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061渭北舉事
- 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 夏天就是要吃西瓜
- 2095字
- 2025-07-15 12:04:26
二月十五日,距離渭北士族舉事還有兩天。
在馬憲代為聯絡之下,劉義真與赫連璝達成了合作共識。
劉義真答應了赫連璝的事情,就不可能反悔,他正給自己打造守諾重信的人設。
鑒于苻堅對敵國宗室的婦人之仁,劉裕矯枉過正,對于向他投降的敵國宗室,一律不加區別,屠戮殆盡,這給劉家統一天下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劉義真如今得個守諾重信的名聲,也許將來能夠減少許多阻力。
而且,作為穿越者,他愛惜羽毛,很在意后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不是缺點,至少這樣的統治者不會橫征暴斂,殘虐百姓,以供自己享樂。
馬晟是在黃昏時回到的馬家塢堡。
他離開的時候,扶風馬氏已經同意了舉事,再回來時,族中卻有了反對的聲音。
這并不稀奇,常言道:慷慨捐軀易,從容就義難。
人在頭腦發熱,一時沖動之下做出決定時,往往不會過多的考慮后果,可在冷靜下來后,就會畏縮,心生退意。
扶風馬氏現在就是這種情況,當日被杜驥以重振家聲的誘惑說動,但時日一長,又擔心劉義真此戰不能得勝。
晉軍敗了,劉義真拍拍屁股,可以退回渭南,或者撤離關中,留下他們在渭北獨自承受赫連勃勃的怒火。
越想越怕,越怕越想。
直至馬晟帶回了赫連璝暗通晉軍的消息。
就連胡夏太子都當了帶投大哥,赫連勃勃憑什么贏,扶風馬氏又有什么好害怕的。
竇明、班峻等人回到宗族,也把這一消息帶了回去。
如今,渭北士族全都堅定了信念,再也沒有一丁點的猶豫與退縮,都在期盼著舉事的日子。
赫連勃勃對此一無所知,還以為劉義真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盼著他出營決戰。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這一天,二月十七日。
劉義真不再以斥候戰練兵,而是盡遣各部精銳斥候,加入到同夏軍斥候的廝殺。
有了這股生力軍的參戰,夏軍斥候壓力倍增,赫連勃勃不得不增派斥候,并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晉軍身上。
當天,扶風竇氏、馬氏、班氏、法氏、蘇氏,北地傅氏、馮翊魚氏等七家,相約舉事。
七家士族還需分兵守衛自家塢堡,因此出動的部曲并不多,而且馮翊魚氏因為距離戰場較遠,只是占據了馮翊郡城,改旗易幟,其余六家合計不過八千。
他們打著為赫連勃勃輸送錢糧的旗號,向著涇水進發,只是糧車上裝載的多為甲仗,抵達涇水兩岸后,卻不南下,轉而向北,截殺夏軍糧隊,奔襲新平。
新平郡位于嶺北南緣,也是夏軍的退路之一,赫連勃勃留下了三千將士守衛此地。
渭北士族缺少攻城器械,然而夏軍毫無防備,而且新平郡雖然沒有知名的士族,但當地有實力的豪強并不少。
新平豪強見渭北大族齊齊倒戈,竟也爭相跟隨,里應外合之下,輕松占據新平郡,殺盡三千夏軍,斷了赫連勃勃來時的路。
......
二月十九日,胡夏糧隊已經失期了一天,盡管軍中尚有余糧,但這一變故還是引得赫連勃勃不安。
他治軍素來殘暴,殺人從不手軟,糧隊不可能無緣無故失期,定是半道上遇了事情,卻偏偏沒有遣人先行報信,可見兇多吉少。
赫連勃勃早已派遣了哨騎北上打探消息,直到夜里,他也終于得知了渭北士族反水的噩耗。
軍議上,赫連勃勃指著赫連璝的鼻子,當眾怒罵:“孽障!寡人讓你撫慰渭北士人!你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寡人又怎么放心把江山社稷交到你的手上!”
竟是一點面子也不給赫連璝留。
而且,這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認為太子不足以繼承大統。
赫連璝怒極攻心,辯駁道:“這必是劉義真誘以重利,與兒臣何干!況且,當日可是天王將他們放了回去,倘若強留為質,各家投鼠忌器,不一定會有今日之事,如今天王反倒責怪兒臣,兒臣不服!”
他清楚,此舉可能會是火上澆油,讓赫連勃勃更加憤怒,但赫連璝必須反駁,如果真的坐實了是自己的過錯,赫連勃勃指不定就會順勢廢黜自己。
但現在赫連璝把話挑明了,赫連勃勃也許會從重責罰,但不可能以此為由將他廢黜。
畢竟,確實是赫連勃勃做主,把渭北士人放出了軍營。
果然,赫連勃勃盛怒不已:“孽障!竟敢頂撞寡人,來人!將這孽障拖出帳外,重責五十軍棍!”
行刑的人不敢下死手,赫連璝挨了五十軍棍,還能勉強走路。
但赫連勃勃確實不再拿渭北士族反水一事向赫連璝發難,甚至就連赫連璝挨打的原因,也只是頂撞了他。
赫連璝暗暗松了口氣,他早就知道渭北士族暗通劉義真,但也以為只是士族鼠首兩端,沒想到這些人竟敢公然反叛。
又不禁猜測,是不是自己的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否則他們哪有這么大的膽子。
一念及此,赫連璝不僅沒有一絲悔意,反倒暗暗自得。
他看向自己的父親,心道:老賊,我看你死不死!
赫連勃勃此時的心思已經不在赫連璝的身上了。
他如今騎虎難下,面臨著一個艱難抉擇:究竟是戰,還是走。
理智告訴他,應該走。
回安定的道路不止一條,新平被襲占,對赫連勃勃的退路影響并不大。
重要的是渭北士族倒戈,讓他的后勤補給受到威脅,赫連勃勃已經不可能再和劉義真打消耗戰。
但赫連勃勃不是一個理智的人。
當年安定軍民反叛,他就不曾退走,執意與五萬秦軍在馬鞍坂(甘肅涇川西北)交戰,為姚紹所敗。
不過,那一戰雖然敗了,夏軍的損失并不大,秦軍一路追到朝那(寧夏朝那),都沒能趕上北遁的夏軍。
赫連勃勃自然沒有吸取教訓。
以赫連勃勃的性格來說,他也接受不了自己興師動眾,但在面對劉義真時,卻無功而返的結局。
真要灰溜溜地走了,敗給一個小兒,天下人又該如何看他。
盡管有很多心腹勸說赫連勃勃退兵,但他還是力排眾議道:“寡人心意已決,必須要與義真小兒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