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研究方法與文獻

“歷史研究必須從材料出發,歷史的事實只能從矛盾的陳述中間清理出來,當然前提還是以為歷史屬于過去,屬于任何個人意向或時髦異說都改變不了的客觀存在。”(43)全面占有研究資料是本書的特色。本書采用實證的方法,主要使用英文、德文、荷蘭文的原始文獻與中文檔案進行對勘,力圖揭示郭實獵在華活動的基本實相,并反映出他在西方“開放中國”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引入心理學領域較為成熟的部分理論,使用科學方法對郭實獵特殊的個性和行為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嘗試“以圖證史”,對十余幅郭實獵的肖像畫或宣傳畫的來源、內容、流傳過程、影響以及歷史作用進行梳理。

本書使用的基本文獻是檔案,這也是考察郭實獵生平的基本史料。本書使用的西文未刊檔案主要包括英國圣公會、倫敦會、荷蘭傳道會、巴色會、萊茵傳道會、英國外交部、英國陸軍博物館、柏林國家圖書館、萊頓大學、伯明翰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收藏郭氏檔案,涉及英語、德語、荷蘭語、漢語、法語、希臘語、日語、暹羅語、希伯來語、拉丁語等10個語種,書信超過200封,另有日記、印書賬目、布道辭、肖像畫、字典手稿、藏書目錄、信徒資料、告示等文獻百余種,中文刻本130余種,以及他為英國政府、東印度公司、英國陸軍撰寫的各類調查報告和官方文件。此外,還有郭實獵的個別同事撰寫的私人日記原稿。

除去檔案資料,豐富的西文出版物也是郭實獵發表言論、表明主張的重要媒介。除了他經常刊載文論的《中國叢報》等西文媒體外,郭實獵還出版了大量的著述,包括《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Journals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 1833)、《中國簡史》(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開放的中國》(China Opened)、《道光皇帝傳》(The Life of Taou-Kwang, Late Emperor of China)的英文原版與其他語種的譯本,以及他用德文和荷蘭文撰寫的《愛漢的中國報告》(Gaihan’s Chinesische Berichte)、《在華傳教》(Die Mission in China)、《東亞地區的貿易條件》(über die Handelsverh?ltnisse im ?stlichen Asien)、《基督教王國全球擴張史》(Geschiedenis der uitbreiding van Christus Koningrijk op aarde)、《代表外邦人與穆斯林致所有荷蘭基督徒的請愿書》(ten behoeve der heidenen en Mahomedanen, gerigt aan alle christenen van Nederland)、《在我的荷蘭基督徒兄弟中間》(Aan mijne mede-christenen in Nederland)等。此外其他一些19世紀出版的著作或回憶錄也會記錄部分郭實獵的言論和活動。

除了西文檔案之外,中文文獻中涉及郭實獵的內容亦十分豐富,主要包括郭實獵以愛漢者、善德者、漢會等名義刻印的百余種傳教小冊子和宗教小說、《圣經》、《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已經出版的官方文獻《清實錄》、《清史稿》、《上諭檔》、《籌辦夷務始末》、《鴉片戰爭檔案史料》,未刊的《軍機處錄副奏折》、《朱批奏折》、《剿捕檔》,以及《海國圖志》、《夷氛聞記》、《中西紀事》、《出圍城記》、《林文忠公日記》等數十種清人著作、筆記、日記,另有清代地方志十余種。這些材料為筆者考證西文文獻中涉及郭實獵的內容,還原他在中西碰撞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提供了方便。依靠上述豐富的檔案史料,本書擬重新梳理郭實獵的主要活動和經歷,還原他在西方“開放中國”的過程中所發揮的影響和作用。


(1)Herman Schlyter, Karl Gützlaff als Missionar in China, Lund:Gleerup,1946.

(2)Gutzlaff Charles, China Opened; or, A Display of the Topography, History, Customs, Manners, Arts, Manufactures, Commerce, Literature, Religion, Jurisprudence, Etc.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1, London:Smith, Elder and Company, 1838.

(3)詳可參見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頁。

(4)Karl Gützlaff’s Leben und Heimgang, Berlin:Haupt Verein für christliche Erbauungs-Schriften in den Preu?ischen Staaten, 1851.

(5)Cosack, C. J., Gützlaff und die evangelische Mission in China, K?nigsberg, 1851.

(6)該書的中文版由倪文君翻譯,名為《1867年以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列傳及著作目錄》,已于2011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7)該書的中文版由顧鈞、江莉翻譯,名為《衛三畏生平及書信—一位來華傳教士的心路歷程》,已于2004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8)D. Mac Giilivar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u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07.

(9)許地山編:《達衷集》,文物出版社2022年版。

(10)郭廷以:《近代中國史》,《民國叢書》,上海書店1989年版,第589頁。

(11)郭廷以:《近代中國史》,《民國叢書》,第614頁。

(12)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編第1分冊,讀書出版社1947年版,第8頁。

(13)南木:《鴉片戰爭以前英船阿美士德號在中國沿海的偵查活動》,列島編:《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版,第108—112頁。

(14)南木:《鴉片戰爭以前英船阿美士德號在中國沿海的偵查活動》,列島編:《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第111頁。

(15)蕭致治、楊衛東編:《鴉片戰爭前中西關系紀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華書局1997年版。

(22)陳力丹:《郭士立與馬克思、恩格斯》,《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1期。

(23)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第216—236頁。

(24)同年,蘇精在《文本與意向:印刷出版在阿美士德號事件中的角色》一文中,也認為“阿美士德勛爵”號的這次航行結合了“商業、政治、宗教、軍事等多重目標”。“此行不論在英國或在華英人間都產生相當影響”,是“繼馬戛爾尼與阿美士德兩次使節團之后,中國的落后衰弱再一次暴露于西方國家面前”,而其報告的真切深入又迥非使節團可比,令外人大開眼界,幾乎難以相信其“所述,即是以天朝自居的中國形象”。而此行亦成為大開鴉片買賣的先鋒。(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版。)

(25)相關研究包括:張琳:《鴉片戰爭前后來華傳教士的典型代表—郭士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2004年;陳虹:《郭實獵評傳》,《圖書館雜志》2004年第5期;張琳:《郭士立的醫藥傳教思想與實踐》,《廣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邢甲志:《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在中國的活動及其影響》,《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35期;趙曉陽:《太平天國刊印圣經底本源流考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吳義雄:《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楊玉秋:《基督教傳教士與鴉片戰爭》,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2012年;何艷:《郭士立及其漢語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2014年,等等。

(26)吳義雄:《開端與進展:華南近代基督教史論集》,臺灣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版。文中的“福漢會”即指“漢會”。

(27)蘇精:《郭實臘與其他傳教士的緊張關系》,《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6年版,第33—71頁。

(28)吳義雄:《〈中國叢報〉與中國歷史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29)闞紅柳:《傳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實臘〈道光皇帝傳〉為中心》,《歷史檔案》2009年第2期。

(30)熊月之:《郭實臘〈貿易通志〉簡論》,《史林》2009年第3期。

(31)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8—88頁。

(32)莊欽永:《“鍍金鳥籠”里的吶喊:郭實獵政治小說〈是非略論〉析論》,《國際漢學》2013年第1期。

(33)莊欽永:《“無上”文明古國:郭實獵筆下的大英》,八方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34)該書有關漢會的部分觀點于20世紀70年代末曾被介紹到國內。徐如雷于1979年第4期《文史哲》雜志上發表的《太平天國的基督教和“漢會”的關系問題》一文,很多相關內容便來自于本書。徐如雷也引用施萊特的觀點認為“郭實獵的目的是中國人必須自己傳福音……他也指派了兩個中國人當‘漢會’領袖,事實上他自己才是領袖和獨裁者”。

(35)Herman Schlyter, Der China-Missionar Karl Gützlaff und seine Heimatbasis, Lund:LiberL?romedel/Gleerup, 1976.

(36)Arthur Waley,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233.

(37)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1929.

(38)John King Fairbank, 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merica,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39)Murray A. Rubinstein, The Origins of the Anglo-American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1807—1840, Lanham and London:Scarecrow Press, 1996.

(40)Hartmut Walravens, Karl Friedrich Neumann und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Zwei deutsche Chinakundige im 19. Jahrhundert, Wiesbaden:Harrasswitz Verlag, 2001.

(41)Thoralf Klein, Reinhard Z?llner, Karl Gützlaff und das Christentum in Ostasien:ein Missionar zwischen den Kulturen, Nettetal:Stetzer Verlag, 2005.

(42)Jessie G. Lutz, Opening China: Karl F. A. Gützlaff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 1827—1852, Grand Rapids: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8.

(43)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二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湘乡市| 曲阜市| 阿尔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兴义市| 垦利县| 连城县| 淮北市| 二手房| 深泽县| 萨迦县| 河北区| 聂荣县| 青州市| 阳城县| 瓮安县| 安远县| 天水市| 象山县| 麦盖提县| 义马市| 调兵山市| 大冶市| 法库县| 甘洛县| 长海县| 泗水县| 辛集市| 浦城县| 福贡县| 河北区| 河津市| 新巴尔虎右旗| 南昌县| 玉山县| 正定县| 杭锦后旗| 福清市| 宁南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