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辰的急行軍后,梁心帶著百余騎兵終于抵達長甸堡。戰馬的口鼻噴出白色氣息化作一小片白霧。
“停。“梁心突然抬手,身后的騎兵隊列整齊地勒住韁繩。
他瞇起眼睛望向長甸堡城頭——本該飄揚著明軍旌旗的垛口間,此刻卻晃動著幾個模糊的人影。
金孝思不待吩咐便打馬上前,用漢話高聲喝道:“城上何人?膽敢擅闖大明邊堡!“
城垛后傳來一陣嘰里咕嚕的朝鮮語,語氣驚慌。
金孝思眉頭一皺,立即改用流利的朝鮮語厲聲質問:“吾乃大明長甸堡百戶金孝思!爾等何人,安敢占據天朝軍堡?“
梁心的右手已經按在刀柄上,鎏金的吞口在冬日陽光下泛著冷光。他身后的騎兵們默契地調整陣型,長槍微微前傾,在寒風中閃著森然鋒芒。
城頭一陣騷動,片刻后有人用生硬的漢話回應:“請...請稍候!“約莫半刻鐘,一個頭戴烏紗大檐帽的男子出現在雉堞間。
他雙手扶著結冰的墻磚,帽檐下的面容蒼白如紙,卻仍保持著王室特有的矜持姿態。
“本殿乃朝鮮王世子李琿。“他的漢話帶著濃重的松都口音,凍得發青的嘴唇微微顫抖,“實非有意占據,只因國內驟變,不得已越境避難...“
梁心瞇起眼睛,皮手套下的指節在刀柄上輕輕敲擊。
金孝思回頭投來詢問的眼神,得到首肯后立即高喊:“開城門!遼東都司永甸堡千戶梁大人到!“
沉重的堡門在絞盤聲中緩緩開啟,梁心卻突然按住腰刀:“且慢!“他鷹隼般的目光掃過城頭弓手,“既是避難,為何帶兵擅闖?那些張弓搭箭的,莫非是迎接天朝將士的禮數?“
李琿蒼白的手指解開貂皮大氅的系帶,厚重的毛皮滑落在地,露出腰間空蕩蕩的鎏金劍鞘:“梁將軍明鑒,這些皆是本殿護衛。若有冒犯之處......“他的聲音在寒風中微微發顫,卻仍保持著王族氣度。
話音未落,李琿突然深深一揖:“本殿向您致歉。”
這個標準的揖禮讓冠冕上的冰凌簌簌墜落,在凍土上碎成晶瑩的粉末。
當他直起身時,梁心注意到這位世子的膝蓋已經沾滿雪泥,但那雙眼睛卻依然倔強。
“開城門!“梁心終于揮手示意。隨著絞盤沉重的轉動聲,包鐵的木門緩緩開啟。朝鮮侍衛們如蒙大赦,連忙攙扶起跪拜的難民們退到兩側。
梁心一夾馬腹,戰馬噴著白氣踏入城門。穿過幽暗的門洞時,他銳利的目光掃過甬道——數十個衣衫襤褸的朝鮮難民蜷縮在墻根,單薄的麻衣根本擋不住遼東的嚴寒。
有個約莫六七歲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伸出凍得通紅的小手,指尖輕輕碰觸到騎兵馬鞍袋上的銅扣,又像被燙到般縮了回去。
“梁千戶。“李琿已疾步下城,這次行的卻是平輩禮。
梁心端坐馬上,刀鞘直指那些面黃肌瘦的隨從:“世子帶著三百多人越境,就為說這些客套話?“
李琿回禮道:“梁千戶,朝鮮國內驟然生變,還請您立刻派遣使者前往京城,向大明皇帝陛下求援。”
梁心板著臉:“哼,你手底下這么多人,不會自己去求救嗎?”
李琿臉色有些難看,他隨即解釋:“我們的人不懂得路途。”
梁心懶得和他說這件事情:“好了,這件事情就不用說了,現在遼東因為你們那邊跑過來的怪物而陷入大亂,你們朝鮮就等被陛下問責吧。”
李琿臉色一白,他冒死跑來大明就是想求救的,可沒想到會是今天這局面。
他連忙說:“這不是我朝鮮故意的,全都是妖后金氏干的…”
“本官沒空聽這些!“他突然暴喝,戰馬受驚揚起前蹄,“你們朝鮮跑出來的怪物正在遼東吃人!“
朝鮮侍衛們嘩然變色,有人下意識去摸武器。
梁心身后的騎兵立即張弓搭箭,鐵弦繃緊的咯吱聲在雪地里格外刺耳。
“退下!“李琿用朝鮮語厲聲呵斥,轉身時烏紗帽上的冰凌啪地折斷。
他再抬頭時眼圈發紅:“梁將軍,江對岸還有數萬子民...“
梁心突然俯身:“聽著,我不管你朝鮮怎么樣,我只管遼東如何!
我聽的是大明皇帝的命令,而不是一個藩屬國世子的命令。
在這遼東的地界,你就算是朝鮮王也得趴著!
我明天要去炸了鴨綠江浮橋。你敢攔——“他壓低聲音,每個字都像淬了毒的箭鏃,“就是與整個遼東為敵,與大明為敵!“
雪幕中傳來孩童啼哭,有個朝鮮老婦突然沖出人群跪在雪地里,用生硬的漢話哭喊:“大人開恩啊!老身的孫兒還在義州...“
“拖走!“梁心看都不看。
當親兵架起老婦時,他注意到李琿右手死死按在劍鞘上,骨節泛白。
僵持間,金孝思突然打馬上前:“千戶,不如...“話未說完就被梁心瞪了回去。
“本官會留兩丈橋面。“梁心最終松口,但語氣更冷了,“夠你們用繩索擺渡。至于能救多少人——“他猛地一勒韁繩,戰馬噴著白霧人立而起,“就看世子的本事了!“
李琿深深鞠躬:“謝將軍...開恩。“李琿從牙縫里擠出這句話。
當他再抬頭時,這個養尊處優的世子嘴角竟咬出了血絲。
梁心對李琿的態度不置可否。
作為大明遼東都司的千戶,他的職責是確保邊境安全,至于朝鮮百姓的生死,本就不在他的考量范圍之內。
在走遠些后,他轉頭對身旁的梁大勇沉聲吩咐:“今晚加派雙崗,讓弟兄們都打起精神。這些朝鮮人若有異動,立即示警。“
“遵命。“梁大勇抱拳領命,轉身便去安排夜間的防務。
作為跟隨梁心多年的老部下,他參加過之前的平倭之戰,在之前的戰爭里,這幫朝鮮人膽小怕事,嘴里沒有一句實話,導致大明剛進入朝鮮與倭寇交戰就吃了敗仗。
之后大明意識到朝鮮靠不住,只能完全靠自己這才扭轉局勢擊退倭寇。
所以遼東的邊軍再也不信這些外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