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書架系列:她要自己去買花+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套裝共2冊)
- (法)古斯塔夫·福樓拜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 835字
- 2025-06-13 15:38:43
Virginia Woolf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專注于自己的愿景,
不受外界干擾
——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一生飽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曾三次經歷重大精神危機:1895年,年幼時母親去世后,她精神崩潰,持續逾半年;1904年,父親去世后,她出現幻覺并曾試圖跳窗;1913年,她因抑郁服用100克安眠藥企圖自殺。最終,1941年3月28日,她在遺書中寫到無法再承受精神崩潰的折磨,隨后便將口袋裝滿石頭,走入河中結束了生命。

伍爾夫曾在1940年5月的日記中寫道:“思考是我的抵抗。”的確,她的大多數作品,皆源自精神困境的體驗與反思。尤其在《達洛維夫人》中,那位飽受戰爭創傷后應激障礙折磨并最終自殺的退伍軍人,常被學者視為伍爾夫的精神映射。她試圖借寫作來緩解危機,作品完成后卻往往陷入更深的絕望;隨后,她又以寫作為治療之道,卻再次被痛苦吞噬,如此反復循環。盡管醫生曾建議她暫緩筆耕,但她依舊堅持到最后。至今,我們難以分辨寫作是加速了她的離去,還是延長了她的生命。

本書收錄的《論生病》正是在伍爾夫一次嚴重的精神危機后誕生的。這篇文字既是她對苦痛的親身省察,也展現了她如何通過寫作來療愈內心。在她看來,病痛——尤其是精神的折磨,最能揭示人性的脆弱與復雜;而在某些時刻,疾病又會神奇地為靈魂打開一扇窗,讓人一瞥頭頂那久違的藍天白云。一些文化學者認為,伍爾夫開創性的意識流與內心獨白寫作,或多或少都與她的精神狀態相關。疾病發作時,她的思維更為敏銳,語言也更加豐沛。這種在痛苦與靈感之間交織而成的寫作體驗,正是她獨一無二、難以復制的語言魅力之源。

伍爾夫雕像,坐落在里士滿河畔勞里·迪森格雷梅爾2022年創作

盡管伍爾夫以意識流小說震撼讀者,但這種打破傳統敘事的語言實驗常令普通讀者頗費心力。她在隨筆創作中找到了更為直接與清晰的表達方式——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獨到的視角,她將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與深刻的文化思考融入文字。正因如此,她的隨筆被譽為當代英文隨筆的大師之作,歷久彌新。自20世紀60年代女權運動高潮中被捧為女性旗幟以來,她的影響力愈發深遠,光芒至今未曾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