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沒有壞心眼的忽悠
- 重回八四,那年漁火正旺
- 喝的是古井
- 2061字
- 2025-06-14 18:00:00
“····不管你多少錢,我只提兩個要求。
一個是林家村這邊的收獲,只能我嬸子收。
林家村我早上看了一下,大概一百多戶人家。
夠我嬸子生活的了。
哪怕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把這個事情當成閑事帶著干干,我嬸子一天收上個三五斤,就夠她生活的了。
再一個,不許翹價。
我也不瞞你說,你可以去供銷社打聽打聽。
縣里供銷社有收購價格,可能收購價格還不低,但卻是沒人收這個東西。
為啥?就是因為有些人,全憑著這個掙零花錢?!标懞阆喈斪园恋恼f道,他對現在的供銷社雖然了解的不多,但還是知道一點的。
以前供銷社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統購統銷”,也就是任何農副產品,城市消耗多少,出口多少,都有一個數字下單到各個農村。
但這個上面也有個問題,人性。
人家在供銷社上班,什么都不做,什么責任都不擔,只要賣一些油鹽醬醋啥的,每個月工資一分不少。
那人家為啥要多事?
后世說起現在的供銷社,好像是什么都賣,什么都收。
但實際上,為了各自小集體的利益,他們很多東西,連沾都不愿意沾。
除了上級部門發下來的收購任務,其他東西,土特產公司,各地方的供銷社,根本都不會碰。
別的不說,要是收螞蝗,
總要得懂怎么樣焙制吧?
那就要意味著要多學習知識,多承擔責任,出了問題是個人的,掙了錢是公家的,
所以沒人愿意做,就是這么簡單。
現在馬勝兵他們的工資,就七八十塊錢,說不定還有一部分白條。
這也是這個年頭的特色,具體到縣鄉一級,財政收入不足,所以給下面發工資的時候,都是打白條為主。
有些人,幾年都領不到一分錢。
而馬勝兵這樣的人了,想要撈外快,還必然的需要干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
這也是馬三在他們堂兄弟當中那么重要的原因。
因為馬三莽,什么事,只要有好處,他都敢答應外人。
所以馬家兄弟的分工很是明確,馬三負責混社會。
不論是幫鄉親們去黑市買一些稀罕東西,還是違規辦點什么,都是他出頭聯系。
就像這個時候,如果陸恒想落戶林家村,想娶林茵一樣。
兩樣都不合規,但只要陸恒舍得花錢,兩個事都能辦。
林茵可以改年紀。
而陸恒也可以改個名字落戶。
現在一切東西都是手寫,所以一切都可以走人情。
“這東西穩么?”馬勝兵遲疑的問道。
對陸凡剛才吹的牛,馬勝兵自然要去驗證。
比如說陸恒說他姓陸,是金陵城姓陸的最大那一個。
但馬勝兵也清楚,他沒有準確驗證的資格。
要金陵城排名前五前十的,真有那姓陸的,馬勝兵又憑什么去問清楚?
根本就不夠格嘛!
這也是陸恒雖然不了解現在金陵城的職場,卻敢吹這個牛的原因。
也別說金陵城排前面那幾位了。
就是現在榮城幾位“初級”,要是陸恒跟那幾個拉上關系。
他也可以肯定,馬勝兵都沒那個膽敢去直接驗證什么。
這就是陽謀,要馬勝兵是剛正不阿的主,昨天就不會給他方便。
只要馬勝兵開頭信了他,那么他吹的牛越大,馬勝兵越是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
陸恒輕笑一聲說道:“真不真,假不假的,這個世道怎么分辨?
反正我出現錢收你們的。
你要是不敢投資,總有什么親朋好友,待會我帶著茵茵去撈一點,然后教她處理。
到時候,我喊你們看看。
只要跟我一樣的處理辦法,干品,我一塊二一斤全收。”
這年頭的螞蝗,個頭不小,要是陰干的話,七八十個一斤總歸是有。
現在鄉下溝岔當中這些東西泛濫,新鮮的螞蝗,一天撈個十多斤,跟玩似的。
而現在的農村,就像剛才說的,像是馬勝兵這種大隊里的治保主任,也不過八九十塊錢一個月的工資。
所以哪怕不是做生意,而是只當個副業,自己去撈,一天掙個四五塊錢,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這個上面也是陸恒能了解到的,中間麻煩最小的供銷渠道之一,
上輩子,陸恒的老子,這個上面真打聽過。
在金陵水產研究中心的營業廳,就是長期收這個的,也的確是給滬上某家制藥廠收購原材料。
也沒別的原因,就因為金陵水產研究中心,后來是國內第一家養殖螞蝗的單位。
上輩子,按照陸父了解的資料,該研究中心,從八十年代,就研究如何人工養殖螞蝗。
九十年代后,就推廣他們的養殖辦法。
但實際上,推廣的效果,并不是太大。
就是這么傲嬌,上輩子陸恒穿越過來之前,連金陵周邊都沒多少養殖戶,敢試水這個玩意。
老百姓考慮的很實際,養點大閘蟹,養點龍蝦,不管價格高低,總歸有人要。
而養這個東西,搞不好就是血本無歸。
所以哪怕陸恒前世過來之前,收購價小千,也是沒什么人養。
“要是你們不信,那就是暫時先別搞。
先在邊上看著,等林家搞過后,你們再跟著搞。
反正我跟你許諾一點,除了林家村,整個青山公社,我都只收你們姓馬的貨品。
其他人,我不會多收一家。
但我嬸子收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們也不許在里面添亂。
要是有人找事,你得幫我嬸子撐腰。
這個,能不能答應?”
陸恒說完這個話,就怔怔的看向了馬勝兵。
他所有的籌碼都放出去了,并且里面沒有一點壞心眼。
如果馬勝兵不上鉤,他也沒有半點辦法。
馬勝兵能繃的住,但他媳婦陶菊可是繃不住了。
她娘家就是普通農家,每年除了那一畝二分地,其他沒別的收入。
這個年頭,運輸困難。
像是水產養殖啥的,就算能養出來,也是運不出去。
除非是城郊邊上,搞養殖能掙點錢。
像是青山公社這種地方,等到從塘里把養殖的東西搞出來。然后再花上一兩天,在沒有科技加狠活,在沒有增氧設備的情況下,用船用拖拉機把水產搞出去。
那是千難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