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少年的詩詞點睛課:意象十二講
- 周若卉 沈綺嫻 編著
- 582字
- 2025-06-03 14:01:43
意象課堂
“天涯何處無芳草”,草作為一種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植物,分布極廣,種類極多,在戶外隨處可見。由于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緊密聯系,其意象成為中國古詩詞中出現最早、表現力極強、使用頻率極高的傳統意象之一。經由歷代文人墨客的不斷豐富,“草”這一意象完成了由萌芽到逐漸豐滿、成熟的發展歷程。
變化的“草”
作為植物,草以一年為生長周期,隨季節更替而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顏色。春、夏季的草茂密繁盛,多呈青綠色,往往象征生機;秋、冬季的草衰敗枯朽,多呈黃色,往往顯出暮氣。再加上草的生命力極強,只要不被根除,即便刀斬火燒,來年仍舊蓬勃生長。草的這些特征為詩人傳情達意提供了廣闊的聯想空間。
憂愁的“草”
草極易滋長蔓延,往往一生二,二生四,越來越多,不斷滋生,以至無窮無盡。草的這種特性與人的憂愁心緒極為相似。當人們遭遇不幸或愿望無法達成時,內心的沉郁憂愁難以排解,便將這些情緒投射到身邊的物象之上。因此,不少詩人常借用“草”這一意象來抒發心中的憂憤不平之氣或離愁別緒。
懷人之“草”
采摘植物以懷他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例如,《周南·卷耳》中寫道:“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詩中的女子采摘卷耳草,卻總采不滿一筐,只因心中思念在外的丈夫。以此為開端,用采草之無心襯托思念之深切,使“草”與思情產生了關聯,對后世影響深遠。借自然之草表達懷人之情,其情往往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