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太學失火焚名籍,如何證明是自己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145字
- 2025-07-27 19:15:22
雒陽,太學。
伴隨著一聲‘天子行幸’的遏者呼喝,原本氣氛祥和的太學則是瞬間變得肅靜。
金尚、穎容與盧植等眾多太學生更是已然開始打腹稿,想要等天子凌駕時出言勸諫,以勸阻三舍法改革方案的推行。
就連范丹、韓說等五經博士亦是如此。
太學制度已經傳承數百年,所有人都幾乎本能的想要阻止變革的發生。
只是,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天子卻并未如上次一般步入太學之中,反而是在隨行羽林衛整肅人群之后,乘著御輦直接駛入。
一路上更是絲毫未曾停歇,而是直奔內舍,最終停在了因為補錄名籍之事而忙得焦頭爛額的蔡邕身前,和善道:
“朕于蘭臺閣中發現了一本古籍,不知愛卿可否與朕解惑?”
蔡邕本就是熱心學問之人,家中藏書足有千卷,對于皇家蘭臺藏書自然是極為好奇。
再加上這可是來自皇帝本人的請求,蔡邕雖是手頭事務繁重,但也絲毫不敢反對,立刻便躬身拜禮:
“此乃臣子本分,陛下若是需要,隨時都可召微臣入宮。”
劉宏聞言,卻是看了看周圍被羽林衛整肅阻攔在外,好似一群游手好閑之徒的太學生們,別有深意道:
“無妨,朕也想借此感受一下太學求學之風?!?
劉宏聲音并不算大,但在萬眾矚目之下,所言內容還是頃刻傳遍太學,令得原本躁動的人群頓時便是一寂。
尤其是已然在心中打好腹稿,打算引經據典勸諫皇帝收回成命的盧植,整個人更是不由一愣。
‘對啊,太學之風,理應是求學問經才是,何曾變成了如此風氣?’
不遠處的金尚、穎容兩人卻對這話沒有什么感觸,自己都已經冒著風險竊取了名籍,自然是要反對之事進行到底,依然打算直言勸諫。
只是,在與蔡邕簡單交談幾句之后,皇帝便從袖中取出一份古樸的竹簡,并行走入屋舍之中。
似乎是相談甚歡,一直持續到傍晚,都未曾再度見到皇帝的身影。
太學之中雖有提供住宿的屋舍,可卻也并未做強制要求,使得有大批太學生并不居住于太學之中,尤其雒陽本地士人更是如此。
再加之宵禁制度的緣故,每日往往不等傍晚,太學之中便已經空無一人。
今日若非皇帝親臨,只怕亦是如此。
不過,既然已經傍晚,太學生也免去了會因懈怠而被責罰的擔憂,一個個先后離開太學。
雖是秉持強烈的念頭想要阻諫三舍法,可眼看今日無望,金尚與穎容也并未多留,同樣各自告別。
直到天色昏黑之時,劉宏方才與蔡邕商討完了那卷古籍,滿意的點點頭,隨后方才起身告別。
就在此時,太學內舍之中卻突然傳來一聲驚呼:
“不好了!府庫失火!”
……
翌日天明,當金尚再度踏足太學之中時,卻是發現整個太學氛圍卻是大變,不僅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焦糊氣味,更是有眾多文書吏員在太學院中設案。
上前細問之下,金尚更是遇到了這輩子最為匪夷所思的問題:
“等等,什么叫我要證明我是我?”
吏員卻是一副理所當然道:
“昨夜賊人縱火,徹底焚盡了府庫之中的太學名籍,為了將所有太學生重新記錄成冊,自然要驗明身份?!?
“什么?昨夜失火?”
聽聞此言,金尚頓時不由一愣,露出了錯愕的神情,緊張道:
“除了名籍之外,可有別的損傷?以及可曾查清究竟是何人所為?”
“焚毀之物,唯有名籍而已,也并不知曉是何人所為。”
對此,吏員雖是如實答復,但卻也顯露出了幾分不耐煩的神色:
“太學員額眾多,登記之事復雜,煩請閣下亮明憑證,盡快登記為好。”
聽到這話,金尚更是錯愕,皺眉不解道:
“你可看清我是誰?我可是韓博士欽點的博士舍人,在太學代師授業過的。”
卻不想,這吏員卻只是擺手道:
“我乃太傅府中文員,只是聽令行事,并不認得太學中人。若閣下沒有憑證,那便煩請退下,待準備好憑證之后再來登記?!?
“不過,登記僅限于今明兩日,還請抓緊時間才是?!?
看著身后不知何時匯聚起的長隊,金尚雖有眾多疑惑未解,可卻也只得無奈轉身離去。
但金尚卻并未去準備能夠證明自己太學生身份的所謂憑證,而是行色匆匆趕往了太學后舍,火急火燎的找到了當日與他一同竊取了名籍的穎容。
而剛一見面,二人便直接不約而同的問出了同一個問題:
“名籍焚毀之事,可是你所為?”
如此反應,二人心中瞬間便皆是一沉。
為了不引人懷疑,二人走入穎容居所方才繼續商議。
數年之內便有望五經博士,前途大好的金尚此刻可謂是心急如焚。
他雖是反對三舍法,可卻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考慮,只是想盡可能保持現狀而已。
可如今的事態,卻明顯是超出了他所預期的限度,雖然的確是給打算推行三舍法的蔡邕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可卻也激化了雙方的矛盾,更是徹底斷絕了保持原狀的可能。
蔡邕甚至已經放棄長遠考慮,用易蛀易朽的紙張而非是能夠保存久遠的簡牘來進行登記。
如此情況下,哪怕沒有任何證據指向自己,可光就自己有能力完成這一點,就足以被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在三舍法勢必要推行的當下,自己的前途更是只怕徹底成了泡沫幻影。
也因此,才剛一進屋,金尚便急不可耐的問出了心中疑惑:
“所以,此事究竟是何人所為?”
穎容對此,同樣是一頭霧水,相比起更為關注仕途的金尚而言,穎容則只是單純反對不循舊制的三舍法,因而才會力勸金尚前去竊取名籍。
只是,即便是穎容,也明白如今的局面已經徹底走向失控的邊緣,更超出了他所能掌控的范圍。
所以即便覺察金尚語氣當中已經夾雜上了幾分怒氣,穎容卻也只能無奈道:
“我亦不知。”
金尚卻對這個結果根本無法接受,語氣森冷道:
“可是太學廣大,又專門設有一眾典錄負責看管名籍文書,有能力做到此事的可謂是寥寥無幾。”
“不是你我,還能是何人?”
一時間,原本親如手足的二人,彼此對視的眼神之中卻已是充滿了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