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非遺產業概念
非遺概念的提出經歷了漫長的演進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日本政府通過《文化財保護法》將文化遺產納入法律保護。進入21世紀,非遺的文化屬性得到了進一步強調,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了非遺的定義和保護原則。近年來,隨著非遺產業的創新崛起,非遺新業態的涌現與非遺產品供給的增加,為大眾生活品質的提升做出了巨大推動。因此,系統地梳理和闡釋非遺及其產業的概念、內涵與特點等問題,是我們深化認知,揭示非遺產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以及進一步研究與建構非遺產業學的必要準備。
一 非遺的概念、內涵與特點
(一)非遺的概念
1.非遺概念的演進
非遺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的“無形文化財”。1950年,日本政府頒布《文化財保護法》,在世界上最早將文化遺產納入基本大法,并為保護“重要無形文化財持有者”建立了“人間國寶認證制度”。1962年,韓國政府頒布《文化財保護法》,將文化財分為有形、無形、民俗、紀念物四類。
對非遺無形屬性的認定,始于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文件。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該公約的起草過程中,關注到“無形文化財”,出現了針對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的提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一個中期規劃(1977—1982年)中,將文化遺產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兩大類,承認文化遺產不只是物質的、有形的遺產,也包括表達民族或國家精神的口頭傳說、音樂和人類學的遺產、民間文化、規則、習俗以及生活方式。
20世紀80年代,非遺的地位日益明確。在1982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政策會議上,“非物質因素”被納入有關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新定義中。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保護民俗專家委員會,并建立“非物質遺產處”(Section for the Non-Physical Heritage)。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二個中期規劃(1984—1989年)中,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概念被正式接納并得到正式命名。該規劃把保護文化遺產項目劃分為物質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并指出,文化遺產的定義已經顯著擴大到“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個方面,后者包括藝術、文學、語言、口頭傳說、手工藝、民間傳說、神話、信仰、道德準則、習俗、禮儀和游戲等傳統標記和符號。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非遺出現兩個重要含義。一個重要含義是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通過《關于保護傳統和民間文化的建議》,承認民間創作是人類共同的遺產。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通過決議,建立“人類活財富”工作指南,專門保護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或傳承人。另一個重要含義是口頭遺產。1996年,世界文化發展委員會的《人類創造的多樣性報告》呼吁,深入研究遍布全球的手工藝、舞蹈、口頭傳統等類型的非物質遺產和財富。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大眾文化空間”國際咨詢會上,用口頭遺產概括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化表達方式,隨后,執行局認為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不可分,決定在“口頭”之后加上“非物質”的限定。
進入21世紀,非遺含義中的文化屬性得到強調。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提出,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2001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名稱,取代之前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表述為:“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及附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對非遺做了明確定義。
2.非遺的不同稱謂
非遺概念在數十年的演進過程中有不同稱謂,包括民俗(folklore)、民間傳統文化(cultural tradition and folklore)、口頭遺產(oral heritage)、非物質遺產(non-physical heritage)、口頭和非物質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文化表達形式(cultural expressive forms)、文化空間(cultural space)、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等。
(1)無形文化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方國家習慣稱眾多保護對象為“財”,體現為有形財、無形財、文化財等概念,無形文化財稱謂主要來自日本。日本在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將保護對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傳統建筑物群、文化財保存技術、埋藏文化財,并將無形文化財規定為“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傳統戲劇、音樂、工藝技術及其他無形文化載體”。韓國1962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受日本影響,將無形文化財規定為“在歷史、藝術、學術等方面具有較高價值的演劇、音樂、舞蹈、工藝技術以及其他無形的文化載體”,將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紀念物、民俗文化財。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稱謂,主要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吸收了日本、韓國經驗并借鑒了相關提法?!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無形文化遺產是所有的傳統、大眾和民間文化,如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其形式包括口傳的習俗、習慣、語言、音樂、舞蹈、禮儀、節日、傳統醫藥、藥典、文學、烹調藝術、神話、手工藝、建筑藝術及其他所有與物質文化相聯系的特殊技能。
(2)民間傳統文化與口頭和非物質遺產
民間傳統文化(cultural tradition and folklore)中的“folklore”一般譯為“民俗”。1973年,玻利維亞政府建議在《世界版權公約》中增加保護民俗的議定書。198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墨西哥會議文件中增加有關于民間文化的表述,該表述在1985年保護民間文學政府專家第二次委員會文件中被沿用。1989年通過的《關于保護傳統和民間文化的建議》(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將民間傳統文化定義為:“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藝術和其他藝術?!?/p>
口頭和非物質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的說法,來自口頭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對接。1997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摩洛哥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在舉行的“國際保護民間文化場所專家協商會議”上,用口頭遺產(oral heritage)概括各種民間文化表達方式,其定義直接取自民間創作。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29次會議通過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中,界定了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含義,基本沿用了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定義。1998年,執行局在155次會議通過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將口頭遺產與非物質遺產對接為口頭和非物質遺產。
(3)非物質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遺產(non-physical heritage)的說法,出自1982年教科文組織成立保護民俗專家委員會并建立的非物質遺產處(Section for the Non-Physical Heritage)。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說法,來自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該定義針對全球各國、各種文化樣式,側重從保護層面加以界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的定義,出自國務院2005年3月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是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回應和補充,更切合我國實際。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005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p>
(4)文化表達形式與文化空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杰作的評定中,提出文化空間(cultural space )和文化表達形式(forms of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expression)。前者指大眾和傳統文化集中出現或在某段特定時期內頻繁發生的場所,后者指音樂、舞蹈、儀式、習俗、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傳統、大眾文化的具體形態。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文化空間指人的特定活動方式發生的空間和共同的文化氛圍,兼顧空間性、時間性和文化性,如用于特定活動的節慶、宗教、禮儀的場所,其空間本身與在該空間存在的其他形式共同建構了一種文化遺產類型?!吨袊褡迕耖g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將文化空間定義為:“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通俗而言,文化空間是經過大家認可的、約定俗成的、定期定時舉行文化活動的場所。
3.非遺概念的中外差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國際社會的官方文件,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是中國政府的權威意見。二者涵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基本一致,前者表述為“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后者表述為“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但二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所區別。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以“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指出了非遺對象及其確認方式;以“各個社區和群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和“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兩項附加限制條件。而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逼渲校浴案髯迦嗣瘛弊鳛榉沁z的傳承主體,強調了民族屬性,強調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增進中華民族的融合。以“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作為非遺的確認方式,強調了動態傳承性,提供了客觀的確認標準。以“傳統文化”代替“文化遺產”,有利于加強對民族獨特性的鑒別和保護,從而維護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
因此,可以看出,對非遺概念的認知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有國際與國內的差異,也有不斷深化的發展。所以在對非遺的概念進行系統性的闡釋時,既要關注概念的完整性,同時也應強調以下四個重要方面:①民間傳統文化與非物質遺產;②文化表達形式與文化空間;③是有內容的特定文化時空,是一種文化狀態;④是一種文化傳統,有自己的系統,并與特定的發展環境相對應。
(二)非遺的內涵
1.非遺是外顯功能性與內在精神性的綜合
非遺中的遺產,原意為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后引申為歷史遺留的各類財富。遺產在很多國家都已從父母留給子女的財富,拓展為歷史的見證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繼承物,出現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世界遺產、人類共同遺產等概念。非遺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在其歷史、文化、精神、科學、社會、審美、教育、經濟等諸種價值內涵中,體現著外顯功能性與內在精神性的綜合。
非遺的外顯功能屬性,在于其能夠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具體而言,非遺中的語言、文字、民歌、制造技術、服務技術、器樂等,具有交際、日常使用、助益生產勞動等功能;歌舞、戲曲、說唱、民間雜技等,具有娛樂、競技等功能;歌唱、歌舞等,具有人生禮儀、節慶禮儀等功能;祭祀等,具有祈福、禳災功能。
非遺的內在精神屬性,在于其表現著特定群體的文化特性。非遺蘊含著特定的精神內質,包含著民族或族群的智慧、心理訴求和價值觀念,是一定歷史環境中的文化特質的凝練和提升。精神屬性體現非遺的自然、社會、歷史和民族的特質,是其多樣性存在的根本依據,也是其不同類別間差異和區別所在。非遺通過反映特定群體的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使群體成員產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維持群體的固有聯系。
2.非遺是文化性與歷史性的復合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或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非遺是文化的自然積淀,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復合著歷史環境中的文化特征。非遺是承載著不同時代文化精華的活態文化,是歷史環境中形成的知識、技能、藝術、風俗和情感等在當代的延續流傳。
非遺是文化特性的體現,強調文化形態的知識、智慧和情感等精神特征。非遺所蘊含的特有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據。尊重多元文化格局已成為世界共識,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方面予以承認和肯定?!痹诒举|上,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非遺是文化的歷史見證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人的創造性活動使其具有無限豐富的生命活力。隨著歷史和社會變遷,文化因素也不斷變化,非遺在其動態傳承過程中發展演進。非遺根植于傳統,在世代傳承中得以與自然和歷史互動,受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因素的影響,被不斷地再創造。
3.非遺是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的統一體
非遺是為了補充完善文化遺產而提出的、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應的概念。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注重靜態性和不可再生性及強調實物的修復和維護,非遺注重遺產的活態性和可傳承性,強調精神的意義和價值,突出人的因素、人的創造性和人的主體地位,強調傳統的技藝、技能和技術的內核。但是,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并不絕對。非遺是在一定民族文化心理或風俗中被認同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不斷變化發展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方式,其中既有非物質成分,也有物質成分。多數非遺以物質為依托,其精神、價值、意義需要依靠一定的工具、實物等物質媒介或載體呈現,是非物質與物質的結合體。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遺概念的定義中,“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具有非物質性,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具有物質性,是非物質性的載體。同樣,國務院下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將非遺分為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文化空間兩類,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非物質性,文化空間具有物質性?!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都將非遺的物質性載體列入保護范疇,體現了保護的完整性思路。
4.非遺是一體四維的綜合體
研究非遺還要注意關于發源地狀態的研究,僅僅進行文本及內容的研究是不夠的,必須關注非遺的鮮活性的狀態。否則,就容易走向概念化、文獻化的路子,使非遺的研究失去立體性、系統性與歷史性。所以,我們強調在非遺的研究分析過程中,既要重視非遺是一個整體,也要注意非遺研究分析的四個維度。一是本體內容研究,強調民族屬性,特別是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增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強調以“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作為非遺的確認方式,特別是關注動態傳承性。也就是要把研究的關注點放在本體內容的傳承發展上。二是非遺是發展中的非遺,是在時間過程中的非遺,不同狀態下的非遺都有不同的時間或者是時代烙印。三是非遺都是在一定空間中生存發展的??臻g概念是非遺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特征與標志,也就是說,非遺都是特定空間的產物,不同的空間,一定會對應不同的非遺狀態。四是非遺的發展都是開放的系統。環境是非遺系統進化發展的基礎與前提,離開了環境,非遺系統就會瓦解與變異,從這種意義上說,非遺都是一定環境中的產物。
(三)非遺的特點
1.民族性
民族性經長期發展而形成,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非遺往往體現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非遺中深藏著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并延續民族的生活態度和社會行為,各族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遺,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民族情感的紐帶。非遺是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淀的民族文化精華,包含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群體意識,是民族文化的本質與核心。非遺與各民族生存發展緊密聯系,保留了最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民族靈魂的精髓,是民族的生命動力和精神依托,原生態地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
2.地域性
特定地域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大影響,各地的生產方式、風俗、語言等受自然生態影響很大,往往因為地域差異而具有突出的地域差異性。非遺在一定地域中產生、生長,植根于當地的生產和生活,與地域環境息息相關,是特定地域中的文化形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各地域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方式、生活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決定了各種非遺的特點和傳承方式。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標準、文化觀念、文化模式和文化形態,非遺會在不同地域的交往中不斷發生碰撞滲透、交叉融合,成為各文化地域的重要標志。
3.主體性
非遺的傳承主體,是某項非遺的優秀傳承人或傳承群體,其代表某項遺產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掌握著某項非遺的知識、技藝、技術,并且具有最高水準,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非遺重視人的價值、人的精神因素,重視技術的精湛和技藝獨特,重視人的創造力及情感表達方式。非遺的傳承往往依靠口傳心授,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家族烙印。非遺的保留和延續主要依靠主體的世代相傳,一旦傳承活動停止,就意味著消失、死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政府通過報送代表性傳承人情況、建立代表性傳承人檔案、表彰和獎勵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等方式,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管理,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對開展傳習活動確有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予以大力支持。
4.多樣性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發展興盛的重要前提,非遺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非遺具有無限多樣性和差異性,內容極為龐雜。在我國的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類。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寫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以及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16個基本類別,每一基本類別又細分為二級類別,總計近百項。非遺的多樣性,造成非遺研究和保護具有極強的復雜性。
5.獨特性
非遺在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中不斷得到創新,集中體現著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者的個性。非遺強調人類的創造力和文化差異,其作為藝術或文化的表達形式,體現了特定民族、國家或地域內人民的獨特創造。非遺的獨特性表現為其物質成果或具體行為方式、禮儀、習俗,其所體現的思想、情感、意識、價值觀極為獨特,難以被模仿。保護非遺是為了保護文化的多元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文化呈現出同質化傾向,保護和維護非遺獨特性顯得更為迫切。
6.脆弱性
傳承是動態的過程。文化遺產的存在基于現實需要,一旦其所依附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等發生改變,便會因失去存續動力而逐漸退化,許多有價值的非遺由于缺少必要的傳承與保護而逐漸滅絕。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關于對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說保護的倡議》提出,無形文化遺產獨特性使其很容易后繼乏人而湮沒消失,大量極具文化特性和體現當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呼吁會員國對那些為民眾和社團所有的具有象征性精神價值的非物質遺產予以更大關注,由政府出面保護。在快速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現代化進程中,非遺的發展空間被擠壓,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發展形勢嚴峻,越來越多的非遺快速消亡。
7.藝術性
非遺作為精神形態的非物質文化,充分展示了生活風貌、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審美是其突出特征。非遺中大量的技藝、民俗,具有重要審美價值,展現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審美方式。非遺中存在大量的表演藝術、制作工藝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寶貴的藝術資源。非遺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其審美水平和創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同時代人的認可和贊賞,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值得今人繼續認識、欣賞和研究。
8.商業性
1973年,玻利維亞政府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世界版權公約》增加保護民俗的條款,起因是1970年美國歌星保羅·西蒙的《老鷹之歌》風行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該單曲實際是玻利維亞民謠,人們認為至少應該有一部分利潤返還給民謠的故鄉。許多非遺都是集體性的智力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通過的《關于對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說保護的倡議》已提出了對智力成果產權的尊重。一些非遺可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非遺逐漸被賦予商業屬性,在市場中尋找到新的生長點和發展點。非遺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或優勢文化產業,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
9.教化功能
非遺的發展不僅僅是一種現象,或者是一些文化產品的聚集與集合,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文化,它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教育與教化的功能,它更多的是在社會的商業、交易及體驗的消費過程中,把社會的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意義,不斷地深化、深入到人們的思想、行為及意識當中。非遺的教化功能還表現在它是一種文化傳統,能夠通過戲曲、故事等形式,對人們在價值觀的形成和傳播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一些非常好的非遺產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這在道德精神方面具有較強的示范導向及教育功能。特別是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很多非遺產品中所特別強調的工匠精神,體現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這樣一些系統的、多方面的、立體的文化體驗與傳播,使得非遺在社會教育與治理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 非遺產業的概念、內涵與外延
非遺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文化產業的基本屬性,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產業特點和發展規律,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特殊行業。具體來說,它以生產和提供非遺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藝術需要為主要目標,是非遺產品本身意義的創作與流通、消費及服務。
(一)非遺產業的概念
非遺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在產品與經營上以非遺文化為基本特征的市場主體、單位或機構及其活動與環境的集合。非遺產業同文化產業一樣,也是介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中觀經濟概念,它研究與揭示的是非遺經濟活動的基本趨勢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于非遺產業來講,由于存在非遺產業本身、產業發展的內部要素與結構、產業的分布與布局及產業的發展環境等多層面、多內容的問題,故而非遺產業的研究對象較為復雜。比較重要的是非遺產業的類型、結構、關聯、組織、布局、政策等,其核心是關注非遺產業資源的配置及其相應態勢的發展與變化。所以,研究非遺產業的重要目的是關注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根本目的之一是促進產業資源在非遺產業轉換及發展層面上的優化配置。
(二)非遺產業的內涵
非遺產業是產業發展過程中一種新的業態形式,是指運營非遺資源的特殊行業。我國非遺產業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到發展的過程。過去,我國非遺市場的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幾十年的改革之后,我國非遺市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成長。隨著非遺市場的穩步發展和非遺的繁榮,我國非遺產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非遺產品既是非遺產業的內在屬性,也是非遺產業形成的微觀基礎。非遺產業在內涵上至少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第一,非遺產業的主體應當是非遺中可以走向市場和用產業方式運作的那部分內容,主要包括非遺商品生產和非遺服務等經營性活動。第二,非遺產業應當面向市場,按照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并廣泛滲透于非遺生產、流通、經營、服務和分配等一系列活動,并且能夠帶動和促進社會經濟快速與健康地發展。第三,非遺產業向消費者提供的是精神產品或服務,發展非遺產業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此外,非遺產業的內涵必定包括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非遺產業是生產具有非遺特性的產品的企業的集合。
第二,非遺產品的創意是作為無形資產而滲透于非遺產業的生產過程,進而創造出具有象征價值、社會意義和特定文化與藝術內涵的產品或服務。
第三,非遺產品在本質上表現為特定的產業產品或設計規則。
第四,非遺產品必須被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可。
(三)非遺產業的外延
非遺產業化的主要標志包括以下九點。
(1)生產者的轉變。非遺產品的生產者從自由創作逐漸轉變為根據訂單生產,經過組織化而形成企業。這些企業彼此融合,形成產業組織,推動非遺產品規?;a。
(2)接受者的轉變。非遺文化接受者轉變為經濟學意義上的顧客,他們的需求匯聚成市場,進而影響非遺生產的規模與類型。
(3)傳播者的轉化。非遺傳播者轉化為各種各樣的商業性藝術中介,包括非遺出版商、非遺拍賣商、非遺廣告商、非遺版權代理商等,推動非遺產品的市場化運作。
(4)復制技術的應用。大量運用復制技術以保證非遺產品的規?;a,使非遺產品更易于進入市場。
(5)內容的市場化。非遺產品與服務的內容日益迎合顧客的口味,適合標準化生產,以滿足市場持續變化的趨勢。
(6)商品化趨勢。一般意義上的“作品”轉變為“商品”,在炒作和推銷中喪失原先所具備的公共物品的屬性。
(7)批量生產方式。將體現規模化、標準化特點的批量加工作為主要生產方式,提高非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8)經濟聯系的建立。建立與社會其他部門廣泛的經濟聯系,將非遺自身活動納入國民經濟體系,推動非遺產業全面發展。
(9)市場化運作。按商品經濟規律運作,將社會與經濟效益并重作為主要目標,確保非遺產業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非遺產業的外延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推崇創新和個人創造力。非遺產業是典型的創意產業,表現為“勞動”密集型特征,這里的“勞動”特指復雜勞動。
(2)實現經濟與文化藝術互動。非遺產業不僅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與推動,也涉及經濟與文化藝術的互動性與互補性,從而保證了經濟與文化藝術的一體化發展。
(3)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非遺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延伸領域極其廣泛,它不僅包容了“以物質資本、經濟資本為運轉方式”的傳統產業,還拓展了“以智力資本、藝術資本、社會資本為運營方式”的新產業內涵。
(4)存在較強的空間差異性。非遺產業所體現出的空間差異性較強,許多類型的非遺產品在偏好各異的消費者眼里總是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聯系在一起。
(5)能夠有效提升生活品質。非遺產業與一個國家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影響到一個國家民眾的生活品質形象,是新時代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提高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