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千年學府。深秋的晨光穿透蒼松翠柏的間隙,在青磚黛瓦的殿宇間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松針的清冽、古籍的墨香,以及一種沉淀了歲月的、令人心神沉靜的肅穆。然而今日,這肅穆中卻涌動著一股不同尋常的生機與期待。
懸掛著“文會堂”匾額的正殿前,一方開闊的庭院已被精心布置。沒有現代化的投影設備,只有一張寬大的、鋪著靛藍粗布的條案,案上整齊擺放著幾樣東西:一匣帶著露水清香的廬山云霧茶新葉;幾塊形態奇特、泛著溫潤光澤的廬山石耳;一株連根帶土的彭澤貝母,根莖飽滿堅韌;還有瑞昌剪紙傳承人周師傅精心剪制的幾幅作品——“虎守杏林”的威猛祥瑞,“靈樞脈絡”的玄奧流轉,“藥草祥云”的生機盎然。
條案后,董柏一襲靛藍棉麻布衣,身姿挺拔如巖間青松。他臉上已不見石鐘山大戰后的蒼白,眼神沉靜溫潤,卻又似深潭,內蘊光華。陽光落在他身上,仿佛也沾染了草木的清氣。
庭院中,數十位年輕學子席地而坐。他們大多穿著書院的傳統儒生常服,也有幾位穿著現代服飾的年輕學者和“匡廬清源”的志愿者骨干。每個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望著條案后的董柏,充滿了好奇與求知欲。陳硯儒教授坐在前排,臉上帶著欣慰而鼓勵的笑容。周師傅和孫浩則坐在角落,一個摩挲著帶來的剪紙工具,一個緊握著記錄本。
“諸位同窗,”董柏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奇特的、令人心安的韻律,仿佛與庭院中的松濤產生了共鳴,“今日研學,非為授業解惑,乃為‘格物致知’,以吾心印彼心。”
他走到條案前,指尖輕輕拂過那匣翠綠的云霧茶新葉。
“此乃五老峰陰崖,承朝露云霧滋養之靈芽。”他的目光掃過眾人,“格其物,可知其形卷曲如螺,色翠欲滴,嗅之清冽如山泉,觸之微涼帶潤。此其‘形’也。”
他捻起一片茶葉,置于掌心,閉上雙眼。一股極其微弱、卻無比精純的草木靈能波動,如同漣漪般從他掌心擴散開來。臺下眾人雖無法直接感知能量,卻莫名地感到心神一清,仿佛置身于雨后的山林!
“然,草木有靈,非止于形。”董柏睜開眼,眼中仿佛有云霧流轉,“其性甘微寒,稟天地清陽上升之氣,入心、肺、胃經。能生津止渴,滌煩去膩,清頭目,降虛火。此其‘性’也。”
他引經據典,將《本草綱目拾遺》中對云霧茶的記載娓娓道來,卻又不止于此。“更因其生于云遮霧繞之險地,根扎巖縫,汲取靈樞地脈之精微,故其靈性之中,更蘊一縷‘破妄守真’之堅韌!此乃‘格物’更深一層——洞悉其與天地山川之聯系,明其稟賦之真意!”
臺下一片寂靜,只有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學子們的眼神從好奇變成了專注,仿佛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
董柏又拿起一塊溫潤的石耳。
“此乃廬山峭壁之珍,石耳。形似人耳,色褐而潤。格其物,知其生于陰濕巖壁,飽吸云霧雨露,質柔韌而富膠質。此其‘形’。”
他將石耳貼近鼻端,深深吸氣,一股帶著山林土腥與濕潤生機的氣息彌漫開來。“其性甘平,潤肺養胃,止血化痰。然其真意何在?”董柏的目光變得深邃,“它生于絕壁,與巖共生,其堅韌之性,已融入精髓。觀其紋理,如同大地脈絡!故其靈性,乃‘厚德載物’之坤德!醫者用之,不止治病,更可借其堅韌地德,滋養患者羸弱之根本!”
“厚德載物…”有學子低聲咀嚼著這個詞,眼中光芒閃動。
最后,董柏指向那株彭澤貝母。他并未直接觸碰,而是伸出食指,隔空對著貝母那飽滿的鱗莖,指尖縈繞著一縷若有若無的淡青色光暈(靈樞真元)。
“貝母,性苦甘微寒,清熱潤肺,化痰散結。此乃藥性常識。”董柏的聲音帶著一種奇特的韻律,“然,格物至此,方窺其真髓!”
隨著他指尖真元的引導,那株貝母的葉片竟無風自動,極其輕微地搖曳起來!一股更加清晰、如同磐石般堅韌的生命韻律感,瞬間籠罩了整個庭院!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種源自根系的、百折不撓的守護意志!
“看其根!”董柏低喝一聲,指尖光暈微閃。
一股無形的力量拂過貝母根部的泥土,露出其深扎在土壤中、如同龍爪般盤繞的堅韌根須!
“生于貧瘠,扎根巖隙,縱風霜雨雪,其志不移!其靈性之核,在于一個‘守’字!守護生機,守護根本!醫者若明此心,用藥便不止于清化痰熱,更可借其守護之志,穩固患者心脈,抵御外邪侵蝕!此乃‘格物’之極致——以心印心,通曉草木守護之真意!”
庭院中落針可聞。所有人都被這超越了書本、直指生命本源的“格物”震撼了!陳硯儒眼中異彩連連,頻頻點頭。周師傅看著自己剪的“虎守杏林”,又看看那株貝母,似乎有了新的明悟。孫浩飛快地記錄著,手都在微微顫抖。
“格物致知,非為窮究外物之理,實為修身明心之始!”董柏的聲音如同洪鐘,在白鹿洞的庭院中回蕩,“通草木之靈犀,曉其生息稟賦,明其守護真意!以此心體察病患之苦痛,洞悉其臟腑經絡之失衡,此乃‘醫者仁心’之基!”
“明心見性,持身以正!如云霧茶之清冽破妄,如石耳之厚德載物,如貝母之堅韌守護!以此正氣,調和陰陽,驅邪扶正,此乃‘濟世安民’之道!”
“此,便是杏林醫道與書院精神——格物致知,修身濟世——水乳交融之處!”
董柏的話語如同清泉,滌蕩著年輕學子的心靈。一種前所未有的共鳴感在庭院中彌漫。這不再是枯燥的經文講解,而是將天地草木、醫者仁心、浩然正氣,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妙!妙啊!”一個清亮的女聲打破了寂靜,帶著毫不掩飾的贊嘆與一絲異域口音的腔調。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庭院入口處,不知何時站著一位女子。她約莫三十出頭,穿著一身剪裁極其合體的米白色職業套裝,身姿高挑優雅。栗色的長發一絲不茍地挽在腦后,露出光潔的額頭和一張極具東方古典美、卻又帶著西方立體感的精致面孔。鼻梁上架著一副無框眼鏡,鏡片后的眼眸深邃如同寒潭,閃爍著銳利而充滿探究欲的光芒。她的氣質極其矛盾,既有學者的知性冷靜,又隱隱透出一種久居上位、掌控一切的疏離感。她身后跟著一位身材魁梧、穿著黑西裝、面無表情的助理。
女子無視了眾人探究的目光,步履從容地走到前排,對著陳硯儒教授微微頷首:“陳教授,久仰。不請自來,還請見諒。”她的中文流利,卻帶著一絲難以磨滅的異域腔調。隨即,她轉向董柏,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掃描儀,從董柏身上掠過,最終落在他指尖那縷尚未完全散去的淡青真元上,眼中爆發出毫不掩飾的、如同發現稀世珍寶般的灼熱光芒。
“自我介紹一下,林薇(Lin Wei),泰和生科新任亞太區首席研發官,兼‘生命矩陣’(Vita Matrix)項目組高級顧問。”她伸出戴著黑色絲絨手套的手,笑容得體,卻帶著一種冰冷的公式化,“董柏先生,您的‘格物’之道,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您與草木之間那種…超越常理的‘共鳴’現象,讓我對廬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您所掌握的…獨特‘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生命矩陣!”董柏心頭警鈴大作!祖父警示中那個冰冷貪婪的“終極項目”!對方竟如此直接地找上門來,而且是在白鹿洞書院這神圣之地!他面上不動聲色,眼神卻瞬間銳利如刀,體內靈樞真元悄然流轉,玉墜傳來一絲微弱的示警寒意。
“林博士過譽。”董柏的聲音平淡無波,并未去握那只手,“杏林之道,源于自然,歸于本心。非‘技術’,乃‘心法’。”他刻意強調了“心法”二字,劃清界限。
林薇的手懸在半空,絲毫不見尷尬,自然地收回,臉上的笑容依舊無懈可擊:“心法也好,技術也罷。在追求生命奧秘的道路上,殊途同歸。泰和生科擁有全球最頂尖的生物基因圖譜技術、最先進的能量場探測與模擬設備,以及…幾乎無限的資源。”她鏡片后的目光緊緊鎖定董柏,帶著強大的壓迫感和赤裸裸的誘惑,“董先生,您的‘心法’,與我們‘生命矩陣’對生命本源能量的探索,有著驚人的互補性!我們真誠希望能與您展開深度合作!共同開啟人類生命進化的新篇章!泰和愿意提供一切您需要的支持,包括…確保‘濟世堂’和‘廬山杏林’品牌的絕對安全與發展。”
赤裸裸的威逼利誘!合作是假,覬覦靈樞之力和《靈樞本草經》奧秘是真!對方甚至用濟世堂和廬山杏林的安全作為籌碼!
庭院中的氣氛瞬間降至冰點。學子們面面相覷,充滿擔憂。陳硯儒教授眉頭緊鎖,眼神銳利。周師傅握緊了手中的刻刀。孫浩更是怒目而視。
董柏迎著林薇那充滿壓迫感的審視目光,腰背挺得更直。他緩緩抬起手,指尖并非凝聚真元,而是輕輕拂過條案上那株彭澤貝母堅韌的葉片。
“林博士,”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扎根于大地、無可撼動的力量,清晰地回蕩在肅穆的書院庭院中,“廬山的一草一木,皆有靈性,皆有其根。云霧茶的根在五老峰的云霧巖縫里,石耳的根在廬山的峭壁苔痕中,貝母的根在彭澤的土壤巖隙深處。”
他抬眼,目光如古井無波,卻深邃得仿佛能洞穿人心,直直刺向林薇鏡片后那雙冰冷的眼眸:
**“而我董柏的根,在潯陽的山水間,在濟世堂的藥香里,在白鹿洞的浩然正氣中,在九江城的萬家燈火下。”**
**“離了這方水土,斷了這條根脈,再好的‘合作’,再多的‘資源’,也不過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他微微一頓,指尖在貝母堅韌的葉片上輕輕一彈,發出一聲清脆的微響,如同金玉交鳴:
**“泰和生科所求的‘進化之道’,是掠奪,是剝離,是冰冷的矩陣。”**
**“而我董家的‘杏林之道’,是守護,是共生,是扎根于這方水土的、有溫度的生命傳承。”**
**“道不同,不相為謀。林博士,請回吧。”**
話語擲地有聲,如同驚雷!沒有憤怒的斥責,只有清晰的界限與不容置疑的立場!一股源自廬山靈樞、源自書院浩然正氣、更源自董柏自身堅定道心的無形力量,隨著他的話語彌漫開來,竟讓林薇和她身后那魁梧的助理,都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半步!
林薇臉上那完美的公式化笑容終于僵住,鏡片后的眼神瞬間變得冰冷銳利,如同淬毒的刀鋒。她深深地看了董柏一眼,那眼神中充滿了被拒絕的惱怒、更深的貪婪以及一種“事情變得更有趣了”的冰冷計算。
“扎根…共生…守護…”她低聲重復著這幾個詞,嘴角勾起一絲極淡、卻令人不寒而栗的弧度,“很有意思的堅持,董先生。希望您的根,足夠堅韌,能承受住未來可能的風暴。”她不再多言,優雅地轉身,高跟鞋敲擊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而冰冷的回響,帶著助理徑直離開了書院庭院。
壓抑的氣氛隨著林薇的離去并未消散,反而更添凝重。泰和生科,不,是“生命矩陣”的陰影,已如實質般籠罩。
董柏收回目光,看向庭院中神情各異的學子們。他臉上重新浮現出溫潤而堅定的神色,仿佛剛才的插曲從未發生。他走到條案前,拿起周師傅剪的那幅“靈樞脈絡”剪紙,對著陽光展開。玄奧的線條在光線下流淌著神秘的光澤。
“剛才說到‘格物致知,修身濟世’。”董柏的聲音恢復了之前的平和,卻多了一份歷經淬煉的厚重,“這‘靈樞脈絡’,非僅剪紙紋樣,更是天地能量運行之象。通草木靈犀,是格物之始;調地脈氣機,是致知之用;引浩然正氣,是修身之果;最終守護一方水土安寧,方為濟世之功!這,便是我們接下來的研學之路!”
他的目光掃過陳硯儒欣慰的臉,掃過周師傅若有所思的神情,掃過孫浩等志愿者堅毅的眼神,最后落在那些年輕學子充滿求知欲與熱忱的臉上。
前路艱險,強敵環伺。
然,白鹿洞的大門既開,這傳承的星火,便已點亮。
扎根潯陽,以草木為友,以正氣為甲。
這守護之路,當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