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向陽新生
- 土疙瘩風云:烽煙里的草莽志
- 囿土
- 1954字
- 2025-06-10 10:31:15
2000年的第一場雪簌簌落在黑瞎子嶺抗日紀念館的琉璃瓦上,趙鐵柱戴著老花鏡,仔細擦拭著展柜里的凍土雷模型。八十歲的老人腰背早已佝僂,布滿老年斑的手卻依然穩健,就像五十年前握著刺刀沖鋒時那般堅定。展廳外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他抬起頭,透過玻璃看見一群系著紅領巾的少年正圍在電子沙盤前,屏幕上動態還原著當年冰原火攻的壯烈場景。
“柱爺爺!”扎馬尾的小姑娘舉著素描本跑過來,本子上歪歪扭扭畫著戴著鋼盔的抗聯戰士,“我們老師說,凍土雷是用凍魚包炸藥,這是真的嗎?”
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笑容,指腹輕輕摩挲著沙盤上微縮的牡丹江大橋:“那時候啊,李順子老哥蹲在冰窟窿旁,把炸藥塞進凍得梆硬的胖頭魚肚子里,魚眼睛都凍得發白...”他的聲音突然哽咽,視線模糊中,沙盤上的塑料士兵仿佛變成了王石頭、小穗,還有無數倒在雪地里的年輕面孔。
紀念館外,二柱的兒子二寶正指揮著工人安裝太陽能板。這個繼承了父親虎背熊腰的年輕人,如今已是黑瞎子嶺旅游開發公司的負責人。“柱爺爺,”他擦著額頭的汗,羽絨服上沾著雪粒,“縣里批了紅色研學基地項目,過些日子來的可都是大城市的學生!”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汽車鳴笛聲。幾輛锃亮的商務車碾過新鋪的柏油路駛來,西裝革履的開發商們走下車,皮鞋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聲。為首的中年人握著趙鐵柱的手,腕間的名表折射出冷光:“老人家,我們打算在這建個抗日主題游樂園,VR戰場體驗、全息投影表演,保證比紀念館更吸引游客!”
老人沉默著抽回手,軍大衣下露出別在腰間的銀簪——那是他貼身收藏了六十多年的物件。“當年我們在這打的每一場仗,可不是為了建游樂場。”他的聲音不高,卻像黑土地上的凍土般堅實,“紀念館里的每塊彈殼、每件血衣,都是命換來的。”
當晚,村委會燈火通明。二寶在投影儀上展示著自己的規劃:保留紀念館核心區,擴建烈士碑林,開發“重走抗聯路”徒步路線。而開發商們則不斷拋出“沉浸式劇本殺”“戰爭主題鬼屋”等提案,激烈的爭論聲中,趙鐵柱始終盯著墻上那張泛黃的抗聯軍旗,旗角被戰火撕裂的缺口,像一道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疤。
爭論被突如其來的電話打斷。村支書臉色凝重:“市里通知,有位日本企業家要捐贈五十萬修繕紀念館,但條件是...”他頓了頓,“在展廳里增設板塊,強調‘戰爭的雙向傷害’。”
會議室瞬間陷入死寂。二寶猛地站起來,椅子在水泥地上劃出刺耳的聲響:“當年 731部隊拿我們的鄉親做活體實驗,現在輕飄飄一句‘雙向傷害’?做夢!”他的怒吼讓墻上“勿忘國恥”的標語都微微震顫。
趙鐵柱緩緩起身,從懷里掏出個褪色的布包。展開后,是半截燒焦的嬰兒襁褓——那是從日軍生化實驗室廢墟里撿來的。“五十年前,小鬼子的毒氣彈把整片林子都染成了黑色,樹葉子落下來,沾到皮膚上就爛出窟窿。”他的聲音平靜得可怕,卻讓在場所有人不寒而栗,“要講傷害,先讓他們的后人,看看這些傷疤。”
第二天清晨,紀念館迎來了特殊訪客。拄著拐杖的日本老人森田顫抖著撫摸展柜里的凍土雷,突然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他用生硬的中文泣不成聲:“父親臨終前讓我道歉...他參與過細菌武器運輸,每晚都被噩夢折磨...”老人掏出個木盒,里面整整齊齊碼著泛黃的賬本,詳細記錄著當年的運輸路線與受害者人數。
二寶要上前攙扶,卻被趙鐵柱攔住。老人走到森田面前,將那半截燒焦的襁褓輕輕覆蓋在賬本上:“你父親的懺悔,該說給這些沒能長大的孩子聽。”陽光透過紀念館的花窗灑進來,照亮襁褓上殘留的血跡,也照亮森田滿是淚痕的臉。
這件事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紀念館的官方賬號收到無數留言,其中一條高贊評論寫道:“原諒是為了放下仇恨,不是遺忘歷史。黑瞎子嶺的凍土記得,我們也會永遠記得。”二寶順勢發起“抗聯精神代代傳”短視頻征集活動,很快收到全國各地年輕人的投稿:有人穿著仿制的抗聯軍裝在雪地里行軍,有人用 3D建模還原當年的戰斗場景,還有小學生用稚嫩的聲音講述凍土雷的故事。
春暖花開時,黑瞎子嶺迎來了第一批研學隊伍。孩子們背著水壺,沿著當年抗聯戰士的足跡徒步。在一處斷崖前,導游指著巖壁上的彈孔:“這里曾發生過激烈的阻擊戰,趙鐵柱爺爺的戰友王石頭,就是在這里...”話音未落,人群中突然響起清脆的童聲:“我知道!王石頭叔叔抱著炸藥包,和鬼子的坦克同歸于盡了!”
夕陽西下,紀念館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老照片。趙鐵柱坐在向日葵雕塑下,看著二寶帶著孩子們辨認照片里的面孔。一個戴眼鏡的少年突然指著其中一張:“這是小穗姐姐吧?她懷里抱著的向日葵,和我們今天種的好像!”
老人笑了,眼角的皺紋里盛滿夕陽。遠處,新栽種的向日葵苗在風中輕輕搖曳,它們的根深深扎進黑土地,就像那段永不磨滅的歷史,在歲月的滋養下,綻放出新的生機。他摸出銀簪,對著晚霞,簪頭的荷花雕紋依然清晰如昨,而黑瞎子嶺的故事,也將如同這漫山遍野的向日葵,永遠向著太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