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溝通密碼(寫給青少年)
- 楊安博 胡蝶 沈楠樺 顧丹丹 高陽 姜鷹編著
- 1772字
- 2025-06-10 10:50:43
序言 青春期的那些“誤以為”
你認為的青春是什么樣子的?
“無叛逆,不青春,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沒有沖動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想做就大膽做,青春就是不留遺憾!”
哪個更符合你的風格?你,認同這些觀點嗎?
很多青少年覺得父母跟自己之間有著巨大的代溝,他們認為父母嘮叨、古板、不理解自己,你也有同樣的感受嗎?
很多書籍和課程都在嘗試教會父母如何正確認識青春期,以減少父母對青春期的誤解,但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思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可能也存在著一些我們自己對青春期的“誤以為”,這些“誤以為”同樣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成長。總體來講,青春期的“誤以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 誤以為長大與敢于嘗試出格行為有關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活力、張揚個性的時期。你的青春期是否充滿活力、精彩無限呢?還是說,你看到身邊的人都開始張揚著自己的個性,羨慕不已的同時感嘆自己像個沒長大的小孩,從沒做過什么出格的事情?
身處青春期的我們渴望成為大人,可什么才是長大的感覺呢?如果我們不停下來仔細斟酌這個問題,很容易不自覺地將長大的成人感與做出格事情時產(chǎn)生的感覺相關聯(lián),并覺得好像只有這樣才算真的長大。因為這二者很相似,非常容易讓人混淆。
一向乖巧的小晴做了一件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出格事情,不知道為何,她鬼使神差地答應了室友“翹課去網(wǎng)吧”的提議。盡管她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非常緊張和不安的,但這樣的“出格時刻”讓她感到刺激和興奮,并體會到一種力量感和跳脫約束的自主感,也讓她覺得自己終于不再是那個處處聽話的小朋友,而更像一個大人了!的確,這些感受與長大的成人感有著高度的重合,更有力量、更能自主都是成人感的核心所在。
不同的是,真正的成人感還包含著另外一個核心,即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的能力,這是“出格時刻”的小晴所不具備的。小晴并不清楚她為何要這么做,做了后會有什么后果及自己是否甘愿承擔后果,更多的是被刺激和興奮感所牽引,即她描述的“鬼使神差地答應了”。
② 誤以為沖突為與父母之間的代溝所致
在大眾媒體對代溝這一概念的大力宣傳和普及之下,我們好似沒花費什么力氣就有了這樣一種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開始變得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和潮流,更不懂得年輕人在想什么,父母與我們之間存在的代溝,是親子矛盾的源頭所在。
如果你向身邊的同齡人吐槽自己父母的思想如何古板,不出意外會得到非常強烈的感同身受的回應。當對父母的這種感覺在同伴之間不斷被確認和理解時,這種感覺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強化。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我們愿意停下來稍加斟酌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誤以為”,經(jīng)不起推敲。這樣的“誤以為”里潛在傳達著父母正在被時代拋棄,而我們是時代弄潮兒的對比感,讓我們體會到自己比父母強的力量感,很好地滿足了我們想要脫離父母、想要長大和獲得獨立的內在渴望,而忽視了不論是關系的改善還是惡化,都取決于關系雙方而非其中一方這個基本客觀事實。
在一段關系里,由于視角的局限性,雙方對彼此的看法或多或少都帶著自己所處立場的理解和偏見,在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上也不例外。當我們覺得是父母的古板導致親子間的沖突時,父母也秉持著是因為我們到了所謂的“叛逆期”,所以才引發(fā)了親子間的不愉快這樣的刻板觀點,二者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單方面理解矛盾和沖突的,既不全面也不正確,忘了去思考矛盾和沖突背后的根本原因。
正確看待和面對這些青春期的“誤以為”,是幫助我們在青春期獲得有益和長遠成長的重要一環(huán)。期待你在讀完這本書后,能把誤解留在過去,把成長留給自己。在讀這本書前,你可以嘗試問自己下表中的問題。
1. 你一般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感受到自己在長大呢?
2. 你有過類似于小晴那樣的出格經(jīng)歷嗎?當時你是什么樣的感覺?
3. 你有過一些主動負責和勇于擔當?shù)慕?jīng)歷嗎?當時你的感受如何?
4. 你在什么時候覺得自己終于長大了一點點?對于你來說,真正的長大意味著什么?
5. 如果不是代溝導致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那會是什么導致的呢?你對此的思考和理解是什么?
6. 你和父母現(xiàn)在的關系如何?
7. 你打算和父母保持什么樣的關系狀態(tài)?
8. 你希望父母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給你怎樣的理解和支持?
在讀完本書后,你可以回到這里再次回答上面這些問題,看看那時你的回答與今天你心中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你在喜愛的筆記本上寫下你的回答,日后翻閱起來也許別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