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氣候貧困:欠發達地區農戶適應性生計的社會建構
- 朱雨可 趙佳
- 1724字
- 2025-06-26 17:30:47
序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與人類未來。當前,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正在加劇,極端天氣事件趨多趨強,影響范圍日益廣泛,直接威脅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因此,增強氣候適應能力、提升氣候韌性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中國,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肩負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等多重任務,這客觀上增加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艱巨性。尤其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氣候變化與農村貧困之間的相互作用復雜而深遠,不僅加劇了這些地區脆弱人群的生計困境,顯著增加了氣候貧困風險,還對新發展階段農村減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如何在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中統籌兼顧農村減貧需求,成為亟待探討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實際上,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動,在提升農業氣候韌性、有效防范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現有的氣候適應理論、技術、知識、政策仍處于前期探索階段,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與需求之間尚存在較大差距。為此,只有從經濟社會層面開展更多關于微觀主體的氣候適應性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農村生計的深層次影響,才能在廣大農村地區更好開展有針對性的適應行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基于這一背景,本書聚焦氣候變化高度敏感的欠發達地區,依托實地調研素材,深入剖析氣候變化對貧困邊緣農戶生計發展的作用機制及影響效應,探討如何通過增強農戶生計韌性、降低生計脆弱性,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生計風險,從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應對氣候挑戰協同推進。鑒于氣候適應政策和行動需綜合考量氣候風險、社會經濟條件、地區發展規劃及個體特征,本書立足自下而上的視角,以農戶生計的氣候適應性為主線,從宏觀生計環境和微觀生計資本兩個維度展開分析,重新審視暴露于氣候貧困風險中脆弱農戶的生計發展路徑,提出農戶構建氣候適應性生計的社會策略。
在內容架構上,全書共八章,按照“理論—現實—對策”的邏輯依次展開,涵蓋三大主題。
一是氣候貧困的生成機制。本部分以氣候變化與貧困之間的關系為基礎,探討氣候貧困的概念及形成過程,分析適應性生計在應對氣候貧困中的重要作用,為后續適應性生計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二是氣候貧困的影響與生計適應實踐。本部分采用從宏觀到微觀的分析路徑,從氣候變化帶來的脆弱生計環境到微觀農戶的生計適應實踐,逐步揭示欠發達地區貧困邊緣農戶在應對氣候風險時的困境與策略。在宏觀層面,選取了中國11個原連片特困地區386個樣本縣,評估氣候風險引發的社會脆弱性,主要從暴露度、敏感性和適應能力三個維度反映氣候變化對生計環境安全的影響;在微觀層面,通過對13個自然村159戶貧困家庭、駐村干部的訪談,揭示了氣候貧困農戶的生計資本稟賦、適應策略及其差異。此外,通過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脫貧農戶的進一步調查,勾勒出外部援助的推動力與內生發展的驅動力相結合的生計實踐,揭示了應對氣候貧困的生計發展路徑。
三是應對氣候貧困的政策建議。本部分從氣候適應能力建設角度出發,基于田野調查,把握欠發達地區農戶在生計適應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通過解析國際典型案例,借鑒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本土實踐,提出具備操作性的對策建議,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氣候適應性生計促進政策提供科學參考。
本書雖然從多維視角刻畫了欠發達地區貧困邊緣農戶生計的氣候適應能力,剖析了鄉村氣候貧困的復合影響及農戶生計的應對策略,但研究仍存在局限。一方面,適應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具體的適應方式因國家、地區、社區、組織及個體而異,尚無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氣候適應性生計的研究涉及學科廣泛,數據采集難度大、跨度廣,因此本書在諸多方面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盡管如此,筆者仍希望通過這一初步探索,為學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氣候適應方面的理論支持,呈現有價值的本土經驗和研究樣本,為全球氣候治理與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的經驗與智慧。
限于時間與學識,本書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朱雨可、趙佳
2025年1月于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