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代風流君不二,多情才子薄命王(1)
書名: 李煜與《花間詞》作者名: 金開誠本章字數: 3153字更新時間: 2015-03-20 15:52:33
(一)生逢亂世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曾用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江蘇金陵(今江蘇南京)人。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因南唐只經歷過三個皇帝,所以人們常將南唐第一個皇帝、即李煜的祖父李昇稱為先主;將李煜的父親李璟稱為中主;而李煜則被稱為后主。從戰功和政績來看,三人相比,李昇的戰功和政績最高,他曾率領臣民橫掃疆場,打下了南唐的半壁江山。正因為他為南唐的疆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使得南唐得以偏安一隅半個世紀。一個政權能在亂世中存在這么長時間,實屬不易。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出很多像李昇這樣的武將,政績和武功都在他之上的,也大有人在。但要在中國文學史上,要找出像李煜這樣的奇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李煜不僅奏響了兩宋詞壇的先聲,將詞這種文學體裁的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還改變了以往綺靡的詞風,為后世詞人“以心寫詞,以情作詞”開了先河,這絕不是隨隨便便哪位詞人就可以做到的。
李煜及其祖父、父親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從統一走向分裂,再從分裂走向統一的大交錯、大融合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時期只有兩個,一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刀光劍影、群雄逐鹿、腥風血雨、人人自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特征。“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成了各路豪強搶奪地盤和稱王稱霸的理由。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自東漢以來,地方豪強勢力一直在威脅著中央集權的統治,唐朝的滅亡就是由這種勢力導致的。最終,這種勢力也導致了五代十國時期的群雄并起。李煜就是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出生并成長起來的。他所執政的南唐只是五代十國當中的一個政權,當時豪強并起、弱肉強食的局勢決定了這位天性軟弱的君王百味雜陳的一生。
李煜出生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乞巧節黃昏時分。乞巧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就是農歷的七月初七。傳說中乞巧節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李煜在這一天降生,又為他的人生抹上了一筆浪漫的色彩。之后的很多事實證明,李煜的一生確實風流多情、不乏浪漫。
據說李煜出生時,其父李璟正在書房里挑燈夜讀,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侍女來報:“恭喜王爺又得貴子!夫人請您賜名?!崩瞽Z新得一子,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在書案前踱步。他希望此兒能終身幸福,事事從愿,因而賜名“從嘉”。李煜天資聰穎,加之從小便喜歡舞文弄墨,因此頗得李璟的喜愛,但這也招致了其他兄長的妒忌。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就在李煜7歲那年(943年),先主李昇病逝,李煜的父親李璟繼承了皇位。水漲船高,李煜一下子由“王子”變成了“皇子”。字面上雖僅有一字之差,但前后的政治地位卻有天壤之別。然而,令李煜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政治地位的改變最終卻演變為一幕李氏家族骨肉相殘的慘劇。
在封建時代,皇位的爭奪歷來殘酷激烈—那高高在上的一把龍椅,常引得手足相殘、父子反目。唐初,秦王李世民血染玄武門,先殺了長兄和弟弟,再威逼父皇退位,在這場宮廷政變中登上了皇位;武則天為皇后時,也曾因為權力之爭,先后殺害了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歷朝歷代都在不停地上演著骨肉相殘的悲劇,歷史上從來都不乏這樣的例子。
李璟本有六個兒子,李煜是第六子。但李璟的二子、三子、四子、五子均早亡,實際上,李璟只剩下了長子李弘冀和幼子李煜兩個兒子。原本李璟欲立長子弘冀為太子繼承皇位,但怎奈弘冀天性暴戾,為人狡詐多疑,殘忍又薄情,因此頗不得父親寵愛。而李煜卻聰明好學,為人至孝,很和李璟的心意。為此,李弘冀對李煜一直心存不滿,早有意加害,但這個弟弟只喜好游山玩水,從不過問政事,所以李弘冀也沒抓住李煜的什么把柄。
由于李弘冀的性情和李璟大相徑庭,最終,李璟暗下決心,要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晉王李景遂。由于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李璟的這個決定似乎也合情合理。李弘冀得知這一消息后,火冒三丈,他怎能眼睜睜地看著到手的帝位旁落他人?為了權力、為了地位,他決定鋌而走險,殺掉叔父,獨攬大權。經過一番策劃之后,他終于得逞。李璟雖然痛恨兒子如此狠心,但木已成舟,他也無力回天。正在李璟要將大權交到李弘冀手上時,李弘冀卻離奇身死,只比叔叔晚走了幾個月。叔叔慘死、長兄離世,最終,南唐的爛攤子便陰差陽錯地落到李煜柔弱的肩膀上。其實李煜一直無心做皇帝,他自幼就對軍國大事退避三舍,視功名利祿為身外之物。他曾賦詩一首,以表達自己渴望擺脫塵世間紛紛擾擾的心愿,此詩便是《秋鶯》:
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游。
一楫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遠慕伯夷叔齊之高義”才是李煜的人生理想,什么皇位、權勢,李煜統統不放在眼里。他只想將自己的生命之舟推向那五光十色的文學海洋,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尋覓到人生的安寧與靜謐。在這份安寧和靜謐中,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暢和自由。內心的憂慮和恐慌,被詩詞璀璨的光芒驅趕得煙消云散。這種文化的光芒,凝聚成了一股空前巨大的力量,吸引著這位才華橫溢又勤奮好學的年輕皇子,使他在茫茫人海中終于尋覓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于是,他如饑似渴又夜以繼日地徜徉在多彩的文學天地中汲取營養,流連忘返。他多么希望自己永遠過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但命運卻偏偏不讓這位年輕的皇子樂得清閑—誰讓他生在帝王之家呢?歷史的責任是推卸不掉的,他只有無條件地接受。
嫩綠百層傾耳聽,深黃一點入煙流。
棲遲背世同悲魯,瀏亮如笙碎在緱。
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凄冷蓼花愁。
李煜在詩中憧憬可終日與群山為伴,擺脫塵世間的一切煩惱的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為此,他還曾為自己的好友衛賢(時任供奉,長于書畫)《春江釣叟圖》題詞,以表達自己隱居山林、樂得逍遙的意愿,詞中這樣寫道: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二)天賜良緣
在李煜登上皇位的七年前,也就是公元954年,他迎來了生命當中的第一次愛情。他與南唐老臣周宗的長女,19歲的娥皇喜結良緣,從此花前月下、紅燭為伴,紅袖添香、才子佳人共處一室,溫馨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李煜與娥皇,一位是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一位是才貌雙全的大家閨秀,兩人可稱得上是最理想的伴侶和知音。相同的志趣和追求使他們產生了熾烈而又深沉的愛情,他們心有靈犀、兩情相悅。兩人的婚姻乃是天作之合。
傳說娥皇花容月貌,其神采可與大畫家顧愷之筆下的“洛神”相提并論。那真是冰清玉潔,如出水芙蓉般“淡妝濃抹總相宜”,如此美麗的娥皇怎能不令李煜怦然心動?而李煜青春多情、才華橫溢,也深深地吸引著年輕的娥皇。二人婚后如膠似漆、恩愛無比。二人的溫存與摯愛令李煜的胸中燃起了熊熊的創作欲望,在與娥皇相伴期間,李煜佳作頻傳,其中《謝新恩》便是描繪與娥皇之間濃濃愛意的一首詞:
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遠似去年今日去還同。
雙鬢不爭云憔悴,淚沾紅抹胸。何處相思苦,紗窗醉夢中。
此詞描繪了李煜遠在他鄉不能返回家中,娥皇獨守空房,日夜思念李煜的情景??梢姸嗽诟星樯想y舍難分,即使很短暫的分離也會令雙方飽受相思之苦。為此,李煜又創作了《長相思》: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與娥皇之間的婚姻,不僅給李煜帶來了甜蜜的生活,也為他的學業帶來了生機。出生在書香世家、富貴門庭的娥皇自幼蒙名師指點,早在閨閣中就已經精通文墨,除了熟讀經史子集外,還擅長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更讓李煜欽佩的是,娥皇彈得一手好琵琶,相傳建隆三年(962年),李煜得到了失傳已久的《霓裳羽衣曲》舊譜?!赌奚延鹨虑繁臼俏鳑鰳非?,原曲早已不知去向。唐開元年間,此曲傳入宮中。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業余音樂愛好者,他獲得此曲后親手潤色并將它變成了唐代的宮廷音樂。唐末戰亂,玄宗的佳作早已遺失,后主得到的恐怕只是粗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