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成立海事局(上)求投資求追讀
- 大明:轉生幼龍,搞崩老朱心態
- 秦時明月漢時關j
- 2015字
- 2025-06-13 08:30:50
“好了,第一個問題,本龍已經回答完了,本龍的藥呢,先送上來讓本龍瞧瞧。”
朱元璋點點頭,收斂復雜的心思,道:“二虎……”
“是。”
二虎急忙走了進來,手上捧著一個錦盒。
“把盒子打開……”
二虎遺言把盒子打開,里面擺放著一共數十個類似于人參一樣的東西。
二虎介紹道:“臣領命前往太醫署,已經把太醫署上了年份的藥材全部帶來了,五十年份以上的何首烏以及人參還有靈芝都在這里了。”
張維仔細感受了一下,挑出其中一些沒有用的藥材,隨意丟掉。
這些藥材基本上都是純野生的,上了年份的,對于凡人來說是無價之寶。
最后挑挑揀揀,只剩下三樣留在盒子中。
分別是一株人參、一株何首烏、以及一個靈芝,它能夠感受的出來,這三者對自己更有吸引力,能夠幫助自己成長。
其他的他都懶得看上一眼,對自己毫無用處。
二虎負責把張維挑剩下的邊角料藥材給收起來,對于真龍來說沒用,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有大用。
“三個藥材,正好對應三個問題。”
“好了,還有什么想問的,接著問吧。”
一旁的朱標上前道:“爹,可否讓兒子提問一個問題。”
老朱想都沒想就答應下來,道:“沒問題,標兒,你就代咱問吧。”
“還請真龍大人指點,孤一直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困擾了歷朝歷代數千年難以解決的難題。”
“哦?”
張維來了幾分興趣,道:“說來聽聽。”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無論是盛世亦或是災禍之年,總有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在我中原大地,華夏子民向來是民以食為天。
那些王朝末年,之所以有農民起義,無非就是百姓活不下去了,餓殍千里,所以才不得不起義造反,孤想問的就是,后世之人可有法門解決這饑荒問題?”
“呵呵……阿標,你小子還挺雞賊的。”
張維微微一笑,道:“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不過你方才說的內容還是太片面了,王朝末年農民起義固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不上飯了,但其他原因也很重要,但是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壓迫,曾經有一個偉大的人,說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有反抗。”
這句話一出,無論是老朱亦或是朱標都只覺得振聾發聵。
是啊,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不僅僅只是王朝末年有反抗,只不過是情況變的更嚴重了。
哪怕是唐宋那樣繁榮的國家,在盛世的時候,造反也是屢見不鮮,不過都是被迅速鎮壓下來罷了。
這是任何時代,都沒有辦法避免的情況。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注定有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那么壓迫就由此產生。
朱標急忙問道:“真龍大人,不知道這句話是何人所說?”
張維搖頭道:“不可說,不可說,阿標你只需要記住這句話就行,至于如何解決饑荒問題呢?有兩種辦法,
第一個就是作戰新的農作物產品,在后世六百年,整個世界都加強了溝通和交流,不像現在大明自己偏居一隅。
六百年后世界各國都已經探索出了成熟的航海技術以及各種交通工具,從這個國家到其他國家往往只需要兩三天時間,簡單舉一個例子,從大明到高麗,也就是后世叫朝鮮半島,往返一趟需要幾個月時間,而后世只需要兩三天時間。
各國加深了交流,那么其他州的文化、糧食作物、特產等等,都傳入到了中原大地,有了新的糧食作物,土豆和紅薯以及玉米,而且產量比目前大明種植的水稻和小麥產量都高,你說老百姓會選擇種植哪個?
土豆和紅薯經過后世的科學家,也就是你們現在說的工匠,不斷地培育和研究,已經能夠做到畝產千斤的地步,換做成大明的計量單位的話,也就是幾十石左右吧。”
聞言,老朱還有朱標的腦子都是一陣陣發懵。
“畝產幾十石?”
你怕不是在發癲喲,如果這話是一個普通人說的,那么估計會被拉下去砍了。
但這話如果是真龍親口說的,那就有含金量了。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巔峰時期畝產是在萬歷年間左右,一畝約能產出糧食400來斤,也就是2石左右。”
朱標和老朱干巴巴對視了一眼,別說什么巔峰時期,就他們這個時候,畝產能達到1石左右,都要笑醒了。
畢竟農田也要分三六九等的,上好的良田可能產量高一些,但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2石。
產量極其有限,更別說那些貧瘠一些的土地了。
畝產幾十石,如果能夠擁有這樣的糧食作物,那么大明的人口將會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到時候無論做什么都會方便很多。
封建王朝,人是最寶貴的資源。
尤其是男人!
種地需要男人、打仗需要男人、方方面面都需要男人去解決,造成幾千年來重男輕女的現象,也不足為怪了。
如果有足夠的人口,那么滅掉北元的殘余勢力,就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夢了。
有大量的人口,是走向繁榮的必備條件。
這跟后世高度發展的社會正好相反。
可惜,那是后世六百年后才有的產量。
跨度達到六百年,縱然他們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面對這樣的跨度,也同樣無能為力,不過朱標依舊有些不甘心,拱手道:“敢問真龍大人,如何才能獲得土豆以及紅薯還有你說的玉米這些糧食作物的種子?”
張維瞥了他一眼,道:“你小子休想鉆本龍的孔子?這算最后一個問題了嗷。”
朱標聞言,有些尷尬地摸了摸鼻子,沒想到被發現了,好社死。
“本龍知道你們的想法,想要畝產幾十石,這在大明幾乎不可能做到,畢竟那是六百年后,經過無數的科學家研究出來的結果,不過即便是現在的土豆以及紅薯,少說也能做到畝產十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