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系統視角下的村寨治理研究:基于云南德宏景頗族木愛寨的形態調查
- 龔麗蘭
- 3504字
- 2025-06-13 14:38:24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村寨
村寨、村落、村莊、村社都含有“村”字。“村”即鄉村,既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社區概念。作為社區概念,“村”強調的是一定社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就這個角度而言,村落、村莊、村寨和村社都是一致的。它們具有以下特點:自然環境對村的直接支配性較強;人口密度小、流動性不高造就了封閉性;家庭是村落社區的中心;村落社區的成員在心理上比較保守。因此,有學者指出村落、村莊、村寨、自然村的含義基本相同,均指農村的自然聚居群落
。村落更多的是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使用的詞匯,更加強調人口集中分布的區域。村莊和村寨主要是政治和文化的概念。村莊和村寨的不同點不在于“莊”。我國北方平原地區習慣稱呼村落為村莊,即××村、××莊等;而包括漢族在內的整個中國南方農耕民族都是“以寨為聚”。“寨”的叫法各地不同,或稱村寨,或稱山寨,但性質都相差不多,是農耕民族結群定居的一種方式(不過北方的漢族地區,“寨”多叫作“村”或“莊”)。村莊和村寨的不同點主要在于“寨”。“寨”的本義指羊圈、羊欄,引申為防守用的柵欄。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村寨指四周有柵欄或圍墻的村莊
。而村莊則是自然形成的,四周沒有墻或柵欄之類的阻隔
。也有學者將少數民族的村寨稱為民族村社。周平認為民族村社是由一定民族的成員組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村落社會,是由一定民族的成員聚族而居形成的、傳統的和保留濃郁民族特色的村落社會,屬于農村社區的一種類型,具有民族性、傳統性、封閉性及農業性等特點
。傣族認為村寨即村社,它既是傣族社會的一種基層政權組織,又是傣族的一種群眾組織,是以地域為基礎、由若干個家族或個體家庭組成的,是家族在經濟生產發展后形成的
。村社強調的是從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角度對農村社會組織結構進行研究。村寨是“一定的人群按照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和文化關系組成的一種生產生活空間”
。傳統村寨是各少數民族為了生存和繁衍生息,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順應特定的自然環境,為滿足生產、生活以及生存的基本需求,建造的相對獨立和功能完備的群居性的村寨建筑,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和形態文化
。
從村寨的起源來看,村寨從血緣關系共同體發展為地緣關系共同體。“從佤族村寨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推論,最初多是一族為一寨。為便于通婚,在同一地區,幾個不同姓氏的家族住在一起,后來就成為一個寨子了。但寨中各家族還是分位居住。這時的村寨已不是因血緣關系而建立的共同體,而是建立在地緣基礎上。”從邊疆村寨建寨的目的來看,其主要目的是防衛。古代漢語中的“寨”多與防衛、軍事有關,比如“安營扎寨”。為了有效防止外敵入侵,對抗自然災害,增強內部合作效能,侗族人往往需要聯合幾個甚至十幾個姓氏聚集成一個具有自足功能的村寨;他們在建寨選址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村寨的防衛特性,所以大多數侗族村寨都以山為屏障
。村寨選址本身就注重生產性與軍事防衛性的結合,村寨入口處比較曲折,地理位置相對險要。在入口處設寨門及部分寨墻,足可作為門戶起防御作用,同時也作為寨子入口的形象
。就村寨內部空間結構而言,傳統村寨主要由生產生活及功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三大部分構成。西南地區的寨子通常都有寨門、寨頭、寨尾,有的傣族寨子有四個寨門。舉行儀式時,在寨門上掛上標志,警醒外人不得貿然闖入
。苗族村寨一般由龍潭、社廟、蘆笙坪、拉鼓坡、寨道、寨亭、水井、木樓、禾倉、風景樹、陰地等部分組成
。從村寨內部構成來看,相對于基于血緣關系的家庭和家族來說,村寨是一種地緣關系上的社會組織單位。它可以由同一個姓氏、同一個家族的多個家庭組成,也可以由不同姓氏、不同家族的多個家庭組成。村寨還可以突破民族界限,由兩個及以上的民族組成。與村落、村莊、村社相比,村寨更能體現邊疆村落的社會形態。本書認為村寨是傳統時期邊疆地區人們基于生產生活需要而建立的聚落。
2.村寨社會
關于村寨社會概念界定,筆者查閱已有文獻發現沒有研究者給村寨社會下定義。前面我們已經界定了“村寨”,現在需要對“社會”一詞進行界定。對于什么是“社會”,學術界有很多觀點,尚未形成統一認識。有學者認為目前學術界對“社會”的用法主要分為以下三類:一是作為一個與“國家”相對應的概念;二是作為一個與“共同體”相對應的概念;三是作為一個與“個人”相對應的概念,泛指人類個體以特定形式形成的各種群體或結合體,如氏族、部落、家庭、家族、村落、社區、關系網、企業、軍隊、社團、學校、政府、國家、跨國組織、國家聯盟等。從空間維度看,社會作為人們交往的空間領域,可以指“國家”和“家庭”之外的人們交往領域,也可以指一個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人類活動領域。從時間維度看,即從時間變遷中先后形成的人際結合類型來界定“社會”,滕尼斯認為共同體的類型出現在社會的類型之前,因此,“共同體是古老的,社會是新的”
。從人們的結合形式本身來界定“社會”,這里社會是作為一個與“個人”相對應的概念。“社會”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的解釋為:“泛指由于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人群。”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由單個人聯合起來的,這種聯合不是單個人的機械相加,“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
,即社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的構成因素包括自然環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村寨社會是一個與寨民個體相對的概念,是指寨民在自然環境下基于生產生活需要而彼此發生的聯系和關系。
3.村寨治理
“治理”(governance)一詞有著悠久的語源學淵源,如拉丁文中的“gubernare”、希臘文中的“kubernetes”,大意是“古代的船長或舵手”。“治理”最初用作操縱或控制的意思,與“政府”(government)的內涵相同。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進行了如下較為權威的定義:“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從治理的構成要素來看,治理包括權力、治理主體、治理客體、治理內容、治理方式等要素。在治理的邏輯結構中,公共權力是最為核心的概念
。“治理”本身蘊含著多元化的價值,即治理主體的多元
。
關于村寨治理的內涵,張瑾認為漢族村寨和少數民族村寨的治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都是村寨的多元公共權威對村寨公共事務進行組織、管理與調控的過程,其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增長,但少數民族村寨的治理有其固有的特征。傳統時期,內地漢族鄉村治理處于“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狀態,國家政權對鄉村治理管控較為薄弱,“雙軌政治”是費孝通對傳統中國政治基本特征的概括。費孝通認為,在傳統社會里,政府有一套控制體系,鄉村也有一套控制體系,兩套體系同時運作,相互配合,維持了中國社會的運行,并指出“一個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須是上通下達、來還自如的雙軌形式”
。而對于傳統邊疆民族村寨而言,村寨治理更是處于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狀態。
云南民族村寨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復雜的歷史因素的影響,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政治體系。自漢晉以來歷代封建王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施行羈縻統治。封建王朝借重邊疆民族首領的勢力進行統治,即根據其勢力的強弱,分別賜予王、侯、邑君和邑長等封號,實行土長與郡縣參差而治的雙軌制。羈縻政策進一步發展形成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官職的一種重“因俗而治”的制度,云南“改土歸流”的政策并不徹底,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民國。明清時期,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對土司進行管理,朝廷對土司主要是征調,土司對朝廷主要是朝貢,同時在土司轄區內,由土司進行統治。“雙軌政治”的存在使得古代國家政權與基層鄉村的關系始終表現出一種政治中心與政治邊陲的特征。在內地鄉村社會聯系中心與邊陲的紐帶是鄉紳階層
,而在邊疆地區則是土官階層。在被納入統一的國家政治體系之后的一定時期內,邊疆地區仍然保持著相對獨立的民族政治體系
。褚建芳發現芒市傣族的佛教、傳統政治力量、親屬關系制度、年齡群體制度以及其他社會力量之間存在很強的內在一致性和同構性,形成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制度體系,對芒市傣族村寨的社會生活起到了形塑、控制和維持的作用
。
本書主要對民主改革前西南區域邊疆村寨的治理形態進行深度分析。這一時期的村寨治理處于特殊的社會形態之中,村寨的偏遠封閉性、內聚性、無階級性等特質,使其有別于傳統內地村莊。本書的村寨治理主要是指為維護村寨整體性或者解決寨民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而對村寨公共活動展開的治理活動和治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