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跨國企業正在隨著全球制度的演進而不斷重構自身的全球戰略,而處于制度快速更迭的新興經濟體的跨國企業尤甚。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環境制度發生了重大轉變:從以GDP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第一指標,到政府出臺“兩控區”政策、排污權交易制度、碳市場交易制度等,再到將環保指標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以及使用系統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來規范和引導跨國企業綠色發展。中國正在形成一套全新的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理念的綠色制度體系。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其綠色制度演進正在和跨國企業發生著復雜的互動,并促使其進行全球性的戰略重構。在中國的綠色制度演進這一時代性變遷的重大事件中,梳理和驗證跨國企業應對新興市場國家制度演進的戰略重構行為的重大理論命題和經驗事實,是本書將要開展的核心工作。

本書首先回答兩個理論問題:在生產鏈視角下的國別制度演進,將會導致跨國企業做出何種戰略選擇?這種戰略選擇能否被傳統理論的要素聯合解答?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本書以制度理論為核心視角,融合了跨國企業的全球價值鏈生產事實,并遵循知識觀、雙元戰略觀的主要邏輯,有機整合了“污染天堂假說”和“波特假說”來構成研究的命題架構和理論基礎。在本書的理論視角之下,中國的綠色制度演進通過多種渠道對跨國企業形成了顯著的制度壓力。而在全球化價值鏈分工的時代,由于生產鏈條的延長和細分,跨國企業可以通過對污染密集型生產環節進行外包來降低自身污染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剩余生產環節進行波特式創新來繼續強化對制度的適應。而跨國企業能否通過自身開發或母國傳遞獲得有效降低自身污染水平的綠色知識,則會成為跨國企業進行戰略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這一理論邏輯下,本書重點回答的經驗性研究問題是:中國的綠色制度演進是否會對跨國企業形成制度壓力?在具體的制度演進中,跨國企業是否有重構其全球生產環節、外包特定類型的中間品生產、強化創新來應對的行為?這些行為在不同的制度模式、知識來源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

為回答以上問題,本書聚焦中國的綠色制度演進過程,利用多種研究方法,系統地分析了環境制度對于跨國企業跨境外包與研發創新的影響,以及國家層面綠色知識水平在其中所起的調節作用。本書聚焦于三個對跨國企業有著顯著影響的典型綠色制度:第一,對跨國企業構成直接融資壓力的綠色金融制度(綠色信貸政策);第二,對跨國企業構成非正式的觀念性制度壓力的地方政府綠色關注度(地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環境詞頻);第三,對跨國企業構成綠色法律制度壓力的國家層面可持續立法(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境保護法》)。這三種制度分別從金融、政府和法律層面帶來了不同水平的制度壓力,又由于實施壓力的主體的不同特點而有所差別,相關差異值得跨國企業經營者關注。而跨國企業的雙元重構戰略在本書中被解構為污染外包、綠色創新(包含跨國企業研發投入和綠色專利數),這兩者是“污染天堂假說”和“波特假說”在價值鏈視角下跨國企業層面的融合,這也意味著在新的視角下,跨國企業的戰略選擇更加豐富。同時,為了形成可測度的兩大戰略指標和綠色知識這一中介標準,本書通過整理大量的數據,構造了較可靠且可量化的污染外包的變量和綠色知識的變量,為創新性開展上述命題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書的研究主要分三部分進行:首先,分析了綠色金融制度(綠色信貸政策)壓力對跨國企業污染外包以及綠色創新的影響。從跨國企業層面分析了環境制度壓力通過金融壓力傳導,形成的對跨國企業污染外包的影響,以及國家層面(跨國企業母國)綠色知識水平在這種影響中起到的調節作用。其次,本書用地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環境詞頻作為地方政府綠色制度壓力的衡量指標,關注了不同地方政府環保觀念的轉變,并分析這種觀念轉變帶來的非正式制度壓力對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同時,引入跨國企業母國綠色知識水平作為調節變量分析了綠色知識水平的調節作用。最后,本書聚焦于綠色法律制度,特別是可持續發展領域立法的制度壓力所產生的效應,用2015年開始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作為政策沖擊,分析環境制度壓力對跨國企業污染外包以及綠色知識水平的影響。本書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對于不同行業跨國企業污染外包和綠色創新均起到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這種正向影響存在一定的時間滯后效應,即整體影響效果會在一段時間后才顯現。基準回歸以及穩健性檢驗的結果均表明,綠色信貸政策對于跨國企業污染外包具有正向推動作用,且該作用不受政策的實施年份、跨國企業的進口結構、各國的貿易結構,以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政策的并行實施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非國有跨國企業以及污染密集型行業(石油化工、水泥等)的跨國企業在綠色信貸政策實施后更傾向于進行污染外包。同時,出口國綠色知識水平能夠顯著影響跨國企業污染外包,而融資約束更高的跨國企業更愿意進行污染外包。

第二,地方政府綠色關注度會對當地跨國企業研發投入起到正向促進作用,但是對于跨國企業污染外包并沒有顯著影響。將國家層面綠色知識水平作為調節變量后,地方政府綠色關注度對國家層面綠色知識水平高的跨國企業研發投入促進效應偏弱。穩健性檢驗的結果表明,無論是否引入國家層面綠色知識水平作為調節變量,基準回歸的結論依舊穩健。通過異質性分析可知,地方政府綠色關注度對獨資跨國企業研發投入促進效應較強;而在引入國家層面綠色知識水平作為調節變量后,其對獨資跨國企業研發投入促進效應偏弱。地方政府綠色關注度對東部地區跨國企業和出口型跨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呈正向激勵作用,但在引入調節變量后,兩者的研發投入均被抑制。同時,地方政府綠色關注度會對母國為高收入國家的跨國企業研發投入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第三,新《環境保護法》對于跨國企業污染外包以及跨國企業自身綠色知識水平起到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存在一定的時滯性。在不同的穩健性檢驗下,這種促進作用都保持一致的顯著性。通過異質性分析可知,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對獨資跨國企業在污染外包和綠色知識水平增長方面都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此外,新《環境保護法》對于非服務業跨國企業污染外包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服務業跨國企業綠色專利起到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另外,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對于東部地區跨國企業和母國為高收入國家的跨國企業的污染外包和綠色專利均起到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本書的研究為理解新興經濟體的制度深化和跨國企業的戰略性重構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經驗證據,也為理解不同制度壓力下跨國企業的外包行為和創新行為的共同作用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在全球化價值鏈分工時代,跨國企業可以依托自身的知識特性、精細化的重構和升級特定生產環節以應對制度變化,而東道國也可以通過更為精細化的制度設計來引導跨國企業實現創新并進行合理全球布局,以激發跨國企業更多地使用母國的知識能力。后續的政策設計和研究都可以將跨國企業在制度壓力下的精細化的生產鏈重構戰略作為重要的考慮對象,繼續深化這種精準化的制度演進以及互動模式的相關研究和實踐。

余璐

2024年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鱼台县| 洞口县| 清徐县| 都昌县| 兴化市| 城口县| 汶上县| 城口县| 凯里市| 读书| 威海市| 武乡县| 南漳县| 哈巴河县| 朝阳县| 汽车| 四会市| 丹东市| 明星| 衡阳县| 绵竹市| 安庆市| 临猗县| 石嘴山市| 孝义市| 邢台市| 柳州市| 锦州市| 泌阳县| 和静县| 宜城市| 北京市| 如东县| 仲巴县| 桦甸市| 安阳市| 新竹市| 尚义县| 盱眙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