清楚只有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穩妥地將這些存款用于有利可圖的目的。”[22]是什么發生了改變?
尼古拉斯·卡爾多(Nicholas Kaldor)描述了現代銀行業的成長之路:
最初,金匠擁有堅固的房間來存放黃金和其他貴重物品,他們開發了黃金保管服務并向所有者發行存入憑證。后者發現用這些憑證來付款很方便,能夠節省時間,也不用辛辛苦苦將金幣從保險庫里取出來,然后收款人還得把它們重新存進去,因為收款人很可能同樣想把貴重物品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向信用貨幣體系演進的下一步,就是金匠發現這樣向外借錢很方便,接受貴金屬的存入并予以安全保管也是如此。為了出借,他們必須發行自己的本票,并根據要求向持票人(而非指定的存款人)支付現金;隨著后一種情況的發展,金匠變成了銀行家,也就是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金融中介。[23]
銀行業的術語,即吸收存款然后將它們貸放出去,反映了銀行最初作為保險庫和中介的功能。但是,如今大多數存款都是銀行自己在發放貸款時創造的。這些貸款通常是無擔保的,也就是基于對借款人還款承諾的信任。這些貸款一旦花掉,就會產生新的存款,進而產生新的貸款。與貨幣數量論不同,貨幣信用論講述的是貸款需求的故事,而貨幣數量論講述的是貨幣供給的故事。貨幣數量隨著貸款需求和借款人的信譽而波動,而且這兩者都會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對于什么構成了貨幣供給,從來沒有形成完全的共識。今天,大多數貨幣都是信用貨幣,沒有實物形態,它是通過存款之間的電子轉賬創造的。在一國的支付體系中,國家發行的紙幣或者說現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貨幣經濟學家將貨幣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藏在床底下、存在活期賬戶中或者銀行用作準備金的現金;另一種是銀行貸款給客戶的貨幣,存在儲蓄賬戶中。他們稱第一種貨幣為高能貨幣或狹義貨幣,稱第二種貨幣為廣義貨幣,并通過有些令人困惑和相互矛盾的首字母縮寫來區分它們,即M0、M1、M2、M3、M4。[24]為了維持商業銀行無法憑空創造貨幣的假象,正統理論假定狹義貨幣和廣義貨幣之間存在某種數量關系,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乘數。主流經濟學界至今仍保留著這種假象,盡管中央銀行從未過多關注過這一點。[25]
因此,貨幣由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決定還是在交易過程中創造和毀滅的,這個問題仍懸而未決。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前者意味著貨幣是外生的,后者意味著貨幣是內生的。看待這個問題的一種合理方法是將內生貨幣視為常規情形,而外生貨幣則是“意外之財”,比如南美洲的白銀對歐洲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