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的人總是被一個問題所困擾——為什么,其實說白了,這問題的本源很容易就找得到,或者你可以換一種思路,把原有的問題拋開這么想:既然出現了這種情況,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此之前遏制住源頭的呢?那好,接下來我就舉個例子給大家看看。
小明作為一個胖子,他想通過跑步的方式來減肥,可是,過去了一個月,小明還是沒有減下來,到了這個環節,那就會有人說:“這小明沒減下來說明他好吃嘛?!编?,這種說法也對,但這還不算重點。
你想想看,這小明之所以能變成一個胖子它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在此,我們就利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來一步步的拆解這個問題,首先,小明他變胖之前肯定沒有現在這么胖,這其中致使小明成為胖子的原因千千萬,但就其變胖的關鍵,以下幾條便可直接點明。
第一,小明作為一個胖子,按理說,他應該知道肥胖給自身所帶來的影響,但對此,小明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我行我素,這種行為可以稱作是選擇性放棄,顧名思義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這一項可以說是小明變胖路上的推進器。
第二,家族遺傳。雖然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很小,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項,比如整個家族的整體體重都不輕,那么你也會繼承家族的基因,繼而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胖子。
第三,自我作息的問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的話,作息沒有規律的人,會致使內分泌系統失調,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當然,這也不限于器官衰竭,人體就像一臺機器一樣,每個零件都對應著一定的作用,缺一不可。
第四,在小明的意識形態中并沒有覺醒出肥胖的概念,他把一時舌尖上的快樂當作是家常便飯,而對于利與弊的選擇,小明則隨心所欲,并沒有認為自己的飲食習慣有問題,既然一件事沒有被具象化,那,這件事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還有就是,去做這件事的人有沒有不它當回事,這還是個問號,因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有著不同的想法,比如說小明他對減肥的看法,如果站在外人的角度去看的話,大家都會覺得胖起來的話會怎么怎么不好,那站在小明(胖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的話,就會覺得無所謂。
綜合以上說法,我們便可得知一個結論:你,我,他(她)發出問題時,會以自我為核心理性地解剖并分析,其中也不乏外來因素的干擾,當然,這是不會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會觸發的特殊情況。想必,經過這么一番說教下來,會有人聽的云里霧里,那好,既然在理論上聽不懂,那我們便以一個情景對話為例來好好的體會一下。
在此,你可以稍微想象一下平日里你學習和工作的真實寫照,ok!其實這里的氣氛已經開始上來了,對于生活的那些事,咱都是手拿把捏,就拿張三和李四的日常對話來說說。
張三作為李四的好兄弟,平日里也是互幫互助,故此這倆人關系也還算不錯,某一天,張三拿了一些禮物來找李四借錢,張三就這么對李四說。
“兄弟啊,我最近手頭有點緊,想找你借點錢來緩緩,你放心,這筆錢我會過段時間就會還給你?!?
好,這時,你,作為當事人李四,如果因為借錢這件事跟自己好兄弟的關系搞僵,著實不劃算,但如果把錢借出去,那,這筆借出去的錢它具體什么時候能給到自己,這還是個問號,那么,既不想把關系搞差又不想擔心自己借出去的錢拿不回來,我們就可以這么做。
首先,我們得從頭到尾的分析一下當下的處境:張三帶著禮物到你家里來,然后,坐下來跟你(李四)寒暄一番過后,便把話題轉移到借錢。到這里,你(李四)想要緩解尷尬的話,那就得把思路理清楚,還有就是,說出來的話不要過于偏激或者中規中矩,否則,會讓人對你產生報復心理。
至于怎么說,我們就張三向李四借錢的這個事來說明一下,別人來找你來借錢,不能說一上來就拒絕了,尤其是跟自己關系好的那種,你這么做很容易傷了和氣,嗯,既然別人找上門來了,咱也不能躲躲藏藏的。
怎么說,怎么才能說的好?這也是一個問題,但,有一個通用公式很適合在這種環境中使用:稱呼+慰問+自己的看法+當今處境+客套話。
說到這,我要跟大家總結說的是:無論自己還是別人拋出問題,都要先想好了再說,每個人所站在的角度都不一樣,無論如何,我們都沒有辦法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切,畢竟說話它也是一門藝術??!
別人把問題拋給你,你把問題拋給別人,這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分區,那,這最終的答案任何人都可以去解答,去揭曉。
這,也包括發出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