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
- (法)古斯塔夫·福樓拜
- 1315字
- 2025-06-13 15:33:44

古斯塔夫·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她想象自己墜入的是一場
波瀾壯闊的命運

她渴望去旅行,
或者重返修道院。
她既想死,
又想去巴黎。
——古斯塔夫·福樓拜

路易絲科萊是19世紀法國詩人、作家,兩度獲法蘭西學院詩歌獎,與當時法國最著名的女作家喬治桑齊名。她以美艷和才華“主導”文學沙龍,其沙龍中常常出現的有維克多雨果、維克多庫辛、阿爾弗雷德德繆塞、皮埃爾-讓德貝朗瑞等文化名人。


19世紀的優雅舞會 維克多·吉爾伯特繪
1846年7月,二十五歲的福樓拜來到巴黎,拜訪著名雕塑家詹姆斯普拉迪埃的工作室,與正在請詹姆斯為自己塑像的路易絲初遇。
當時,福樓拜尚未嶄露頭角,且因確診神經疾病放棄了法律學業,在故鄉克魯瓦塞過著隱居般的生活。而路易絲已是巴黎文學圈中的一顆明星。她的金發、白皙的肌膚與明星氣質,讓福樓拜為之心動;福樓拜高大的身形、深邃的目光與文學激情,也吸引了這位比他年長的女性。他們迅速墜入愛河,開始了一段持續八年的激情與矛盾交織的戀情。這段關系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也為文學史留下了寶貴的書信遺產。

路易絲·科萊沉思像 詹姆斯·普拉迪埃刻

穿騎馬裝的女子(一說為路易絲·科萊),古斯塔夫·庫爾貝繪
1848年,福樓拜與友人馬克西姆杜坎普開始了為期二十個月的東方之旅。歸來后,他與路易絲再度熱戀,此時恰逢《包法利夫人》的創作啟動——這場命運的巧合,讓愛情與文學互為鏡像。路易絲的美貌、熱烈、幻想和痛苦,顯然促成了愛瑪包法利角色的誕生。

一座僅剩的花園涼亭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創作越深入,路易絲和巴黎文學沙龍就離他越遠,并日益成為他批判的對象。路易絲渴望福樓拜的陪伴,但即使她到了福樓拜住所的門口,福樓拜也不愿她久留。
1846年之后,福樓拜幾乎一直在克魯瓦塞生活。在這里,他寫下了《包法利夫人》《薩朗波》《情感教育》《布瓦爾與佩庫歇》……在居所花園的椴樹下,過往的人們常常看見福樓拜大聲朗誦《包法利夫人》的段落,對作品進行聲音、節奏和流暢性的檢驗,以把握文稿的質量,以便讓語言更流暢自然。
他曾在給路易絲的信中寫道:“詩歌是古代文學的精髓,所有詩歌的組合方式都已被嘗試殆盡,但散文還遠遠沒有。”福樓拜經千錘百煉形成的自然連貫、簡潔鮮明的語言風格,讓他成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開山鼻祖。

福樓拜克魯瓦塞故居原貌插畫

愛瑪在福樓拜像旁沉思阿爾弗雷德里奇蒙繪

福樓拜沉浸于《包法利夫人》的創作,視藝術為“唯一的真實與美好”,對現實中的“包法利夫人”路易絲卻越來越冷漠,直到徹底決裂。1856—1857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連載,路易絲對這部作品大為不滿,并在1859年出版小說《他》,毫不掩飾地描繪她與福樓拜及詩人阿爾弗雷德德繆塞的關系,試圖以文字報復福樓拜。
這段愛情的失敗,成就了文學的勝利。愛瑪成了不朽,而路易絲的信被福樓拜燒毀。福樓拜寫給路易絲的信則被保存下來,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座寶庫。
福樓拜與自己塑造的包法利夫人共赴永恒,從此隔絕人間煙火。而包法利夫人的原型,福樓拜曾經夢想的巴黎的象征——路易絲,被拋棄在易逝的凡塵中……
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
Elle souhaitait à la fois mourir et habiter paris

粉色銀蓮花 1891年
貝爾特·莫里索繪
你本應擁有另一種命運,值得更優秀的人、更純粹的愛。我竭盡所能,想要向你證明我的愛意。可你渴望的,恰好是我唯一無法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