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你就無罪
- 南明,開局請我當皇帝
- 藍見青
- 2247字
- 2025-07-16 20:30:00
武英殿,文武百官各分左右立于兩旁。
朱慈烺坐于龍椅上,司禮監掌印太監韓贊周站在下側位。
有官員進奏,“啟稟皇上,湖廣監軍太監何志孔、壺關巡按御史黃澍現在殿外候召。”
“召。”
“是。”
很快,一文官、一宦官走進殿內。
“臣黃澍(奴婢何志孔),參見皇上。”二人行禮。
“不必多禮。”
“謝皇上。”
“黃御史,說一說湖廣的情況的吧。”
“臣遵旨。”黃澍行禮。
“臣初任開封推府,守汴三年。后蒙先帝拔置臺員,會湖廣全陷,差臣巡按。去年九月,臣至九江,與寧南侯相會。”
“寧南侯暫駐九江,臣不敢遽催其前往,只得單身赴楚,與監臣何志孔、撫臣王揚基,招集流庶,訓練鄉勇,徐緩復楚。”
“時武昌初復,城內人民,不過百余。至崇禎十六年末,人心方才見穩。今年正月,寧南侯領兵援剿湖廣,分兵四出,恢復長沙、岳州、荊州、德安等府。”
“四月中旬,寧南侯率軍兵發承天。臣同撫臣何騰蛟,竭力措辦糧料,除犒賞外,只得本色一萬余石,不足供大軍十日之糧。寧南侯諒臣等心力耗竭,慨然發兵。奈何襄陽闖賊趁勢夾擊,終未得承天全境。”
“待臣到漢口,接朝廷詔令,始知先帝已殉社稷,皇上已監國南京。在楚臣僚會于漢口,設立先帝靈牌,哭臨既畢,次捧皇上令旨,叩頭行禮。期間,寧南侯痛哭流涕,泣不成聲。”
“逢臣進京述職,寧南侯托臣于京籌措糧餉,以克荊楚全功,以援川蜀剿賊。”
朱慈烺越聽越不是滋味。
起初,黃澍說的是他在湖廣巡按御史任上的見聞,可說著說著,就成了替左良玉討要糧餉。
加上鞏永固在湖廣回來后的匯報,朱慈烺已經基本可以斷定,黃澍,已經和左良玉搞到了一起。
“寧南侯忠義,朕素鑒知。所缺糧餉,自當命有司籌措供給。”
“就是不知寧南侯麾下有兵幾何,戶部也好按需供給。”
黃澍回道:“寧南侯麾下之兵,原額一萬八千,后擴軍至五萬。”
“若加之收攏各地潰兵以所練鄉勇,恐怕還要更多。”
有兵八十萬,這個數字,是左良玉對外宣稱。對內,沒必要玩這種數字游戲。因為沒人信。
莫說是八十萬大軍了,就是他左良玉能拉出來八萬戰兵,朱慈烺都能把皇位讓給他。
朱慈烺看向群臣,“五萬大軍,需餉幾何?”
群臣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黃澍,但就是無人應答。
黃澍只能自己回答:“啟稟皇上,按照戰兵一年十八兩之餉銀,五萬大軍,年餉合為九十萬兩。”
“不過寧南侯特意叮囑,說眼下國帑中匱,為人臣者,當體諒朝廷。只需餉銀八十萬兩即可。”
朱慈烺淡淡一笑,“寧南侯真是公忠體國呀。”
“錢尚書,戶部可拿得出八十萬兩餉銀?”
戶部尚書錢謙益奏報,“回稟皇上,國帑不振,太倉常虛,非一日之積。”
“戶部實在困難,拿不出八十萬兩餉銀。”
“是否可請寧南侯暫作忍耐,待戶部籌措之后,便即刻調撥?”
若是旁人敢開口要八十萬兩餉銀,錢謙益早就張嘴罵回去了。
但要錢的是左良玉,替左良玉要錢的是同為東林黨人的黃澍。
錢謙益也就沒把話說死,委婉的留有幾分余地。
誰料黃澍不近人情,繼續堅持。
“啟稟皇上,寧南侯部,本就積年欠餉,士兵連年征戰,多有怨言。”
“若今年還有拖欠,萬一三軍無食,南下索餉,臣等死不足惜,只恐為禍江南。”
話說中,帶出了威脅的味道。
朱慈烺面色平靜,威脅的話,可能是左良玉說的,也可能是黃澍狐假虎威,打著左良玉的旗號說的。
不管究竟是誰的意思,于朝廷而言,這種威脅的話,不能是左良玉說的,只能是黃澍說的。
收拾左良玉,朝廷明顯做不到。
但收拾你黃澍,朝廷還是做得到的。
朱慈烺還想看看黃澍接下來的表演,暫時沒有發作。
“內閣同有司,盡快籌措寧南侯部所需軍,盡快發放。”
“臣等遵旨。”以內閣首輔史可法為首,相關官員紛紛領旨。
盡快籌措,盡快發放,越是盡快就越是快不了,先應下來,反正有的是時間磨蹭。
黃澍見皇帝已經有了態度,便不再繼續糾結。
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真的如數給八十萬兩軍餉,話,他已經替左良玉帶到了。
下面,黃澍就該做自己的事了。
“皇上,臣還有本要奏。”
“奏來。”
黃澍行禮,“天下事勢到此,臣見目前所為,還未嘗有為皇上做實事者。”
“先帝因閣部不得其人,一敗涂地,況在今日之危急存亡之秋。”
馬士英聞言,本能的感到不好。
黃澍繼續說著:“馬閣老原為風督,欽守鳳、泗二陵。臣不知馬閣老是何等心思,國難之際,竟棄陵寢不顧,忝至南京。”
“更甚者,強居臺閣,翻弄朝權。”
“利先帝之死,以成就自家富貴,如此不忠者,真不知其還有何面目,惶惶然列于士大夫之行!”
馬士英心里一個勁的罵娘。
鄰居門前曬花椒,麻了隔壁。
我馬士英的人緣就這么次?
怎么是個人都想彈劾我?
難道我馬士英是大明朝必彈劾項目?
不是在說左良玉軍餉的事,怎么就能扯到我身上?
轉念一想,黃澍是東林黨,馬士英也就釋然了。
“啟稟皇上,臣總督鳳陽兩年,鳳、泗二陵安穩無虞,不曾有半分差池。”
稱臣,是對皇帝。
黃澍不過一御史,他還不配讓馬士英向他解釋。
馬士英只解釋了一半,他也只需要解釋一半。
皇陵的問題,他需要解釋。
帶兵到南京,那是因為當時不知道太子要來,按照禮法,就應該擁立福王。
這一點,說破大天去,馬士英也占理。
至于位列臺閣,那是經過皇上點頭的,馬士英不需要解釋。
黃澍不依不饒,“馬閣老乃先帝欽命剿賊之官,今年三月,賊破京畿,戕害先帝,何敢說沒有半分差池!”
這一點,馬士英有點冤枉。
馬士英奉命剿的是張獻忠,攻破京師的是李自成。
可皇帝死了,臣子罪責難逃。
盡管冤枉,馬士英還不能解釋。
但他不解釋還不行。
“臣奉先帝欽命剿賊,竟致使賊破京畿,先帝殉難,臣萬死難辭其咎。”
說著,馬士英跪倒在地。
請罪過后,又看向黃澍。
“可黃御史亦是奉先帝欽命,巡按湖廣,進剿賊寇。”
“賊破京畿,馬某自知罪責難逃。”
“敢問黃御史,賊破京畿,難道你就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