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的科學:從洞穴到屏幕的絢爛之旅
- (美)亞當·羅杰斯
- 1586字
- 2025-06-05 14:16:52
跟不上進化腳步的顏料
早在數萬年前,人類的眼睛和大腦便已發生了進化,使得他們能夠很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創造出藝術。然而,可用的顏料還沒有取得顯著的發展。
法國拉斯科洞穴石壁上的巖畫就可以完美地證明這一點,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證明這一點。其實,游客進入的并非真正的洞穴。在真正洞穴所在的山坡上,有一座棱角分明的混凝土建筑,周圍有停車場和寬敞的花園,若非有巨大的落地窗和鋪滿草皮的屋頂,這座建筑就是標準的野獸派建筑。它就是拉斯科洞穴4號:國際洞穴藝術中心。這座博物館俯瞰著法國南部壯觀的韋澤爾河。如果說博物館的外觀屬于野獸派風格,那么與外觀形成鮮明對比的內部設計無疑屬于后現代風格,里面是一場洞穴巖畫摹本的盛宴。
其實,真正的洞穴就在博物館的外面,僅與之相隔幾分鐘的路程,洞內有豐富的早期人類繪制的精美藝術作品。然而,游客無法進入這個洞穴,他們只能走進博物館,乘坐一部大到能容納一個旅行團的電梯,進入一個復制的洞穴。它完美地再現了真實的洞穴,洞內滿是早期人類繪制的精美藝術作品的復制品。
當我在鄰近的城鎮蒙提涅克的一間河畔咖啡館里享用完啤酒和奶酪之后,某種不協調之感越發強烈,對此我倒并不是特別介意——雖然復制的洞穴無法與真正的洞穴媲美,但這場“洞穴之旅”仍然能夠讓游客嘆為觀止。雖然其中的巖畫均為摹本,但足以以假亂真。展覽布置得非常巧妙,洞壁以數字化的方式測繪,洞內采用了間接照明,力求讓游客真切地感受到,在約兩萬年前,早期人類是如何在燃燒動物脂肪的油燈的照明下,用吹管和簡陋的畫筆,以粗略的透視法將山谷中運動著的馬匹、大型貓科動物和其他野生動物描繪出來的。
動物用黑色線條勾勒出輪廓,涂成紅色,并畫在巖石上能夠突出其身形的位置。更暗、更濃的黑色用來表示陰影或突出立體效果。吹管產生的噴繪效果使一些動物看上去仿佛漸漸消失在天際或不見蹤跡,使另一些動物看上去像施了魔法般神奇地出現。在昏暗燈光的照射下,這樣的畫面必定會令人驚嘆。
即使是拉斯科洞穴里的巖畫這樣壯觀的藝術作品,要想直接通過作品本身去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也是有困難的——早期人類很難利用手邊可用的繪畫材料完美地呈現他們所看到的景象。在博物館內的復制洞穴外,策展人擺放了一排玻璃燒杯,里面裝著各種粉末狀顏料以及在附近找到的、可作為顏料來源的巖石樣本,其中兩種是一般所猜測的黃色赭石和紅色赭石。作為白色顏料的“白黏土”可能來自方解石(碳酸鈣)或者其他物質。(分辨舊石器時代的白色顏料是件棘手的事。例如,碳酸鈣有可能來自石灰巖、牡蠣殼或蛋殼,還有可能來自其他物質,要想對此做出準確的判斷,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顏料的粉末放到顯微鏡的載玻片上,加以觀察。)至于黑色顏料……這個問題我會在后面論述。
從博物館的前門望去,峽谷綿延至數英里之外。在蔚藍的天空下,綠樹成蔭的山坡向下延伸,谷底是一條蜿蜒曲折、波光粼粼的灰藍色河流。第一眼看到這派景象時,我意識到,19世紀描繪法國南部風光的畫作確實或多或少展現了這里的迷人之處。但是,拉斯科洞穴中的巖畫無法再現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在禮品商店買了一袋碎赭石顏料。其中包含了四種顏色——紅色、黃色、橙色和棕色。如今,想必有藝術家能夠用它們合成有用的顏料,但我只是想了解它們的顏色范圍而已。
這是最重要的部分——我想知道早期人類可以運用的顏色。拉斯科洞穴巖畫的創作者有著跟你我差不多的眼睛和大腦,他們的視網膜能夠接收三段峰值不同的光譜,接近紅色、綠色和藍色,再加上大量的神經元,他們便可構建對世界的視覺印象。但是,他們的藝術作品,或者說他們創造出的顏色,無法與他們所看到的相匹配。

加熱后的紅色赭石粉末(左)、未加熱的黃色赭石粉末(右)

美國紅巖峽谷。紅棕色砂巖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

法國拉斯科洞穴石壁上的巖畫

白堊

炭粉

辛巴族女性會將奧特吉賽涂抹在身體和頭發上

辛巴族人正在磨紅色赭石粉末,以制作奧特吉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