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超前
- 三體:葉文潔是我老婆?
- 龍之宮
- 2344字
- 2025-06-30 08:13:25
“不知道穆老能不能相信我。”楊衛寧自己都覺得系統非常逆天,過于夸張,說道:“或許穆老研究的是比系統更加夸張的東西。畢竟人家可是世界頂級的科學家,探索的也是最尖端的新領域。”
穆老是火箭專家,和全球最頂級的科學家一起暢想宇宙旅行,提出了工程系統理論,指導復雜工程的落實。
楊衛寧相信這樣的老前輩肯定能幫助自己。
在郵局開門的第一天,楊衛寧就把信寄了出去。
北平,火箭研究所家屬大院,穆老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的信件,大部分都是關于氣功和風水的內容。穆老是不厭其煩地閱讀,回信。
不過今天有一封信比較特殊,并不是關于氣功和風水,而是關于高維度的質能轉化。
穆老知道只要掌握了質能轉化的技術,母豬可以賽大象,人當然也可以飛行、透視、飛升,問題是如何解決質能轉化?
沒有任何一個氣功大師和風水先生自稱能通過身體掌握質能轉化。
但這封信的寫信者卻聲稱他的朋友擁有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可能是某個高維度文明的碎片,讓宿主利用高維度碎片完成質能轉化,只要吃飯就能全部轉化為能量。
并且能量可以再次轉化為質量,用于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而且系統還能通過能量產生治療道具這樣的先進工具。
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已經被愛因斯坦提了出來,就是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如果能把所有質量都轉化為能量,這是非常驚人的。
要知道在核裂變中,質能轉化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一,核聚變的轉化率也只有百分之零點七。也就是一克核原料,爆炸的時候只有0.0001克的質量消耗。
如果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質能反應,1克的核材料爆炸就等于兩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廣島原子彈用了足足64千克的核原料,其中只有百分之二的原材料發生了反應,最終損耗了0.5克左右。
可見質量損失非常非常小,要把一克質量百分之一百地轉化為能量,人類目前沒有這樣的能力。
人類的質能轉化利用率非常低,就算是威力最大的氫彈,利用率也只是到0.7%,距離100%還差99.3%。
現在有一個高維度的系統可以將質能轉化率提升到百分之一百?這是什么概念?就等于一個人體內有一個反物質堆。
目前人類構思的百分之一百轉化的物質,只有反物質。
反物質也是一種物質,只是反物質一旦和物質接觸,就會發生湮滅,將徹底消失,全部轉化為能量。
穆老看完信之后,覺得這不是一般人能寫的內容,要么這是真的,要么這是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寫的科幻小說。
這年頭普通的知識分子也沒有這么高的科學素養,不可能想出高維度系統這種概念。
“總不會是真的吧?”穆老也有些不確定,看了看寫信人,依舊是楊衛寧,但這次不是從云城寄出,而是在江城寄出。
“江城和云城就在隔壁,字跡也一樣,想來是同一個人。”穆老倒是有些好奇這個楊衛寧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于是他寫了一封回信,大意就是希望楊衛寧來北平。穆老也知道這年頭出遠門不容易,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遠門,更不要說來北平了。
但他還是希望楊衛寧來,甚至匯了二十元當做路費,并且規劃了具體的行程,江城沒有火車,可以去云城乘坐火車,再轉三次車,到達北平。
這還不算完,還有到了北平之后,如何乘坐公交,公交多少錢,如何專車到達他的住處,事無巨細,都寫得很詳細。沒有導航,就只能一步步教導。
二十元完全夠用了,當然介紹信也少不了,穆老也是在信里提出了一些建議,可以到當地機關單位開介紹信。
總之穆老面面俱到,不是開口讓楊衛寧來北平,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是出錢出主意,楊衛寧能想到的,他想到了,想不到的,他也想到了。
楊衛寧會去北平的,她得回北平大學工作,也就今年的事情。
消息已經傳到雷達站,葉文潔有種撥云見日的感覺。
不過回到北平也不見得是好事,
葉文潔回去的話,楊衛寧也會去北平。當然他的工作還是在江城地帶,畢竟紅岸公司的基本盤在那里。
他肯定希望見見穆老,確定新的發展方向。
紅岸公司發展得如火如荼,
這不只是一個地方的問題,而是全國運輸繁忙的地區都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在新一年里,為了支援建設,
江城情況算不錯了,在其他地區,更加猖獗。
楊衛寧收了三個做徒弟,張龍趙虎朱彪,教他們開車,給他們介紹工作,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總之發展穩定,楊衛寧成為了當地有名的企業家。
江城市長也因為經濟搞得好,成為了本省的典型,得到了重視。他是投桃報李,有什么項目都是先想到楊衛寧。
楊衛寧一心發展經濟,除了建筑業和運輸業,也想到了電腦,未來是信息時代,網絡也是經濟的低洼,大有可為。
不過這些還早,現在他只希望市長多給紅岸公司一些工程。
“楊同志,坐。”市長讓楊衛寧坐下。
“市長,找我有什么事情嗎?”
“這次我去省里開會,感覺到了一股全新的風潮。楊同志,你是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我想和你分享一下在省里的見聞。”
“洗耳恭聽。”楊文寧說道。
“現在每個省都有一套產、學、研的體系,包含咨詢、設計、監理、工程勘察、標準推廣、工程承保的體系。也有很多高科技研究所已經立項,微波、光電子、微機、量子阱、真空微電子、場控電力、特種特高、集成電路、半導體、高分子材料、射頻電路、智能監控、廣播電視、天線、伺服、遙控……”市長拿出一個名單,一個個念,足足有25個項目。
“這些還只是科技方面的,還有水利、礦產、農業、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各個機構,加起來有一百多個單位。”市長感慨地說道:“這是一盤大棋。”
楊衛寧從市長這里知道省里的安排的時候,也嚇了一跳,第一次知道這些技術在這個時候已經立項,甚至已經在研究。而且是每個省都要進行攻關。
“這也太超前了。”楊衛寧對這段歷史不是很了解,只覺得超前。
市長笑道:“當年打鬼子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就已經在窯洞里學習航空母艦了。豈不是更加超前?”
“窯洞里學航母?”楊衛寧也是第一次知道。
“這就叫寧愿人等技術,不能讓技術等人。”市長說道:“現在改開了,國家即將面向全世界開放,用市場換技術,國際領先的技術會一點點地進入。等技術進來,再培養人才就來不及了。所以現在立項,養著人才,等到技術進來,就能立刻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