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文平學術思想精粹與傳承
-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院編
- 1921字
- 2025-06-26 17:44:51
把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結合起來
本文原載于1979年11月14日《四川日報》
我省在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中,給了試點單位這樣一個權力:在全面完成國家計劃之后,可以買料和換料加工,可以接受來料加工,也可以自銷商業、物資部門不收購的產品。實行這種辦法,當然還只是經濟管理體制上的小改小革,但僅從這一初步改革的實際效果也可以看出,在國民經濟管理上,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針,其好處是很多的。
首先,企業進入市場,產銷見面,能較好地解決生產與需要的矛盾,彌補國家計劃之不足。過去,產銷不能直接見面,企業生產指標由國家計劃安排,產品由上級統一調撥或包銷。盡管計劃規定的產品品種、規格、數量等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但是企業也只能按計劃生產。即使生產的產品已經大量積壓,未計劃安排的產品又早已脫銷,企業也無能為力?,F在,試點企業突破了這種限制,有權直接進入市場與消費者見面,根據市場需求來安排一部分生產,情況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些產品原來積壓較多,商業部門又拒絕收購,企業便主動將產品結構作適當調整,不僅把積壓的產品全部賣光,還接到大批新的訂貨。有些產品過去是質量老提不高,企業在市場上了解了用戶的需要,便可以在產品升級換代上下功夫,創造出受用戶歡迎的新產品。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企業有權根據市場需要來安排一部分生產,這就彌補了計劃上的不足之處,使社會生產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其次,企業通過市場“找米下鍋”,有效地解決了原材料的實際需要和計劃供應之間的矛盾,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以往,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全部按計劃供應,供應得多就多生產,供應得少就少生產,企業沒有一點機動余地。擴大自主權之后,一些原材料供應不足的企業可以通過市場,買料、換料和來料加工,就扭轉了原材料不足的局面,由生產任務“吃不飽”變為“吃不了”。這就彌補了計劃供應上的缺陷,改變了一些企業需用的原材料不足,而另一些企業的原材料又長期積壓的狀況,既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又滿足了使用單位的需要。
最后,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接受市場的考驗,能促使企業主動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能力。以往,企業脫離市場,又缺乏物質利益的推動,即使技術落后、管理混亂,產品的個別價值大大高于社會價值,企業也安于現狀,不求改進,產品質量低、生產成本高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F在,企業進入市場,產品要受用戶的檢驗,又與同類企業處于相互比較的地位,本企業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尖銳地擺在企業領導和職工的面前。他們要使自己的產品物美價廉,在市場上有競爭能力,就必須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挖掘企業的潛力,減少消耗,降低成本,努力把個別價值降到社會價值之下。所以,試點企業普遍加快了技術改造的步伐,初步形成了自覺講節約、堵漏洞的風氣,建立和健全了全廠、車間、班組的經濟核算制度,努力做到既增產又節約,創造出更多的利潤。
在社會主義經濟管理中,把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這不是出于什么人的主觀愿望,而是由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所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同時,它又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因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必然是社會生產的主要調節者,與此同時,價值規律也就必然在社會生產中起調節作用。所以,我們在經濟工作中,就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把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結合起來。我省試點企業在這方面邁出了第一步,其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以社會實踐檢驗了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理論的正確性,證明了二者結合是符合社會主義經濟規律、能推動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正確方針。
把計劃調節同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市場調節會不會沖擊國家計劃呢?不會。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當我們把計劃調節同市場調節結合起來的時候,國家計劃并沒有受到沖擊;相反,有時片面強調計劃調節而否定市場調節,國家計劃反而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或者說受到了客觀規律的懲罰)。當然,在二者的結合中,相互之間不可能沒有一點矛盾,但這種矛盾能夠妥善處理,使之不致于發展到沖擊國家計劃的地步。因為,我們要實行的市場調節,是同計劃調節緊密結合,并在計劃指導下進行的,這就是說,我們首先要用嚴密的計劃來調節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比例關系,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使社會主義的各部門不致于陷入無政府狀態。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又給予企業以必要的自主權,使它們同市場保持聯系,主動按照市場需求及其變化情況進行生產和經營,把社會主義經濟搞活。所以,只要堅持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沖擊國家計劃的問題,就是可以避免的。況且,國家可以而且應當運用價格、稅收、信貸、投資、物資供應、利潤等經濟手段,去影響企業的經濟利益,調節它們的經濟活動,把它們納入計劃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