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環境與環境法》:環境及其法律意蘊
- 綠色守護:環境法理論及實踐
- 陳全波
- 9354字
- 2025-06-16 15:17:19
一、環境的概念及組成
人類自從在地球上出現以后,為了生存與發展,與自然界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不斷地改造自然,創造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同時,又將經過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與各種廢棄物歸還給自然界,使之再次參與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過程。其中,有些成分與過程會引起資源與環境質量的下降。
隨著人口的迅猛增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改造自然的規模日益擴大,從自然中獲取的資源逐漸增多,同時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質也呈上升趨勢,這導致了資源日益枯竭、環境逐漸退化以及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大氣、水、土壤等污染程度已達到驚人的地步。因此,環境保護成為全球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所關注的重要工作。
(一)環境的相關概念
環境是指周圍的事物,當人們講到周圍事物時,必然會暗含一個中心事物。環境總是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中心事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通過信息、物質和能量進行聯系與交換。對于環境科學來說,中心事物是人,環境主要是指人類的生存環境。環境是人類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場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它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作用于“人”這一中心客體的一切外界事物與力量的總和。這句話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和經濟因素。
1.環境和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自然界中對人類有用的一切物質與能量,如,水資源、土壤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地熱資源、氣候資源等。
(1)自然資源具有自然屬性,即在自然界產生的物質或者能量,如原油、光照資源,此為自然資源的前提要素。
(2)自然資源具有資源屬性,即對人具有經濟價值,此為自然資源的核心要素。自然資源的定義同樣以人類為中心,而且相比于環境,自然資源定義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更加明顯,即以人為衡量標準。某物是否為自然資源,并不完全取決于其自身的狀況,而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它對于人是否有價值。
(3)自然資源具有時空性。這里不是說自然資源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時空條件,而是人們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才會將某種物質或者能量作為自然資源,其中最重要的乃是技術條件。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資源是目前人類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但在遠古時代它就不是自然資源,因為人們尚未發現其價值,也缺乏大規模利用的技術條件。隨著人類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及化石能源的枯竭,石油、煤炭也將逐步退出作為能源的歷史舞臺。
自然資源與環境具有密切聯系:①從外延上看,環境包括自然資源,即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是環境要素,如水、土壤、生物等既是環境要素,又是自然資源。但并非所有的環境要素都是自然資源。空氣是環境要素,一般不作為自然資源看待。②從功能上看,二者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要素。一般認為,環境主要是作為人類的生存條件而存在,而自然資源主要是作為人類的發展條件而存在的。③從作用關系上看,環境對自然資源的形成和繁育具有制約作用,而自然資源開發也會影響環境。一方面,環境對自然資源的形成和繁育具有制約作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而對于水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等,其環境質量就會影響其資源性。另一方面,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也會影響環境,如,開發水電資源,往往會改變原有的水環境和水生態。因此,對于大型水電開發項目,庫區環境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之一。再如,礦山資源開發,往往會導致周邊土壤環境、水環境、自然生態等急劇惡化。
自然資源與環境也有明顯區別。①定義角度不同。環境的定義著眼于其對人的影響性,而自然資源的定義著眼于其對人的有用性。雖然有用性也屬于影響,但是環境所謂的影響要遠遠超越其有用性的方面。②屬性不同。環境具有某種意義的絕對性,而自然資源則具有時空性和相對性。在歷史上以及可見的未來,任何人都要飲水、呼吸新鮮空氣、占據清潔空間,因此環境具有絕對性。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某種自然物質或者能量是否具有資源性及其大小是不同的,因此自然資源具有時空性和相對性。③可恢復性不同。環境一般都具有自凈能力,可恢復性較強。而自然資源中,非耗竭資源、可再生資源具有可恢復性,但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消耗,就不可恢復,如化石能源。
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形成了兩個關系密切但又有所區別的法律領域——環境法與自然資源法。一般認為,環境法與自然資源法是并立但有交叉的法律領域,交叉之處就是自然資源保護法。自然資源保護法既是自然資源法的一部分,也是環境法的重要內容。一種觀點認為,既然自然資源屬于環境,那么自然資源法也應當屬于環境法,即環境法包括自然資源法。此觀點不合理,有環境法沙文主義之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法律規范不屬于環境法的范疇,雖然這類規范在前端會對自然資源保護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如自然資源產權對自然資源保護的制約性。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規范才屬于環境法的范疇,且自然資源法的誕生發展歷史要遠遠早于環境法。
2.環境和生態
生態是生態學的概念。所謂生態,是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位,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彼此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此定義解釋如下:
(1)生態系統強調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系統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無機環境四部分。生產者指植物。消費者指動物;分解者是微生物;動植物死之后由分解者分解,回歸無機環境。生產者生產需要依賴無機環境,所以無機環境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2)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無機環境四個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發生聯系。
(3)生態系統分為不同層級,有大有小。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一汪池塘、一片樹林等則構成小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沒有主從之分,就如同一部機器,每個零件都在發揮作用,任何一環出了問題機器就無法運轉。其實人更像是生態系統這個大機器的一個零部件,不僅受到其他部件的影響,也影響其他部件。
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無機環境四部分相互作用,實現動態平衡。生態系統中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如,上級捕獵者過多,就會發生食物短缺,從而餓死一部分捕獵者,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再次實現生態平衡。但如果超越其自我恢復的能力限度,就會導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乃至于引發生態災難。如,熱帶雨林銳減,除了影響二氧化碳的吸收引發溫室效應之外,還會導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之所以要保護生態,主要原因就在于生態系統中物物相關,人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要素,受到生態系統的其他要素的制約。人處在這個生態系統之中,生態系統不平衡就會對人產生影響。
國內對于環境與生態的關系,眾說紛紜。有種屬說、交叉說、等同說等。種屬說又分為環境包括生態、生態包括環境。交叉說認為環境與生態是并立但有交叉的兩個概念。等同說認為環境等于或者基本等于生態。在法律上,生態與環境在指稱對象方面是基本重合的,只是視角不同。環境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定義,圍繞著人并且影響人的稱之為環境,人是環境的中心和判斷標準,環境關注主體性。生態系統不以人為中心,人只是生態系統的一環,生態系統關注主體間性。主體性危機是現代性危機的核心,要克服主體性危機,必須需求主體間性。這是二者理念的區別,也是最重要的區別。因此,生態系統的要素和環境系統的要素雖然是重合的,在范圍上并無大小之分,但定義角度和價值取向不同。
(二)環境的主要組成
環境是一個復雜而且龐大的體系,環境科學將環境分為生物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1.生物環境
從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角度出發,可以將影響生物生命活動并起直接作用的那些環境要素的總和稱為生態環境。
光、熱、水、空氣、土壤等都是生態因素。各個生態因素并非孤立地、單獨地對生物發生作用,而是綜合在一起對生物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生態環境是生物或其群體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態因素的總體。由于各地區地理條件不同,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環境類型,這也正是地球上生物種群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地區各種生態因素的變化幅度很大,每種生物所能適應的范圍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某個或某幾個生態因素的質和量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限度,無論其他因素是否適合,都將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甚至導致生物死亡。這樣的生態因素稱作限制因素。限制因素隨時間、地點和生物種類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植物生存的限制因素是水分條件;在嚴重污染的水域,有毒的污染物常是水生生物存活的限制因素。因此,在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時,既要注意生態環境的綜合作用,也要注意限制因素的單獨作用。
2.自然環境
所謂自然環境,具體指的是自然因素的總體。如果從環境要素來考慮,可再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及生物環境等。自然環境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它在人類出現之前,已按照自己的運動規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自人類出現之后,自然環境就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條件。人類不僅有目的地利用它,還在利用過程中不斷影響和改造它。
自然環境按人類對其影響和改造的程度,又可分為原生自然環境和次生自然環境。
(1)原生自然環境,具體是指完全按照自然規律發展和演變的區域。這些區域,目前尚未受到人類影響,景觀面貌基本上保持原始狀態。
(2)次生自然環境,是指受人類發展活動影響,原來的面貌和環境功能發生了某些變化的區域。
隨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的范圍和規模的擴大,自然界原生自然環境越來越小。當今,嚴格意義上的原生自然環境幾乎不復存在。像兩極大陸,雖然目前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還較小,但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臭氧空洞”以及農藥的大量施用,已經危及那里的生物。
3.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質、創造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既包括綜合生產力、科學技術水平、人工構筑物、政治體制、社會行為、民族文化等,也包括物質和精神產品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按環境功能一般把社會環境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1)聚落環境。聚落是指人類聚居的中心,活動的場所。聚落環境是人類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是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2)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位于地球表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交鋒地帶,它下起巖石圈的表層,上至大氣圈下部的對流層頂,包括全部的土壤圈。概括地說,地理環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即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于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擴大,地理環境的面貌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因此,要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
(3)地質環境。地質環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堅硬地殼層,也就是巖石圈部分。它是由巖石及其風化產物——浮土兩個部分組成,巖石是地球表面的固體部分,浮土是包括土壤和巖石碎屑組成的松散覆蓋層。實質上,地理環境是在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在星際環境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在地理環境、地質環境和星際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循環。
(4)宇宙環境。宇宙環境又稱為星際環境,是指地球大氣圈以外的宇宙空間環境,由廣漠的空間、各種天體、彌漫物質以及各類飛行器組成,它是在人類活動進入地球鄰近的天體和大氣層以外的空間的過程中提出的概念,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外層部分。
二、環境及環境法的分類
環境的概念是環境法的邏輯起點,環境法中的環境概念并非是對環境科學中環境概念的簡單移植,而是著重從環境的法律意蘊予以剖析。
(一)環境的分類
知識源于分類,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環境做不同的分類。
1.環境要素分類
根據組成環境要素的形態不同,可以將環境分為若干環境要素。環境具有整體性,空氣、水、土壤、生物都相互關聯,不能孤立看待。但人們在研究環境之時,則有必要將環境分為若干要素,諸如,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聲環境、輻射環境。最基本的是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因為其他環境要素都寓于上述三個環境要素。
環境要素的劃分乃是環境法對環境的基本分類,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義。保護和改善環境,必須實現既從部分到整體,又從整體到部分。環境法需要從各環境要素入手實施保護,如,污染防治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
2.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根據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指先于人而天然存在的物質性環境,如,大氣、水、土壤、動植物環境。這些物質是天然存在的,人尚未存在時,這些自然環境便已存在。社會環境是人對自然進行改造而產生的環境,如,鄉村、城市、水庫、公園、名勝古跡等,它是人對自然進行有意識改造的結果。自然環境在時間上先于人而存在,社會環境是后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區分并不意味著自然環境沒有人力影響的因素。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自然環境經過人工改造的程度過大,人力成為該環境狀態的主要作用因素時,便成為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分類的主要法律意義在于:①自然環境的物質要素是社會環境的基礎,因此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法律上更加具有基礎性;②自然環境由于具有天然性,往往強調封存式保護,環境質量標準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社會環境乃是人力改造的結果,往往需要根據人的生存發展需求做有針對性的保護,更加強調污染排放標準。
3.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根據與人的關系不同,可以將環境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這種分類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區分有一定聯系。所謂生活環境就是與人的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環境,社會環境一般都屬于生活環境,大部分的自然環境也屬于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則是指沒有受到人類影響,或者受人類影響很小并且對人的影響也很小的環境,如荒野、冰原、極地等。生態環境局限于自然環境。將環境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存在邏輯錯誤且意義不大,因為無論生活環境還是生態環境都會對人有影響,都應當保護,建議取消這種分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變化,環境的外延也在不斷地發展。當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放射性物質時,不可能有輻射環境的觀念。再如,人們沒有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時,排放溫室氣體就不是污染。
(二)環境法內環境的分類
1.語言學上的環境
語言學對環境的定義有三個要素:一是圍繞;二是中心事物;三是周圍事物。語言學的環境,其可指稱的范圍非常廣泛,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甚至非人類環境等,都符合上述界定。
2.環境科學上的環境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學科。在環境科學上,環境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間接影響人類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該定義包含如下要素:
(1)其中心事物是人,語言學上的環境并無此要求。環境科學上的環境僅指圍繞著人群的周圍的環境。
(2)周圍事物對人產生影響,該影響既包括直接影響,也包括間接影響。
(3)物質性,環境科學上的環境具有物質性,即其所指的環境乃是具有物質載體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噪聲、輻射環境等。社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鄉村等。
3.法律上的環境
法律或者法學對環境的界定,乃是在語言學的環境、環境科學的環境的基礎上的界定或者限縮,并非法律對環境的定義。環境法對環境的界定,乃是基于法的功能以及環境問題的法律調整需求,對語言學上的環境、環境科學上的環境作出的必要限縮。環境法上的環境比環境科學上的環境的外延要小。
法律對環境的界定是以法律規范的形式所做的界定。縱觀世界環境立法,對環境的法律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概括式界定,即通過下定義的方式,以“屬+種差”方式指出環境的本質特征,界定環境的內涵。相互聯系并影響生態平衡與生活質量、人體健康、歷史文化遺產,以及自然風光和人類基因元素與要素的綜合體。可以看出,該界定指出了環境的本質特征——聯系并且影響生態平衡的綜合體。概括式界定的優點是簡明,不足之處是較為抽象,適用難度大,解釋空間大。
(2)列舉式界定,即通過列舉的方式,指出環境的外延。如,環境是由下面媒介的全部或者部分組成的,即空氣、水、土地,空氣包括室內空氣、地上、地下、建筑物內的空氣。列舉式界定的優點在于明確具體、操作性強。列舉式界定的不足在于所有的列舉都是有限列舉,必然存在“掛一漏萬”的問題。一旦出現不屬于被列舉事項的范圍,而在學理或者法律原則上應當予以納入的事項,則會出現法律適用困難或者裁判結果的不正義。
(3)概括加列舉式界定,既以“屬+種差”的方式揭示環境的內涵,又以列舉的方式展示環境的外延。如,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概括加列舉的方式是上述兩種方式的綜合,既有利于法律適用,也保持了概念的開放性。
三、環境特點及其關系
(一)環境法上的環境特點
第一,環境的物質性。環境法上的環境乃是具有自然物質載體的環境,純粹的人為環境不屬于該范疇。
第二,人類中心性。環境法上的環境指圍繞人的周圍事物,人是中心。這也根本決定了環境法不可能完全拋棄人類中心主義。
第三,環境的影響性。“環境”一詞本身就表明以人為中心和對人的影響性。
第四,環境的公共性。通過法律確認了環境的公共性,并通過特別的法律規則對于公眾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予以特別的保護。環境法關注公共環境,完全的私人環境一般不屬于環境法上的環境,如居民的住宅等。公共性既是環境的重要特征,也是環境法的調整區別于私法的重要基礎。
(二)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
“人類要轉變思維模式,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環境與資源、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1]
1.環境對人的決定性關系
環境與人的關系首先表現在環境對人的決定性,而不是人對環境的影響性。人須臾也不可能離開環境,但環境可以獨立于人而存在。環境不僅先于人而存在,而且即使人類滅絕,環境依然繼續存在。因此,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首先是環境對人的決定性。環境對人的制約作用如下:
(1)人產生于環境,是環境的一部分。
(2)環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空間、資源和美的享受。因此,環境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可分析為以下四方面價值。
第一,環境為人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空間。人生存在地球上,須有容身之地,需要占據一定的空間——該空間不僅指土地表面的一定平面面積,而且是一個立體空間。該空間伴隨著人的活動而移動。該空間在民法上表現為住宅。在環境法上表現為占據一定的物理空間,無論該空間的大小以及是否排他地屬于該自然人。
地球所能提供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因為地球的地表面積是固定的,土壤、水、大氣等生存資源也是有限的。人的生存空間受兩個因素的影響:①地表環境,人的生存空間質量與地表土壤、水、大氣質量成正比。環境污染或者破壞會造成人的生存空間減少或質量下降。②人口。人的生存空間與人口數量和分布密度成反比。人口數量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可能會使人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
環境為人提供生存空間,以前此功能沒有引起廣泛關注。而空間恰恰是人生存的前提,它決定了環境法與人口控制法、國土整治法等的密切關系。
第二,環境為人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人需要水、空氣等生存資源,環境提供的這些生存資源,一般都是免費的。因此,獲取清潔的水、呼吸潔凈的空氣,是人的生存權。
第三,環境是人的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人不僅要生存,還要生存得好,這就是發展問題。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動植物、礦產資源等物質資料。這些物質資料,雖然是環境無償提供的,但個人獲取往往是需要付費的。因為上述物質資料往往都被政府壟斷或為私人所有。
第四,環境還為人提供精神愉悅的材料。前三個方面表達環境的經濟價值。人的本質并非肉體的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人類從環境中得到美的享受,為人的思考提供自然素材等,因此環境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美學價值、倫理價值、教育價值等。
(3)環境容納和消解人在生存和發展中產生的廢棄物質和能量。人不僅從環境獲得有用的空間、資源和美的享受,而且環境還容納和消解人在生存和發展中產生的廢棄物質和能量。人類從環境獲取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經過利用后必然產生殘余的廢棄物質或者能量,這些物質或者能量并不能貯存于人體,而是被棄之于環境,環境以其環境容量和自凈功能,容納和消解廢棄物質或能量。
當然,環境對廢棄物質和能量的容量是有限的,環境的自我修復功能發揮是有一定條件的,簡言之,就是污染物質和能量的排放不能超過環境的自凈功能范圍。否則就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進而損害環境本身和生存于環境之中的人、財產、動植物等。
2.人對環境的影響性關系
人類對環境具有影響性。一方面,人類開發利用生存和發展資源,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對這些資源的數量、質量產生影響,如化石能源逐漸枯竭、礦山環境惡化、大城市病等;另一方面,人類向環境排污如果不加節制,超過環境容量或者是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就容易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根據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產生的結果不同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就是尊重環境規律,有節制地開發利用,保護環境乃至提升環境質量。包括以下兩類:①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②在環境自凈能力范圍內排污。
消極影響則是違背環境規律不按環境規律辦事,使環境惡化,也包括以下兩類:①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②違反環境規律,超濃度、超總量地向環境排放污染物,導致環境狀況惡化。
產生這兩種不同影響的客觀原因在于,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能力具有歷史性、時間性,人類對社會的影響能力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及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的行為是否尊重自然規律,是否有節制。
3.人與環境的關系鏈條
被影響的環境,再作用于人,如惡劣的環境會導致人體死亡、疾病。而后,人在認識到環境對人的決定和人對環境的影響性后,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從而再次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環境與人類之間呈現如下關系鏈。
(1)環境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資源,人類向環境排污,人是從環境中產生的。
(2)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伴隨著生產力和科技的提高不斷增強。
(3)被影響的環境反過來又對人類造成影響。
人和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只不過特定時期表現有所不同。環境法的產生與發展也可以看作人與環境關系的產物。
注釋
[1]李青梅.試論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29(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