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議論紛紛
- 攻伐諸天,從四大名著開始
- 梅菜不蒸
- 2021字
- 2025-06-05 08:00:00
“臣絕無此意!”王子騰翻身跪倒,“陛下乃天命所歸,萬民期盼,臣豈敢有此悖逆之心!”
其他人看王子騰跪地解釋,紛紛潛身縮首,大氣都不敢喘。
“起來吧。”李墨輕抬手指示意王子騰起身,“朕方才說過,不因言罪人,王卿不必如此緊張,我們就事論事而已。”
王子騰悄悄抬頭看了眼李墨,發(fā)現(xiàn)李墨好像是真的沒有計較,這才松了口氣。
“陛下雅量,臣佩服。”
李墨隨意地擺了擺手,說回之前那個話題:“朕此前那個問題,王卿可有答案?朕起兵之初的局勢,與現(xiàn)在的局勢相比,哪個更差?朕當(dāng)時就能橫掃天下,今日為何就不能?”
既然李墨并未怪罪,那王子騰就安心多了。
他拱手上前,真心進(jìn)諫道:“陛下容稟,我朝之所以能在十?dāng)?shù)年間克定天下,一賴陛下神威,二則是將士用命,再加前順綱紀(jì)失序、朝野昏聵,這才使得改朝換代如此輕易。可如今......”
說著說著,王子騰自己卻緩緩?fù)O聛砹恕?
眾人奇怪的看去,發(fā)現(xiàn)李墨正面帶微笑的看著王子騰。
“王卿反應(yīng)過來了?”李墨開口詢問。
王子騰內(nèi)心不住的翻騰,聽聞李墨的話,驚訝的抬頭:“陛下早就想到了?”
“不然朕何必讓你們再議?”
聽著兩個人在打啞謎,在場眾人無不迷茫,不知道兩人想到什么。
實際上,王子騰是聯(lián)想到了自己,如果不是他投靠了李墨,統(tǒng)一的步伐還真要被拖累幾年不可。
沒有一個可靠的人為首,李墨可不會輕易接受那么多忠誠度很低的降臣。
即便可以先收下來,日后再行處理,但沒有一個穩(wěn)重的核心,那些降臣就是最大的不穩(wěn)定因素。
李墨的政策又是在掘他們的命根子,任誰也不可能輕易的相信他們。
現(xiàn)在天下已定,仍舊有人不死心的在暗地里搞些陰謀,而前順已滅,李墨也可以開始清算了。
得益于能看到忠誠度,這些人的名單早就有了,無非就是動手的時機而已。
當(dāng)然,這些王子騰是不清楚的。
他只知道一點,在他們那個世界,李墨能招降他,在三國世界,李墨為何不能招降別人?
“各位別忘了,眼下這里是個亂世,四百年大漢分崩在即,神器無主之時。”
李墨從上首站了起來慷慨陳詞:“賢君、名將,在這個時代層出不窮,可朕與諸位為何不能是其中一員?以朕之明,諸位之賢,難道不能一統(tǒng)三國,再造乾坤嗎?”
是,兩個世界的人是有武力上的差距,但文化上可沒有。
大家同種同源,文化認(rèn)同也是一樣的,武力上的工作做不了,難道不能做文治上的工作?
至于軍隊,三國本地之人又不會因為他們是異界人而不來投靠,跟隨董卓、袁紹打仗,和跟隨李墨打仗,本質(zhì)上來說沒有半點分別。
只要李墨他們想辦法融入這個世界之中,然后憑借著他們身后有一個成體系的國家為后盾,難道還不能一統(tǒng)天下?
被李墨點明前路后,眾人頓時一掃低落,瞬間想通了一切。
錢謙益率先發(fā)言:“陛下之明,千古無二!若非陛下點破,我等仍舊束手無策,臣佩服!”
說著,他又轉(zhuǎn)頭看向其他人:“諸位,我等自后世來此,自當(dāng)知曉歷代名將、賢才的所在,以陛下之明,定能令他們歸附大乾。如此一來,天下大勢豈不是皆在陛下掌中?我等為陛下賀!”
在他的帶動下,眾人一齊離席。
“臣等為陛下賀!”
“過了,過了!”
李墨笑呵呵的揮手,讓眾人歸位,只是從他瞇起來的眼睛上能看出來,李墨很是受用。
“怪不得會說好話的佞臣都是皇帝的心腹,我明知道錢謙益是什么樣的人,可被他拍了馬屁,卻還是那么開心。”
李墨心中暗暗自省,免得自己太過膨脹了。
他心里清楚,別看現(xiàn)在錢謙益忠誠度還可以,足足有七十多,將近八十了。
但只要李墨一失勢,錢謙益的忠誠度能很快掉到下面去。
他從來都不是一個立場堅定的人,錢謙益這樣的人,最關(guān)心的是自己的利益。
待眾人回歸本位,李墨繼續(xù)開口說道:“眾卿不過是一時思維固化,沒反應(yīng)過來而已,不必介懷。此等前所未有之經(jīng)歷,本就超出常人理解,無所適從也屬正常。”
“我等皆是凡人,自然不如陛下天命加身,才思敏捷。”錢謙益繼續(xù)拍馬。
李墨揮揮手:“可以了,咱們還是先說正事吧。”
同時,李墨心中暗暗嘀咕:“再讓他這么拍下去,真就成了歌功頌德會了。”
李墨指明了方向,剩下的事就好辦了。
三國這段歷史,人所盡知,在李墨的注視下,眾人各抒己見,很快就鬧得不可開交。
不過,這倒是李墨樂見其成的。
理不辯不明,大家吵出來的方案,總比隨意決定的要來的靠譜。
只見不知什么時候回來的吳三桂正在營帳中直言:“十八路諸侯人多勢眾,其內(nèi)又有袁紹、曹操、劉備這樣的梟雄,我等要立足此世,自當(dāng)先投盟軍。更何況,若有我軍相助,說不定盟軍能擊殺呂布,進(jìn)逼洛陽。到那時,立有大功的我軍,自然不愁一塊根基之地。”
“將軍此言差異!”有人出言反駁,“陛下乃真命天子,豈能屈居人下?將軍之策,大大的不妥!”
“你!”吳三桂噎得說不出話來。
大家在這里商量計策,對方卻拿政治正確來堵嘴,這是吳三桂沒想到的。
可他還不能反駁,實在是憋屈的難受。
“所以!我軍應(yīng)趁諸侯大戰(zhàn)之時,過江南下!此時南方無主,正是我軍立業(yè)之基,且我朝本就起自南方,今渡江南歸,才是上上之策!”
“非也!非也!三國之時的江南,與我大乾豈能相提并論?何況此地距江南千里之遙,如何能輕易過去?”
一時間,營帳之內(nèi)眾說紛紜,大家各執(zhí)一詞吵的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