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就事論事圖賑疫,假托古籍陳良策
書名: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作者名: 吾漣仰本章字數: 2005字更新時間: 2025-07-23 19:00:24
蘭臺閣中。
“迂腐!”
“一派胡言!”
面對劉宏的駁斥,即便這話明顯是沖著直言犯諫的劉虞而來,可一旁的王允、張讓卻是也是立刻下拜請罪。
就連劉虞本人,亦是未曾料想天子會有如此盛怒,錯愕之余,更是感覺莫名痛心,隨著二人一同下拜請罪。
或許,所謂賢明的天子從來都只是自己一廂情愿的幻想罷了。
不由得,劉虞低垂的神情顯得異常落寞。
在宮中侍奉多年,張讓早已磨練出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領,雖看似埋頭惶恐,余光卻是在不斷打量周圍人的反應。
眼見素來備受皇帝青睞的劉虞吃癟,心中更是有些幸災樂禍的意味。
一旁的王允則是本分的多,沒敢偷瞧,可內心卻也不免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做出如此沖動之舉。
只是,令三人未曾想到的是,皇帝雖是震怒,可卻并未過多斥責膽大妄言的劉虞。
“千萬黎民百姓染疫,又豈是宮中一介宦人能夠決定的?”
“若是如此,三代以前未有宦人之際,豈不是天下無災,世間無疫?!”
反倒是在簡單駁斥兩句劉虞過于書呆的言論之后,突然將話鋒一轉,重新就事論事商談起了有關南陽瘟疫之事。
“朕為天下百姓的君父,想要的是遏制瘟疫的傳播,解救罹患災病的百姓,你們三人所言,卻具非良策。”
“朕將你們視為肱骨賢臣,結果卻沒一個能夠拿出賑疫良策,實在令朕感到失望!”
提及肱骨,張讓立刻感到右臂隱隱作痛。
并也因此認定,自己絕對也在這‘肱骨賢臣’的名列之中,甚至自己才是皇帝此行真正屬意的人選。
至于出身高門的侍御史王允,實際上不過是為了堵住世家士族口舌的幌子罷了。
離題萬里,惹得皇帝勃然大怒的羽林郎劉虞,更只是來輔佐自己完成這趟差事的。
如此想著,張讓瞬間便感覺心思莫名通透了起來。
陛下竟如此看重我!
還要委以如此重任?
僅僅一瞬間,張讓就從原本對此事頗為抵觸的狀態切換為了極為熱切。
決心不遺余力的完成此事,在皇帝面前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以便早日位列中常侍之位。
心中激動,張讓也顧不得再打量身旁兩人的反應,而是認真思索起了賑疫之策。
而一旁的劉虞原本因為自己的直諫引得皇帝勃然大怒而有些心灰意冷,此刻聽到這話,一時更是有些難以置信,忍不住抬頭打量。
卻見不過十二歲的少年不知何時重新拿起了書卷,原本震怒的神情也早已恢復平靜。
似是注意到劉虞的注視,皇帝更是抬頭望來,視線正與劉虞相對。
少年的眼神一如往日,深邃寧靜,時常伴讀問策的劉虞對此也是再熟悉不過。
一時間,劉虞竟是有些分不清方才的震怒駁斥究竟是真是假。
正思索間,劉虞忽地記起,直視天子乃是不敬之舉,急忙將頭重新埋下。
而盡管陛下以來都是顯示出一副不茍言笑之態,看不出真實想法,可劉虞卻是確定方才的眼神之中也絕沒有責怪之意。
也就是說,陛下并沒有因為自己請斬曹節的舉動而動怒。
而是當真心懷百姓,亟需治災良策!
短短片刻,心情大起大落,劉虞卻絲毫沒有不適之感,反倒是心底暖流涌起,更感皇恩難報。
雖然這三人不日便要出發去往南陽,可若是搞錯了方法,只會是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只會添亂。
因此,劉宏雖是問策三人,卻也并未急于一時,而是每一步都給足三人思考的時間,方才繼續道:
“朕便覽古籍,發現先秦百家諸子所遺古籍中談及瘟疫并不都是認為天命顯化,而是認為不過是世間凡俗的一部分,如同困渴,得其法便可解。”
由于歷經秦末亂世,古籍逸散,許多重要經典都是靠著記憶復寫重現,免不了會遭受后人修繕,與原本意思有所偏差。
最終甚至形成了今古文兩大學派的百年爭辯。
再加上董父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緣故,即便是荀子這樣的法家先賢,亦被改造為了儒家學派。
天人感應之說更是早已深入人心,想要直接動搖這堪稱根基一般的觀點簡直是難如登天。
也因此,劉宏并沒有直接批駁天人感應之說以及對應的治疫對策,而是假托古籍,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三人。
雖然這個借口看似容易拆穿,可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秦末楚漢,多年戰亂,古籍逸散,多是孤本。皇家又是藏書眾多,甚至還有許多如《史記》一般的所謂禁書,即便是諸侯王請求抄寫也基本都會被拒絕。
所以哪怕是對著陳寔這樣的老學究,也不敢斷言讀過所有古籍。
而也正是由于握有眾多古籍孤本,像是河內司馬、潁川荀氏這樣的高門士族才能夠世代相傳。
張讓自覺將受重用,劉虞深感皇恩難報,王允則是對任命差事絲毫不敢怠慢。
此刻聽聞劉宏所言,三人也是沒有任何質疑,皆是認真求問道:
“可否請陛下明言治疾良策?”
對此,劉宏自然不會再藏私,借古人之口,將后世千年方才匯總而出的瘟疫傳播途徑以及眾多應對方法一并講出。
而相較于如今這個時代近乎放養的賑疫政策,不管是設立六疾館、癘人坊隔離病患,阻斷瘟疫傳播渠道。
還是由設立漏澤園,由官府派遣人手進行收斂病患尸首、集中掩埋等舉動,都是絕對的大工程,也勢必會遭受巨大的阻力。
一直對突然所得這份差事感到迷迷糊糊的王允也才終于明白,為何皇帝會命自己持節前往。
不過,雖然不擅長揣摩他人心思,可若是論支派推行政事,王允卻覺得自己也絕對不會輸給他人。
而他身為御史,敢為百官之先進行諫言,心中卻也并不缺乏一顆忠君報國之心。
一旁的劉虞、張讓二人的反應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