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研究基礎與理論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環境規制

2.1.1.1 基本內涵

環境規制起源于政府規制,自1970年美國建立環境保護機構后,政府規制的重點變為健康和環保,環境規制逐漸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

環境規制理論來源于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最早由馬歇爾提出,是指由社會承擔但應由生產者承擔的生產成本,或消費者未付費得到的收益,即未計入商品正常價格的生產者成本或消費者收益。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之分,如果某項經濟活動使得個人或社會無償受益,我們稱之為正外部性;如果某項經濟活動使得個人或社會受損,且導致外部性的人未負擔其成本,我們稱之為負外部性。有學者認為,政府干預不是外部性內部化的唯一方法,產權不明晰才是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如果產權情況劃分明確,外部性問題就能夠通過市場交易這一非政府手段解決。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由于交易成本高,影響范圍廣,且產權界定較為模糊,如果沒有外界進行干預,環境污染就無法通過市場手段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借助政府干預實現這一目標,既可以由政府強制進行規制,也可以由政府幫助明晰排污權,最后通過市場交易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是命令控制型和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的基本原理。關于環境規制出現的原因,多數學者認為環境規制的目的是解決由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的情況,因而環境規制是由外部性派生出的商品,目的不僅是解決交易成本高的問題,還是解決排污企業成本收益與社會治理成本收益之間的較大差距。環境規制屬于公共產品,政府實施環境規制的目的除了解決經濟活動造成的外部性外,還考慮到環境污染對人的身體健康、精神追求的影響。

綜合國內外學者關于環境規制定義的闡述和本書的研究對象,本書從企業微觀角度認為環境規制是在傳統規制理論中被認為是一種糾正負外部性、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規制。環境規制最早被界定為政府對于環境破壞行為的干預,是一種約束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通過禁令、法律等一系列的方式對環境污染進行直接干預,市場無法發揮作用,公眾等其他主體也很難參與,隨著排污費、用能權等市場化手段運行的成熟,政府的環境規制內涵和外延不斷發展。環境規制也由直接的行政限制轉變為市場激勵、社會規制結合的模式,直接干預的比例大大減少。在中國的環境規制研究中,不同視角的界定共同構成了環境規制多維度的豐富內涵。趙玉民等(2009)從社會規制建設及功能完善的視角將環境規制界定為有形制度和無形意識結合對個人或組織進行約束,這一類約束的目的是保護環境。張紅鳳(2012)從經濟的視角強調政府通過政策制定與措施優化對環境問題的負外部性進行糾正即為環境規制,環境規制的目的是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趙敏(2013)認為環境規制是政府對微觀經濟主體活動基于環保目的的調節,其目的是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最大化社會福利。張華(2014)指出環境規制的概念為政府制定相關措施調節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糾正其因為破壞環境輸出的負外部性,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本書從經濟活動和環境公共物品屬性角度出發,把環境規制界定為政府通過不同方式和強度的各類手段,廣泛調動各方面主體共同參與,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以實現經濟和環境平衡協調發展為目的進行調節。

2.1.1.2 分類衡量

學術界對環境規制的理解逐漸深化,經歷了多個階段。最初,環境規制被定義為政府通過行政命令對企業的環境資源使用和污染排放進行直接干預,例如實施禁令和發放非市場性質的許可證。這些規制由政府制定并監督執行,企業必須遵守。隨后,隨著環境稅、補貼、押金退還等經濟和市場激勵措施的引入,政府對環境資源的間接干預也被視為環境規制的一部分。20世紀90年代,隨著自愿協議和計劃的實施,環境規制的概念進一步擴展,包括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和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隨著政府公共管理理論的進步和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環境規制的邊界繼續擴大,包括社會大眾通過談判或游說產生的影響,非政府環境規制也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具體來看,環境規制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側重于使用行政手段,如設定技術標準和排放標準,政府通過這些規定強制性干預企業的環境資源的使用;第二階段,環境規制擴展到利用市場機制的經濟手段,如環境稅、補貼、押金返還和排污許可證交易,以間接方式影響環境資源的使用;第三階段,環境規制被視為政府綜合運用直接行政手段和間接市場機制的經濟手段來調節環境資源的使用。

為了更好地發揮環境規制的效果,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至關重要。環境規制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呈現出多種分類形式。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三種分類方法包括:將環境規制分為正式環境規制(顯性環境規制)和非正式環境規制(隱性環境規制);根據參與主體不同,分為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以及強制信息披露和企業政府合作模式;根據作用范圍,分為進口國、出口國和多邊環境規制。其中,正式環境規制主要是指政府行政機關針對企業等經濟主體發布的法律政策、措施和協議計劃等;非正式環境規制則依賴于參與者的主觀積極性,作為政府環境規制的補充。這些分類方法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和應用環境規制,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

(1)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

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旨在實現環境質量目標,通過立法或行政手段制定。這種規制限制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等副產品的排放,直接對污染源進行管制,迫使企業承擔環保責任。相關的法規和標準,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環境相關法律,共同構成了這一體系。中國的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包括一系列環境管理措施,如環境影響評估、排污許可等。

這種環境規制依賴于國家的行政力量,以其簡潔性和直接性,對于特定的污染源問題是有效的。然而,它的運行成本較高,需要政府強制實施,使得企業和相關方不得不遵守,違規者將面臨懲罰。在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下,企業需要遵守環保標準,通過改進工藝或技術來減少污染。不過,這種規制通常是由國家和政府統一制定的,沒有考慮到地區和行業的差異,可能會導致所有污染單位承擔相同的成本,影響其經濟效益。此外,這種規制對于激勵企業減少污染的效果有限,往往不能有效激發企業改進工藝和技術創新的動力。

(2)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

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是基于政府指導和市場機制的一種制度,旨在引導企業減少污染排放。它遵循“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將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企業之間能夠在減少排放上進行有效合作。這種規制通過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從而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目的。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包括排污權交易、環境保護稅、排污費、環境補貼和生態補償等多種形式。

這種環境規制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并允許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排污方式和數量,擁有一定的自由度,并且能夠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然而,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需要一個成熟和規范的市場體系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并且其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經濟主體中體現,存在一定的時間滯后性,因此其對環境改善的實際效果難以立即確定。

與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相比,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不那么依賴主觀意愿,因此其實施時間較長。學者們對這兩種環境規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普遍認為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的成本較低,有助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

(3)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

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環境保護機制,它由企業、行業協會和社會公眾等自發提出,并自主選擇是否加入。這種規制形式包括環境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環保、環境認證和生態標簽等協議和計劃,其目標是保護環境。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主要依賴于企業或行業的主導作用,政府角色相對較少,主要是提供支持和指導,不具備直接的強制力。此外,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還涵蓋了社會組織和個人基于自身利益追求更高環境質量的行為,如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觀念的傳播、環保態度的形成、環保認知的提高和環保行為的實施。這種規制形式是主動的環保行為,能夠有效動員企業、民間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從而降低環境執法的成本。然而,自愿參與型環境規制的有效運行依賴于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和企業的環保責任感的普遍提高,由于缺乏強制性約束,它在中國目前主要被看作一種輔助性的環境規制手段。

根據本書研究對象要求,環境規制主要包括政府層面的和企業層面的。

一是政府層面的環境規制政策測度。政府會采用行政限制、市場激勵和社會規制三種類型的環境規制方式,通常可以選取一定區域,比如以頒發相關規制的省份為單位從省份—年度層面對其進行分類測度。行政限制型環境規制政策變量的測度要考慮到污染防治和經濟發展平衡的背景,可以選取環保投資總額與工業增加值總額的占比進行度量;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變量的測度,由于直接指標的數據難以獲得、代表性也比較弱,可以選擇各個省份排污費收入總額作為政策變量測度的基礎,通過使用省份—年度層面的工業增加值總額進行標準化,以保證不同省份和年份數據的可比性;社會規制型環境規制在人們環保意識日漸增強的大背景下形式和內容在不斷豐富,在研究中可以選取其中典型的類別比如環保投訴和信訪數量進行代理。取各個省份不同年份的環保投訴和信訪數量取對數使其具有可比性,作為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政策的測度。

二是企業層面的環境規制政策測度。國家對企業有行業和地域層面的多種減排工作方案,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精神制定的《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發改環資[2011]2873號)。從這一方案中選取出2010年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以上(以及有關部門指定的年綜合能源消費量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共有17000家左右重點用能單位(以工業企業為主,工業企業選取標準是1萬噸以上標準煤),近五分之四為制造業企業。方案詳細描述了環保度量方式。可以將此典型企業的目標減排規模除以基期的企業生產規模作為企業層面政策強度的度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甘洛县| 开阳县| 大同县| 温州市| 鹤岗市| 昭觉县| 吉安县| 巢湖市| 宣城市| 张家口市| 青海省| 行唐县| 海门市| 精河县| 张家界市| 安达市| 哈密市| 长兴县| 柯坪县| 马尔康县| 大冶市| 任丘市| 班戈县| 胶州市| 丰台区| 天柱县| 来凤县| 柏乡县| 洪湖市| 息烽县| 班玛县| 巩留县| 天峻县| 游戏| 广州市| 金坛市| 罗江县| 油尖旺区| 清河县| 屏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