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韓宜可的家世
- 大明,咱真不想當胡惟庸!
- 大器晚成啊
- 2109字
- 2025-07-21 17:25:36
“好!”
朱標點點頭,然后看著兩名太醫。
“你們仔細檢查一下韓大人的傷處。”
“若需用一些名貴之藥,你們上御藥房去取便是,孤會通知他們。”
“是!”
韓宜可一聽,臉上更是熱淚滾滾。
“太子殿下,臣……!”
“好了!”
朱標看著韓宜可,關切的道;“你此刻身體虛弱,還是不要說話了。”
“等你傷好之后,報效朝廷,也就算報答孤了。”
“是,是!”
韓宜可不住點頭,聲音哽咽。
胡惟庸看著這一切,暗嘆一聲,“朱標,你可真會籠絡人心吶!”
一名太醫走到韓宜可的身邊,解開纏在韓宜可身上的布條。
另一名太醫躬身對朱標說道;“太子殿下,臣等給韓中丞檢查傷處。”
“這等場面,太子殿下不宜在場,還是請太子殿下到外面歇息一下為宜?”
“好!”
朱標應了一聲,又對兩名太醫叮囑了一句。
“你們好好檢查,孤在外面等你。”
聽到兩名太醫稱‘是’,朱標才和胡惟庸離開了韓宜可的房間。
來到堂屋,朱標在方氏擦得纖塵不染的椅子上坐下,又喝了一口方氏剛沏的茶水,讓人不易察覺的皺了皺眉頭。
放下茶杯,看著屋內陳舊的擺設,不禁一嘆。
見朱標嘆息,站在門口的方氏的頭垂得更低,臉上的表情也有些赧然。
方氏還未說話,胡惟庸就打起了圓場。
“太子殿下可知,韓中丞的曾祖父是誰?”
朱標笑笑,“這個孤自然知道,韓大人的曾祖父不是北宋宰相韓琦韓老先生嗎?”
“想當年,韓琦老先生不僅大力肅清吏治,讓北宋吏治一片清明!“
“還在對抗西夏時,功績也是斐然,真可謂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之才呀!”
說到這里,他望向胡惟庸,笑道;“胡相,你現在也是丞相之職。”
“孤相信,你的治國之能必不在韓琦老先生之下。”
望著朱標的笑容,聽著他夸贊自己的話,胡惟庸心中不由五味雜陳。
“朱標啊朱標,你到這時還哄騙咱呢?”
“你難道不知你的父皇想要除掉咱,廢除丞相之制,以鞏固皇權嗎?”
“咱即使有,或比韓琦更有治國之能,你的父皇能放過咱嗎?”
“或許你看在咱在這幾個月來的表現,有點不忍心除去咱吧?”
“但你為了宋濂,以投河為由,威脅你的父皇,在咱這里,你能做到嗎?”
“太子殿下過譽了。”
胡惟庸笑了笑,“韓琦老先生之才,豈是臣能望其項背的。”
說著,他轉移了話題,“自韓中丞的曾祖父去世后,韓府就家道中落。”
“到了韓中丞這一代,韓家就難以為繼了。”
“至于韓中丞為何要住此院落,臣也不甚清楚,還是由韓夫人回答吧?”
朱標隨即看向了韓夫人,微微點頭。
方氏雖是個女流之輩,卻冰雪聰明。
她瞬間便知曉胡惟庸話中的含義,感激的看了胡惟庸一眼,
對兩人施了個萬福,才徐徐開口。
“太子殿下、丞相大人!”
“臣妾自十八歲就嫁入韓家,多少也知曉家中之事。”
“據臣妾所知,父親在臣夫兄弟兩人小時,為了光耀門楣,重現祖上榮光,就變賣家產,供他們求學。”
“后見供兩人求學實在難以為繼,就讓臣夫的兄長停止求學。”
“在父親與兄長的勉勵維持下,臣夫才完成了學業。”
“可那時是暴元當政,臣夫不愿助紂為虐,一直在家中教私塾以度日。”
“直到洪武元年,在別人的舉薦下,才當上了山陰教諭,生活才有些好轉。”
說到這兒,她停頓了片刻,臉色由赧然變為坦然。
“雖臣夫蒙陛下與太子殿下圣恩,在朝廷中得以高升,俸祿也比原先多了些。”
“然老家有父母需要照顧,還有兄長一大家子要靠臣夫接濟。”
“因此自臣夫來到京師,就租住于此,剩下的銀錢全都寄回了老家。”
朱標唏噓,胡惟庸長嘆,兩人互相看了看,都沒有再說話。
過了不久,兩名太醫從韓宜可的房中走了出來。
一名太醫對朱標躬身道;“稟太子殿下!”
“臣等已檢查完韓大人的傷口。”
“韓大人的傷口有四處,兩處位于腹部,兩腿各有一處,都是刀傷所致。”
“臣等已包扎完畢,只需靜養數日,韓大人就可下地行走。”
見朱標點頭,他又對韓夫人拱拱手,叮囑道;“韓夫人,本官已配置了幾副藥,煎藥的方法本官已寫下了。”
“你只需按照本官的方法煎藥即可。”
“再有,本官每隔一日就會過來瞧瞧韓大人的病情,還請韓夫人放心。”
方氏對兩名太醫施了個萬福,“臣妾多謝兩位太醫了。”
兩名太醫又拱手道;“這是本官份內之事,韓夫人無需多謝。”
見韓宜可性命無憂,朱標站起身,笑著對韓夫人道;“既然韓大人的性命無虞,孤也放心了。“
“但望韓夫人放寬心,韓大人的治傷所需的費用,由朝廷承擔。”
說完,就領著胡惟庸等幾人向外走去。
“臣妾多謝陛下,多謝太子殿下!”
…………
午時剛過。
御書房。
朱元璋看著分別坐在兩側的朱標與胡惟庸,抿了一口茶之后,看向胡惟庸。
“胡愛卿,你認為是何人刺殺的韓宜可?”
胡惟庸沒想到朱元璋突然就問起問題的重點,他還以為朱元璋要先問問韓宜可的傷情呢。
可轉念一想,就明白了,這是檢校在自己等人沒回來之前,就告知了朱元璋的呀。
他沉思片刻,然后拱手道;“回稟陛下!”
“這個……,這個臣不好說?”
“你有什么就說什么,不要有所顧慮!”
“是,陛下!”
胡惟庸回道;“臣在散朝后,聽文官們議論,都將矛頭指向了武將們。”
“他們猜測是因為臣與韓宜可彈劾武將們。”
“讓他們遭受了財產與府中原有的部下之損失,所以才制造了這種駭人聽聞之事。”
“而沒有針對臣,是因為臣是現今的丞相,要是他們行刺臣,必遭陛下的龍顏大怒。”
“故選擇了韓中丞,是因為韓中丞才剛剛被陛下提拔,又因性格耿直,朝中與他交好之人不多。”
“這只是臣的一點點愚見,還請陛下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