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鄰而居:遼金西夏民族生活史(古人的生活)
- 宋德金
- 2893字
- 2025-05-29 17:10:06
緒言
遼、西夏、金分別是以契丹、黨項、女真為主體民族,于10—13世紀在北部中國建立的王朝,歷時達三百多年,同五代、兩宋對峙,是中國封建政權從分裂走向統一及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歷史階段。
一定歷史時期里,人們衣、食、住、行風俗和文化的形成,是由其所處時代的社會發展、地理環境及民族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出自鮮卑別支,與鮮卑是“異種同類”。契丹本為庫莫奚一部,4世紀從庫莫奚分離出來,借“朝獻”“歲貢”等方式同北魏進行貿易活動,與中原王朝保持聯系。隋、唐時期,契丹逐漸強大起來,并時常同唐朝發生沖突。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即汗位。916年,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建立契丹國,后改號大遼,又曾一度改復契丹、大遼,歷史上統稱遼朝。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為金所滅,凡歷九帝,共存在二百一十年。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至中亞,重建政權,史稱西遼。1218年,西遼為蒙古所滅。
遼國境內,除契丹外,還有漢、奚、渤海、女真等族。遼朝疆域遼闊,“東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絕大漠”(《遼史·太祖本紀下》)。即東臨今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西越阿爾泰山,北達外興安嶺,南抵河北霸州、雄安一帶。境內有平原、草原、沙漠、戈壁、高山等各種地形、地貌,地域偏北,緯度較高,冬季氣候嚴寒。
女真的歷史更為久遠,它的先世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的肅慎。其后裔,兩漢時稱挹婁,北魏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其中以粟末、黑水兩部最為強大。女真是五代時由黑水靺鞨發展而來的。10—12世紀間,生女真的完顏部落聯盟不斷發展壯大。12世紀初,由于女真自身發展的需要和不堪契丹人的統治壓迫,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先揭開反遼斗爭的序幕。遼天慶五年(1115),阿骨打在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稱帝,建元收國,國號大金。金朝從1115年阿保機建國,到哀宗天興三年(1234)被宋、蒙聯合攻滅,先后歷九帝,共存在一百二十年。
金國境內的民族除女真外,還有漢、契丹、奚、渤海等。金朝的疆域,北起外興安嶺,南與宋朝接界,東瀕大海,西與西夏為鄰,其版圖約為同時期南宋的兩倍。金國也有各種地形、地貌,大片的原始森林與河湖,是女真人從事漁獵的好場所;一望無際的平原,則為農耕、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西夏是以黨項為主體民族建立的政權。大約在南北朝時期,黨項人就開始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稱為析支的地方活動。唐太宗貞觀年間,黨項最強大的拓跋部首領率部降附唐朝。唐僖宗時,黨項人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升任定難軍節度使,統領夏(治今陜西靖邊)、綏(治今陜西綏德)、銀(治今陜西米脂)、宥(治今內蒙古鄂托克旗)、靜州(治今陜西米脂境)等地,賜姓李,進爵夏國公,為夏國得號之始。傳至李繼遷時,歸附遼朝,被封為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其子元昊嗣位,于景祐五年(1038)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國號大夏,又稱白上國。在漢文古文獻中,一般稱西夏,又有唐古、唐兀、河西、弭藥等稱。自元昊起,共歷十代,于1227年為蒙古所滅,歷時一百九十年。如果從1032年元昊即位算起,則為一百九十六年。
西夏境內,除了黨項之外,還有吐蕃、回鶻、蒙古及漢人等。西夏的疆域,東臨黃河,西至玉門關(今甘肅敦煌),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抵大漠。包括今甘肅、寧夏大部地區及內蒙古、陜西、青海的部分地區。西夏境內,有山地、高原、河湖、沙漠等多種地形和生態,具備發展畜牧、狩獵和農業的自然條件。
契丹、女真、黨項及分別由他們建立的遼、金、西夏王朝,其衣、食、住、行文化,既有近似之處,又存在許多差異。
契丹、女真、黨項從廣義上說,都屬北方民族。遼、金、西夏地處北方,同南方相比,冬季漫長而寒冷,無霜期短,干旱少雨,農作物種類偏少,糧食產量較低,而畜牧業則很發達。這樣的自然環境,無疑會對遼、金、西夏的經濟發展和衣、食、住、行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契丹、女真、黨項的飲食,最初較為簡易、粗放。契丹、黨項是游牧民族,他們的飲食以肉食和乳品為主,谷物食品所占比重較小。女真則是農耕兼漁獵、畜牧的民族,以糧食食品為主,兼食肉、乳。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及受漢人的影響,遼、金、西夏的糧食食品比重逐漸增加,其加工制作也漸趨精細。他們早期的谷物食品,多為炒米、炒面之類,以后則有了蒸餅(饅頭)、饅頭(后來的包子)、點心等面食和米飯等,特別是女真人的飲食,后來已同漢人沒有多大區別。
飲茶,向來是北方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肉、乳在北方民族飲食中占有較大比重,而蔬菜和水果的產量、品種不多,人們以飲茶助消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唐、五代以來,茶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各階層人飲茶成風,茶道大行。到了宋代,茶葉生產和加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飲茶之風盛行,茶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目越來越多,有所謂點茶、分茶、斗茶等。由于生存需要和受唐、宋人飲茶之風影響,遼、金、西夏各族人飲茶蔚然成風。如金朝初年,僅有少數上層統治者飲茶,并被看成是接受漢文化的儒雅表現;及至后來,飲茶逐漸在各階層中流行起來,以至“上下競啜,農民猶甚,市井茶肆相屬”(《金史·食貨志四》)。由此不難看出金國飲茶風氣的盛行。
契丹、女真、黨項的傳統服飾,同中原漢人有很大區別。華夏漢族服飾的最明顯特點,歸納起來是:寬衣、博帶,右衽。即肥大的衣服、寬大的衣帶,衣襟右開。而北方民族的服飾即所謂“胡服”則大多是:窄袖,左衽,束帶,著靴。這種“胡服”風俗的形成,是與北方天氣冷、多風沙及他們的騎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北方民族的發式,大都將其頭發剃去一部分,即所謂的“髡發”“剃發”。契丹人的典型裝束,為圓領窄袖長袍,左衽,腰系帶,足穿靴,髡發。女真人標志性的裝束,是由巾(幞頭)、盤領衣、帶、烏皮靴組成,衣服左衽;發式為辮發。黨項人的典型著裝,則是氈帽,窄袖衫,皮靴。黨項服飾與諸多北方民族稍異者,為右衽。這可能是因其開國皇帝元昊在稱帝之初,就宣布“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宋史·外國列傳一·夏國傳上》),因此服飾為右衽。黨項人的發式為禿發。遼、金、西夏的官服,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契丹、女真、黨項的服飾發式,都各自逐漸趨于漢化;同時,他們的服飾,也對境內漢人及兩宋產生了某些影響。
契丹、女真、黨項的住所也有異同。契丹、黨項原本都是游牧民族,車馬為家,居無定所,車帳、穹廬、氈帳就是他們的住所。隨著農業的出現和發展,或者從原住地遷往內地,他們開始定居,有了草房、板屋、磚瓦結構的建筑。女真則較早就從事農業生產,有固定的住所,屋中以火炕取暖。直到現代的東北農村,依然如此。此外,遼、金都設五京,其建筑多仿中原都城制度。
遼、金、西夏的行旅,由于北方盛產馬、牛、驢、騾、駱駝等大牲畜,它們成為陸路交通的主要承擔者。西夏的“渾脫”,則是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
縱觀遼、金、西夏的衣、食、住、行諸方面,契丹、女真、黨項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又吸收、借鑒了漢人及其他民族的風尚和文化。同時,契丹、女真、黨項的衣、食、住、行文化,對漢人及其他族人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遼、金、西夏各族人民為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締造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