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體育服務業與人工智能融合研究
- 卿平
- 2312字
- 2025-06-25 09:59:35
1.2.3 體育產業融合文獻綜述
體育產業融合的理論源于產業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理論,隨著體育產業的迅猛發展,其逐漸滲透融合進入相關產業,形成系列新的產業業態。在Web of Science及Science Direct上輸入“sports industry convergence”或“industry convergence of sports”與此關鍵詞直接相關的文獻比較少,在中國知網輸入“體育產業融合”則有不少相關文獻及研究成果。
產業間的融合是當產業之間的交匯點在既定及明確定義的界線上出現創新的時候的一種現象,融合帶來的技術和產品不僅導致各個行業的新應用,而且還會增強客戶體驗。作為技術變革的特殊類型,“技術創新”和“融合”是兩個基本的破壞性因素,目前在戰略制定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產業融合有助于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重組過程,并導致新興的、先前不存在的行業的出現
。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技術的進步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廣泛使用正在加速不同技術和行業之間的融合過程。
關于融合的最早文獻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羅森伯格(Rosenberg)的著作,他用“融合”這一概念來解釋一個各個行業及最終產品都在使用的普通技術領域如何最終因為其獨立性和專業性而發展成為機床行業,進而他提出了“技術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這一概念。從1970年代開始討論與信息通信技術(ICT)相關的融合這一主題,從1980年代開始,不同類型的技術之間發生了創新性融合的現象,從而導致了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技術的產生
。
國內較早研究體育產業融合的學者之一程林林(2005)認為,體育領域的產業融合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是體育產業化本質的體現,他分析了體育產業融合的機理、原因、作用和意義,提出了體育產業融合的兩種主要類型:體育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體育產業與別的產業間的延伸融合,而體育產業融合的具體類型取決于體育產業所在地區的產業結構和資源條件。體育產業融合的現象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等產生重要影響,與體育產業發生融合的部門,既可以是物質生產部門,也可以是非物質生產部門。
余守文、金秀英(2006)將體育產業融合的定義界定為在人類需求不斷高級化及多元化的情況下,在具備管理、技術、規則條件時,兩個及以上產業部分或全部融合從而形成新產業的經濟現象。作者重點以體育產業與電子游戲產業、媒體產業和旅游產業之間的融合為例進行了論證,認為體育產業融合可以豐富體育產業內涵和外延、可以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資源以及提升體育產業結構。
詹新寰等(2008)在綜合了許多學者有關產業融合概念的基礎上,認為體育產業融合是由于管制放松和技術水平提高,導致在不同行業的交叉處或邊界點發生了技術融合,在經過不同行業的各種資源整合之后,原有產業產品及市場需求特征被改變,產業間相互介入或進入壁壘降低,企業之間關系發生改變,最終導致邊界模糊化甚至重新劃分產業邊界,這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作者重點研究了競賽表演業和媒體產業之間的融合、健身休閑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體育場館服務業和會展業的融合情況,提出了體育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是:融合程度加深——競爭成本提高——企業組織創新——節約競爭成本——融合程度加深。
楊強(2013)就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對體育產業融合的定義界定如下: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信息等產業相互之間的產業邊界被打破,通過各自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滲透及重組,以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場館服務業以及體育健身休閑業為依托,以其他產業要素為載體,經過市場、技術和業務的融合逐步形成的以體育資源為核心,同時具備相關產業特征的新型體育業態的動態發展過程。作者提出了體育產業融合的三大內涵特征,分別是:體育產業的關聯性是體育產業融合的基礎、體育產業自身是體育產業融合的中心、體育產業創新是體育產業融合的本質。他指出體育產業融合的內在機理是體育產業的資產通用性,而外在動力是體育企業競爭激烈化的驅動力、體育相關產業政策的推動力以及體育市場需求多樣化的拉動力。
李燕燕(2015)等就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實現機制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我國體育產業融合具有需求主導型、價值延展性、創新系統性以及規則協調性四大特征,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的類型有重組型融合、交叉型融合和綜合型融合,實現機制包括制度融合、技術融合、企業融合和業務融合四種,我國體育產業融合效應包括實現體育產業功能多元化、擴展體育產業績效空間、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構建區域運營新平臺。
黨挺(2017)對國外體育產業融合的內涵、模式、動力機制和效應及對我國的啟示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國外體育產業融合的模式主要有體育產業滲透、體育產業交叉和體育產業重組三種,國外體育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主要包括融合的基礎條件是產業的高度關聯、初始驅動力是產業技術創新、外部推力是宏觀環境和政策,國外體育產業融合所產生的效應是體育產業創新性優化效應、體育產業競爭性結構效應、體育產業組織性結構效應、體育產業競爭力能力效應、體育產業消費性能力效應以及體育產業區域效應。
陳博(2020)從多元視角下對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他闡釋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融合態勢、機制和效應。
有關體育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體育產業融合的內涵、類型、效應以及內外機理等方面。
另外,國內不少學者還研究了體育產業與某個具體產業融合的問題,如許焰妮(2020)從社會網絡分析法的角度對我國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健康、體育+養老之間的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劉穎(2021)對體育產業與醫療產業的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集中探討了體醫融合的5種主要模式
;還有部分學者研究了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體育產業與健康產業的融合、體育產業與養老產業的融合等等問題。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無論是在實踐領域還是在理論界,體育產業融合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較強現實意義和較高研究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