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三年春,滇池波光瀲滟,共濟渠畔的桑林已蔚然成蔭。距漢武帝開西南夷、設(shè)益州郡已歷四百載,距諸葛亮南征亦過一紀,而今爨氏初興于南中,正承襲著漢家官制與夷族故俗,在滇東壩子播撒文明薪火。
這日清晨,爨琛立于新筑的觀象臺上——此臺乃仿長安靈臺而建,卻融了夷家祭壇的形制。他手中并非朝廷邸報,而是族老呈上的《五尺道商旅錄》,其上記載著自朱提(今昭通)而來的蜀商帶來的新奇事物:蜀錦織機、鐵制農(nóng)具,還有幾袋喚作“柘”的甘蔗種。
“當年孝武皇帝遣張騫通西域,今我南中豈能困守一隅?”爨琛指著渠對岸的荒地道,“朱提道既通,當引蜀中嘉木良種。這柘樹耐旱,恰合滇東紅土?!?
臺下忽起騷動。夷族耆老巖嘎帶著數(shù)十族人,抬著三架竹制機具而來——那是夷家世代所用的腰機,竟與蜀錦織機有七分神似。“家主請看,”巖嘎?lián)嶂鴻C栻上的太陽紋,“我們夷人織麻布時,蜀人還在織葛布哩!何不將蜀機鐵件裝在這竹機上?”
周明技師聞言疾步上前。他本是南遷漢匠之后,精熟百工,當下便取蜀機鐵綜與夷機竹架比量。只見他忽以拳擊掌:“妙極!夷機這斜梁正可省卻蜀機三成木料!”當即畫下改造圖樣:以夷機為骨,蜀機為筋,僰人提供的藤編術(shù)為絡(luò)。
半月之后,首臺“滇式織機”現(xiàn)于壩上。試織那日,蜀匠女紅袖與夷女阿夏同坐機前,漢家云紋與夷族日月圖在梭往綬回間漸次交融。當最后一縷金線收尾,圍觀僰人忽然擊銅鼓唱起古歌——那調(diào)式竟與長安漢樂府的《江南曲》暗合。
蒙勒先生撫掌嘆道:“此非天意乎?漢夷文明本出同源!”遂在文廟東壁繪《百工融源圖》,將蜀錦機、夷腰機、僰藤器并列而示,旁書小篆與夷文雙注。
夏至時分,自朱提道來的商隊帶來驚人消息:蜀漢丞相諸葛亮薨后,南中都督李恢之子李遺繼守云南郡,正廣募熟知夷事的漢夷賢士。使者呈上鎏金請柬——邀爨氏赴味縣(今曲靖)參議“南中文明共肇大計”。
爨琛攜各族頭人北行三日。至味縣城外,但見五尺道旁漢夷雜居,市集上巴蜀漆器與滇池銅鼓同列,更有身毒(印度)商人販賣琉璃珠。都督府中,李遺竟命人抬出諸葛亮南征時所制《夷漢風俗譜》,開卷便見“滇池宜稻,夷女善織”八字朱批。
“今請諸位來,是要做件大事。”李遺指著府庫中堆積的竹簡,“自孝元皇帝時派張匡通西南夷,至諸葛丞相平定南中,三百年來漢夷往來事跡,當銘于金石傳世?!?
眾皆振奮。唯爨琛沉吟道:“立碑易,鑄魂難。若碑文只記漢家功業(yè),恐負夷民之心?!彼焯嶙h碑文當用漢夷雙文,并繪各族貢獻圖譜。夷族大酋領(lǐng)當即解下腰間銅刀:“我愿獻夷家祖?zhèn)饕辫F術(shù)!”原來夷人早有用隕鐵鍛刀之法,較漢室官冶更勝一籌。
歸滇后,爨琛即召衛(wèi)恒之商議碑事。衛(wèi)恒之觀夷文銅符良久,忽道:“夷文如云紋盤旋,漢篆似山岳端方,何不創(chuàng)一種兼得形意之書體?”遂閉門三月,融漢隸波磔與夷文曲線,創(chuàng)出初代爨體——橫畫如弓弩蓄勢,豎筆若銅柱擎天。
碑石選自滇東深山。老石匠李渾率漢夷子弟開鑿,發(fā)現(xiàn)夷人用火燎水激之法取石,較漢家鐵鑿省力半倍。鑿出的青石板上天然帶著金紋,月光下似有星河流動。
立碑那日,味縣都督特遣使來賀。當紅綢落下,七丈巨碑顯于天地間:正面漢文記漢夷共墾滇池、同拓五尺道之事,背面夷文繪各族農(nóng)桑工技,碑側(cè)更刻《百物貢獻圖》——漢家犁鏵與夷族銅鼓并列,蜀錦與僰陶交輝。
最妙是碑額“南中文明肇基之碑”八字,衛(wèi)恒之將“文”字寫作漢夷雙手交握形,“明”字化為日月同輝狀。夷族孩童竟能依形誦出漢音,漢家學子亦能按圖索得夷義。
碑成后,爨氏依諾在滇東推行“百工互授制”。漢匠教夷人冶鐵時,反學得火山煅燒法;夷女學蜀錦時,傳出草木靛染秘方。某日驟雨沖毀渠壩,漢民以版筑法夯土,夷民以竹籠固基,合創(chuàng)出“竹骨泥墻術(shù)”,較舊法堅固三倍。
秋收時分,味縣都督忽巡滇池。見壩子上漢夷共耕、桑麻遍野,嘆道:“此真武侯《隆中對》所云‘南撫夷越’之象!”特奏請朝廷,允南中以帛代賦——自此滇錦沿五尺道北輸,換回的鹽鐵茶種又滋養(yǎng)南中。
臨別時,都督指碑笑言:“昔孝武開西南夷,設(shè)郡縣如星布;今見此碑,方知文明非強植,當如桑根相糾而生。”爨琛敬獻新織的“漢夷共錦”,上織滇池泛舟圖:漢家樓船與夷家獨木舟并航,船頭各立旌旗,卻共拉一條纖繩。
是夜,共濟渠上月華如水。衛(wèi)恒之獨坐碑廊,以新創(chuàng)爨體錄《百工謠》:“漢家冶鐵夷家火,熔作滇南新農(nóng)具;僰人藤編蜀人筘,織就云霞萬千重...”筆鋒過處,漢夷文字如桑枝交纏,似預(yù)示著三百年后驚世駭俗的“二爨碑”將由此萌芽。
遠處村寨中,漢家童子與夷族少年共舉桑枝,在沙地上摹寫碑文。月光描摹著他們認真的臉龐,恍若為這片土地勾勒文明最初的輪廓——那輪廓既非純漢,亦非全夷,而是如共濟渠水般,融千溪而奔流,歷萬古而長青。
秋深時,滇東壩子飄起第一場霜,共濟渠邊的桑林卻透著暖意。衛(wèi)恒之新刻的《百工謠》碑前圍了群人,夷族老陶匠木阿爺正指著“僰人藤編蜀人筘“那句,教孫兒認碑上的字——衛(wèi)恒之創(chuàng)的爨體里,“藤“字帶著藤條的彎弧,“筘“字藏著木齒的棱角,孫兒雖不識漢文,順著筆畫猜,竟也說對了七八分。
“衛(wèi)先生這字,是把咱們南中的東西都揉進去了?!澳景斆ΑK叭账土颂仔聼奶展P洗給衛(wèi)恒之,陶坯里摻了?;?,釉色像共濟渠的水,衛(wèi)恒之當即用它研墨,寫了幅“桑陶共生“的爨體字回贈,木阿爺正打算刻在陶窯墻上當招牌。
話音未落,渠上游傳來馬蹄聲。書硯騎著匹矮腳馬從朱提道方向奔來,馬鞍上捆著個麻布包,老遠就喊:“衛(wèi)先生!蜀地來的新書到了!“
包里頭是蜀地書院刻的《考工記注》,還有幾本中原傳來的《氾勝之書》。衛(wèi)恒之翻到《考工記》“輪人“篇,見蜀地學者在旁批注“南中多山,輪當小而堅“,忽然拍了下案:“周技師!你看這個!“
周明正帶著徒弟修織機,聞言湊過來。衛(wèi)恒之指著批注說:“蜀地的車轅太長,在咱們滇東的山道上轉(zhuǎn)不開。夷人用的獨輪車,輪子小卻靈便,若把蜀車的鐵軸裝在夷車的車架上——“
“我懂了!“周明眼睛一亮。他前日還愁滇船運貨到朱提道,最后一段山路得靠人背,若改出種輕便的鐵軸獨輪車,運貨能省一半力。當下拉著衛(wèi)恒之往鐵匠鋪去,又讓人去請夷族造車的老匠人巖叔。
巖叔帶著鑿子來的時候,周明已在地上畫了圖樣:夷車的車架是彎木做的,輕便卻不結(jié)實;蜀車的鐵軸耐用,卻太重。周明想把車架換成桑木——桑木堅韌,泡過渠水更不易裂,再用巖叔傳的“榫卯套鐵環(huán)“法子,把鐵軸嵌進車架里。
“這鐵環(huán)得用火烤著嵌才牢?!皫r叔蹲在地上,用手指戳了戳圖樣上的鐵環(huán)位置。夷人做獨木舟時,常用火烤木縫再嵌銅片,比單用釘子結(jié)實。周明點頭稱是,當即讓徒弟燒起炭火,自己則拿著桑木車架試尺寸。
三日后,新獨輪車成了。車架是桑木彎的,鐵軸是漢匠鍛的,輪子邊緣包了層僰人編的藤條——防顛簸。書硯自告奮勇試車,裝了半車同云錦往山道上跑,回來時咧嘴笑:“比蜀車輕,比夷車穩(wěn)!這下蜀商來收錦,不用愁山路難走了!“
消息傳到味縣,都督李遺竟派了人來學造車。來的是個叫秦越的年輕吏員,跟著周明學了半月,臨走時捧著車軸圖紙嘆:“南中這'雜糅'的本事,中原真比不了。“他還帶來個消息:朝廷允南中設(shè)“百工坊“,讓各族匠人聚在一起琢磨技藝,官府給糧草補貼。
爨琛聽了,當即把共濟渠邊的舊糧倉改造成百工坊。坊里分了冶鐵、織錦、制陶、造車四間,每間都設(shè)了“互授臺“——漢匠在臺上教鑄鐵,夷匠就在臺下教鍛銅;蜀地織工教提花,夷族染匠就教用野果染絲線。木阿爺?shù)奶崭G也搬進了坊里,他教漢匠用“龍窯“燒陶(夷族龍窯比漢家平窯溫度高),漢匠則教他做“陶范“,能燒出帶云紋的陶碗,比原先的素陶好看多了。
冬月初,百工坊出了件新鮮事。冶鐵坊的漢匠老王,跟著夷匠學用隕鐵鍛刀,竟鍛出把“削鐵如泥“的短刀——隕鐵里的鎳比常鐵多,煉出來的鋼更堅韌。老王把刀送給爨琛,刀鞘上纏了僰人編的藤條,還刻了爨體“共濟“二字,爨琛佩著它去祭爨碑,碑前的青銅鼎被刀輕輕一碰,竟劃了道印子。
“這刀能當貢品了?!懊衫障壬肚收f。他近來在整理南中貢品清單,除了同云錦、甘蔗糖,又加了隕鐵刀、龍窯陶,“明年開春蜀地的貢使來,讓他們帶幾件回長安,也讓朝廷看看南中的本事。“
可沒等開春,朱提道卻遭了雪災(zāi)。山道被封,蜀商來不了,百工坊的錦緞、陶器堆了半坊。夷族大酋領(lǐng)阿羅急得直搓手:“族里的鹽快用完了,原指望用錦換鹽呢?!?
爨琛站在觀象臺上望了半日,忽然轉(zhuǎn)身對周明說:“改船!咱們走水路繞去交趾,從交趾換鹽!“
滇南的江冬季水淺,原先的滇船吃水深,怕觸礁。周明連夜帶著匠人們改船:把船底改成夷族獨木舟的尖形,減少吃水;船身加了僰人編的藤氣囊,增加浮力;還在船側(cè)裝了漢匠做的鐵錨,停船時更穩(wěn)。改好的船試航那日,正遇著江里有暗礁,船底擦著礁過去,竟沒破——藤氣囊起了緩沖作用。
書硯自請帶隊去交趾,帶著十船同云錦、隕鐵刀。走前阿夏塞給他個布包,里頭是用甘蔗糖做的“糖塊“——交趾人愛吃甜,上次來的商人說過。書硯笑著收了,又讓周明的徒弟給船裝了架新造的獨輪車,“到了交趾,用這車運貨,準能讓他們稀罕?!?
船隊走了二十日,回來時船里裝滿了鹽、胡椒,還有交趾人送的“占城稻“種——比南中稻子早熟半月。書硯說,交趾王見了隕鐵刀,當即讓使者跟著來學鍛鐵;同云錦則被王后要去做禮服,還說要年年訂。
“交趾人還說,他們的織機有個'踏板',不用手扳綜?!皶帿I寶似的拿出張畫,是他照著交趾織機畫的草圖,“阿夏姐準能用得上!“
阿夏在織錦坊試了試踏板的法子,果然省力。她把踏板裝在滇式織機上,又加了夷族的“提綜桿“,織出來的錦緞花紋更細了——以前一天織半尺,現(xiàn)在能織一尺。百工坊的織工都學著改,沒過幾日,坊里的織機全成了“腳踏提綜機“,連蜀地來的織匠都嘆:“這比蜀錦機還巧!“
開春后,貢使從蜀地來。見了百工坊的新物件,又看了漢夷孩童一起在碑前學字的樣子,回去后寫了篇《南中見聞錄》,說“爨氏治下,漢夷無別,工技相融,實乃西南表率“。朝廷看了,竟賜了爨琛“南中都尉“的官印,還允他在味縣設(shè)“互市“,讓蜀地、交趾、身毒的商人都來交易。
互市開在味縣城外的五尺道旁,開市那日,各族人擠得水泄不通。蜀商帶來了絲綢、茶葉,夷人擺開銅鼓、獸皮,交趾人賣胡椒、象牙,連身毒商人都支起攤子,擺著琉璃珠、香料。最熱鬧的是百工坊的攤子,周明的獨輪車、木阿爺?shù)凝埜G陶、阿夏的同云錦,被商人圍著搶訂。
有個身毒商人見了隕鐵刀,非要用十顆大珍珠換。老王不肯,說要留著給爨琛,商人卻拉著他往自己的商隊走——原來他帶了輛“身毒車“,車輪是用木輻條做的,比漢車的輪子輕?!拔医棠阕鲞@車輪,你教我鍛隕鐵,如何?“商人說。老王眼睛一亮,當即應(yīng)了,兩人蹲在地上畫圖紙,一個用梵文,一個用漢字,竟也能看懂彼此的意思。
蒙勒先生在互市旁設(shè)了個“譯站“,讓通譯們把各族的技藝名稱、交易規(guī)矩都記下來,編成《互市譯語》。書硯也在譯站幫忙,他把漢人的“記賬法“改成了簡單的符號,比如畫個桑葉代表絲綢,畫個銅鼓代表銅器,各族商人看了都懂,交易時少了不少麻煩。
這年夏天,滇池邊遭了蝗災(zāi)。漢民想用火燒,夷族卻說“蝗災(zāi)是山神怒,得祭山“,吵得不可開交。爨琛讓人把百工坊的匠人都叫來,問有沒有法子。
冶鐵坊的老王忽然說:“我見過蜀地用鐵網(wǎng)捕蝗!“他說蜀地人把鐵網(wǎng)架在田邊,蝗蟲飛過來就被網(wǎng)住,燒了還能當肥料。夷族老獵戶阿山卻搖頭:“滇池邊田埂多,鐵網(wǎng)不好架。“他說夷人用竹筐捕鳥,竹筐輕,能掛在桑樹上。
“把鐵網(wǎng)改成竹網(wǎng)呢?“周明插了句。竹網(wǎng)輕,能掛在田埂上;再在網(wǎng)下掛個陶罐,罐里裝些甘蔗糖——蝗蟲愛甜,聞著味就往網(wǎng)里飛,掉進罐里就出不來。
眾人都覺得可行。漢匠編竹網(wǎng),夷人削陶罐,僰人則用藤條把竹網(wǎng)綁在桑樹上。沒過幾日,田邊掛滿了竹網(wǎng)罐,捕了不少蝗蟲。阿山還教大家把捕到的蝗蟲曬成干,磨成粉摻在蠶飼料里——蠶吃了長得更肥,繭子也更重。
“這才是真'共濟'。“爨琛站在田埂上笑。遠處的百工坊里,老王正教身毒商人鍛鐵,火星濺在地上,像撒了把金豆子;織錦坊里,阿夏和交趾來的織工比著織花紋,交趾織工用的染料是紫茉莉,阿夏就教她用滇南的紫草,染出來的紫色更亮。
秋分時,衛(wèi)恒之把新寫的《南中技藝志》刻在了爨碑旁的石壁上。志里記了這兩年的新法子:?;咎?、腳踏織機、鐵軸獨輪車、竹網(wǎng)捕蝗......每樣都寫了是誰創(chuàng)的,是漢匠還是夷匠,或是兩人一起琢磨的。石壁盡頭,他留了塊空白,刻了行爨體:“待后來者續(xù)之“。
刻完字,衛(wèi)恒之站在碑前,見一群孩童正圍著書硯學用符號記賬。書硯用樹枝在地上畫個太陽,說代表“晴“,適合曬蠶繭;畫個波浪,代表“雨“,得修渠壩。夷族孩童阿木忽然指著地上的畫說:“這像我們族的'記事紋'!“他撿起樹枝,在波浪旁畫了個小房子,“這是說雨大了,要修房子?!?
書硯眼睛一亮,當即把阿木的“記事紋“畫進賬本里。沒過幾日,百工坊的賬本竟成了“漢夷合文“——漢字記數(shù)量,夷紋記天氣、工具,各族匠人都能看懂。
冬節(jié)前夕,李遺都督又來滇池。這次他帶來了諸葛亮南征時用過的“諸葛鼓“——銅制的,鼓面刻著漢夷雜居的圖案?!拔浜町斈暾f,'南中安,則蜀安'?!袄钸z敲著鼓說,“如今見你們這樣,他在天之靈也該笑了?!?
當晚,百工坊辦了場“慶功宴“。漢匠做了蜀地的“麻婆豆腐“,夷族煮了“銅鍋雞“,僰人烤了“香藤魚“,交趾商人則教大家做“甘蔗飯“。席間,老王和身毒商人比著鍛刀,阿夏和交趾織工合織了塊“四族錦“,書硯和阿木則用“漢夷合文“寫了副對聯(lián),貼在百工坊門口:
“漢鐵夷銅熔一爐,
蜀絲滇錦織千霞?!?
爨琛站在廊下,望著院里熱鬧的人群,又看了看遠處的爨碑。碑上的“南中文明肇基之碑“八字,在月光下泛著柔光,衛(wèi)恒之創(chuàng)的爨體,筆畫里藏著漢隸的剛,又帶著夷文的柔,像極了這片土地上的人——不偏不倚,共生共榮。
他忽然想起書硯前日說的,交趾王想派子弟來百工坊學藝;又想起秦越吏員來信,說蜀地書院要刻《南中百工錄》?;蛟S過個幾十年,幾百年,這百工坊的技藝會傳到更遠的地方,這爨碑上的字會被更多人認識,而南中這片土地,會像共濟渠的水,融著千般源流,一直往前奔去吧。
遠處的桑林里,春蠶正啃著桑葉,沙沙聲像細語。百工坊的織機還在響,札札聲似歌謠。月光落在碑石上,落在人臉上,落在那幅“四族錦“上,溫柔得像要把這一切,都織進南中漫長的歲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