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榮眼睛一轉,拱手對那幾位同黨說:“諸位皆身居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和各寺等清華之位,當秉承天地正氣,揚清激濁,上疏力阻此事,救長蘆兩淮萬民于水火之中。”
幾人對視一眼。
兩淮和長蘆鹽商們很懂事,每年給自家定期孝敬冷飲費和煤火費。雖然不多,但是足以貼補家用。
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關鍵是這些鹽商被魏忠賢盤剝狠了,搜刮一空,下半年的炭敬和明年、后年的冰敬炭敬,自己去哪里找補?
翰林院學士張允善前些日子才答應蘊玉樓一位“探花”,要贖她回家,金屋藏嬌。
正愁著去哪里弄一筆銀子實行諾言。
這不機會就來了嘛!
卷著袖子大罵一通魏閹,阻止他盤剝鹽商,既能博取清名,又能在鹽商那里賣個好。
那些大鹽商,各個富可敵國,手指縫里露出一點銀子,足夠自己贖十個八個的青樓探花了。
這么劃算的買賣,自然要搶著上啊!
張允善一身浩然正氣,大聲道:“我等飽讀圣賢書,明理知義,當持天地正氣,救萬民于水火。
崔公,我現在就回去研磨提筆,寫一封彈劾奏章,去午門叩闕上疏!”
其余幾人也情緒激動,紛紛附和道:“正當如此,同去,同去!”
看著這幾人出了屋,各回自己衙門寫奏章去了,崔景榮一把拉住來宗道的手。
“走,跟老夫走。”
“崔公,去哪里?”
“魏閹出京巡鹽,目的就是給內帑搞銀子,現在唯一能阻止他的只有戶部李尚書。”
“瞻予公?”
“對。”
“瞻予公如何阻止魏閹?”
“且去戶部,見到他再說。”
崔景榮和來宗道來到戶部,直奔里面的值房,在門口看到戶部尚書李起元與左侍郎陳所學為首的幾位助手和心腹對坐在一起,正在議事。
李起元看到崔來兩人,起身出門相迎:“崔天官,來侍郎,你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啊。”
“正是。李尚書,老夫與子由有要事要與你商議。”
“進來坐。”李起元把兩人引進室內,請他們在西首座位坐下。
“崔天官,來侍郎,十分不巧。
老夫正與同僚商議戶部賦稅改制,司禮監催得急,明日就得送進宮去,今日必須有個美目。
且等我們商議完了,再與你二位說事。”
崔來二人出現在門口,李起元一看到兩人神情,就知道是黨爭之事。
他不想摻和黨爭,只想把本職事情做好,所以故意晾一晾崔景榮和來宗道。
崔景榮眼睛閃過狠厲之色,隨即微微一笑:“是我們叨擾了,無妨,我們在一旁坐著等就是。”
他如此說,來宗道也就無話可說。
李起元提起衣襟,在正座上坐下,對陳新學說:“陳侍郎,你繼續說。”
“尚書,諸位,本官與尚書擬定的賦稅改制共十三條。
改制第一條,改軍屯之法,即屯種宜責成武官。
夕遠之計莫如屯田,而行之不効、是不得其人...觀此前軍屯諸多弊端,故屯種必責成武官、而被責成者必須制定賞罰之法...
接著第二條,清查監生官吏班辦納銀,改及裁革効勞冠帶制度。
兩京太學原以儲養人材、豈宜同各衙門官吏等辦納鈉銀免役者...今當定納班銀以免鬮撥、除舉貢入監在納班銀...”
陳新學聲音洪亮,說話不急不緩,就是帶些口音,有些字聽得含糊。
“第三條,裁運司府州縣佐式冗官。
但不知陰糜廩餼先空左藏之儲,減祿充餉之計無先于此者,冗員汰而俸薪即是軍需,名器清而事例亦為增價量銓...合咨吏部盡將天下應裁冗官、酌議妥上請施行,所扣俸銀歲觧臣部充餉。”
“第四條,清查督學衙門空廩和學田。
天下府、州、縣儒學皆有空月事故、廩膳銀兩名為缺廩如學官缺俸之類,皆系正額錢糧,扣除在庫以備督學公費者...此費清查之歲可得余銀數十萬兩,奈何不以佐公家,而飽奸人之腹!”
“第五條,監儒雜流不準優免。
本朝軍興以后,天下大小縉紳皆不優免丁糧,以見急公之義。
而今上如監生儒士、下至承差知印吏員以及名色儒官儒士,加之武職武生等項、皆有優免不等,此輩悉是殷實之家、以入貲進身者。有何功于朝廷、反蒙寬政?
當清查不準優免。”
“第六條,查核稅契...
...第七條,暫改表馬折色...
...第八條增各鈔關余銀...
...第九條申飭事例...
...第十條清查兵賞銀兩...
...第十一條查核茶法...
...第十二條嚴行考成...
...第十三條改革鹽法鼓鑄...”
陳新學一條條詳細講述,每一條都會有人提出意見,大家激烈討論。
但是會場牢牢掌控在李起元手里,要是有人偏題,或者“超綱”,他就會開口,不動聲色地把話題拉回來。
來宗道聽了一會,深有感觸,側身探過頭,對崔景榮附耳輕聲道:“此十三法大善!瞻予公不愧是精于理財的能臣干吏。”
崔景榮不以為然道:“法是好法,可是操持過急,對下面也過于苛刻。
天下之事在于中庸。
何為中庸?中者,和也。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來宗道沒有再出聲。
等了半個時辰,會議開完,陳新學等人起身告辭,值房里只剩下李起元和來訪的崔景榮、來宗道。
“崔天官,有何來意,現在請說。”
“李尚書,魏閹被皇上派出京之事,你可有耳聞?”
李起元看了崔景榮一眼,不置可否地點點頭:“聽說過,派魏督公出京巡鹽。”
明為巡鹽,實則搞銀子,大家心知肚明。
崔景宗連忙說道:“而今戶部國庫,窘困至極。
文武百官的俸祿,有三個月未發。薊遼、宣大、延綏等九邊糧餉,日日在催。
貴州四川,還在用兵平息安奢之亂,糧餉告急也是一日三催。
其余各處,無不在攤著手要錢。李尚書,想必你很是頭痛吧。”
“沒錯,老夫焦頭爛額。”
“李尚書是理財國才,主持的賦稅十三條,老夫剛才也旁聽了,無一不是濟世良策。
可是遠水難解近渴啊!”
李起元目光深邃地看了崔景宗一眼,“崔天官有什么肺腑之言,直管說來。”
“李尚書,何不上疏,請皇上把魏督公巡鹽所得銀子,悉數解入通州太倉,以備國用。”
坐在旁邊的來宗道聽明白崔景宗的用意。
兇名顯赫的魏忠賢魏大珰出京巡鹽,天津、揚州那些大鹽商,以及他們背后的靠山們,再不情愿也得咬著牙出血掏銀子。
兩三百萬兩是必不可少的!
但這兩三百萬兩銀子是入內帑還是入戶部,區別就大了。
要是入了內帑,皇上又能在制置司這些事上一通瞎折騰。
只要有錢,他想怎么折騰,文武百官們都束手無措。你使勁地上疏勸諫,他不聽,奏章留中,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必須卡住源頭,讓皇上沒有錢糧去瞎折騰!
這兩三百萬兩銀子入了戶部的太倉銀庫,就好比進了無底洞,一點水花都不帶濺。戶部以及各處上下其手,轉瞬間就能把這兩三百萬兩銀子花得干干凈凈。
李起元身為戶部尚書,上疏討要這些銀子,合情合理。
大明的財政情況,大家都知道的。
皇上要是不舍得給,那就不占理了,會惹得天下沸騰!
來宗道現在終于明白,為何崔公說,全天下只有戶部尚書李起元能阻止。
因為他能釜底抽薪!
李起元捋著胡須,默不作聲。
從看到崔景榮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這只老狐貍來自己戶部有什么用意。
他沒有著急表明態度,只是含糊地說:“此事老夫知道了,銀子等押解進京了再說。魏督公出京巡鹽,再怎么都要半年去了,也是遠水,難解老夫的近渴。”
又說了幾句,李起元死活不肯松口,崔景榮也不再逼問,只是起身笑著告辭。
回吏部衙門的路上,來宗道不由地抱怨道:“想不到瞻予公想置身事外!如此大事,置身事外就是站在奸佞閹黨那邊!”
崔景榮冷笑幾聲:“呵呵,置身事外,老夫屆時看他如何置身事外!”
來宗道轉頭看著這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名士,后背有點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