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潞王監國
- 南明昭武
- 君子以懿文德
- 3438字
- 2025-06-02 20:00:00
明弘光元年六月初七日
由于潞王堅決不愿意出任監國,在杭文武百官商議后于當日往慈禧宮朝見,請命潞王監國,準備給潞王監國創造法理性。
雖然鄒太后萬般不愿,但如今形勢比人強,人心不在己,只得同意。
于是派人發懿旨給朱常淓說:“爾親為皇叔,賢名冠絕諸藩王,昔日宣廟東征,命襄、鄭二王監國,祖宗成例在前,今圣上北狩,你可以遵此舊制行之,出任監國。”
朱常淓和兒子朱由梓得到懿旨后商量,都認為現在同意,有點顯得潞藩著急,不能給自己爭取道最大的話語權,于是又一次拒絕了。
這個時候,杭州周邊能夠出任監國的就只有潞王一位,因此朱常淓父子越不著急,群臣反而就越著急。
次日一早,群臣再次來到慈禧宮,請求太后親往潞王府,一定要請潞王出來監國,不然國家危亡,清兵沒有了危險,圣上的性命就危急了。
鄒太后一聽當即就慌了神,立刻下令擺駕潞王府。
帶著群臣來到潞王府門口,朱常淓、朱由梓二人聽說太后親至,立即領著王府屬官、王妃、王太妃等一干人,到王府門口迎接。
鄒太后下車一見到潞王,便迫不及待的當面勸說朱常淓出來監國,以拯救國家。
然而朱常淓卻再一次哭著推辭了,一邊哭著,一邊說道:
“臣不過庸人一個,琴棋書畫尚可得道,治國理政實在不通,況當今仍在,太后亦可臨朝稱制,且清虜在面,其軍兇猛,臣實無能統領群僚,還望太后另請高明,給臣一個活路。”
太后被潞王一頓哭訴整得手足無措,尷尬之際馬士英立即上前道:“王府門口豈是說話的地方,殿下何不將太后迎入王府再談。”
朱常淓聞言立即擦拭了眼淚,將太后及群臣引入德壽殿。
雙方禮畢,所有人來到德壽殿,朱常淓請太后上座。
誰知太后在路上得到馬士英的教導,一進入大殿就突然哭了起來,對著朱常淓說道:“皇叔乃朱家子孫,國難當頭,不思報效國家,恢復祖宗社稷,為何要三番五次拒絕出任監國,難道非要本宮跪下來求你不成。”
隨即又自哀道:“想我孤兒寡母在這世間存續都很困難,好不容易得到佛祖垂憐,驟得富貴,誰知不過經年,皇兒北狩,母子分離,性命都掌握在他人之后,何其悲哀。”
“皇叔看在祖宗、國家、皇親的份上,就答應了吧。”
朱常淓還沒來得及說話,跟在鄒太后身后的群臣見縫插針,黑壓壓跪下一大片:
“請潞王殿下監國!!!”
朱常淓一下子被架了起來,隱晦的看向一旁站著的朱由梓,見對方微微頷首,當即不再猶豫,嘆息道:
“既然是太后相請,得群僚看重,今國事艱難如此,常淓身為朱家子孫,便不得不遂了你們的愿,便擔任這監國吧,只是。”
群臣和太后松了口氣,但聽到朱常淓說了個“只是”又將他們的心提了起來,“只是你們既然在如此危難之際推孤出來監國。”
“那就要群策群力,君臣合心,別在孤面前搞什么門戶之私,黨爭之別,甚至什么奪門之變。”
“但凡孤說的話你們不聽,或者是下的制書陽奉陰違,那這個位置你們誰愛坐誰坐,孤馬上就帶著妻小離開杭州。”
“孤可不想成為代宗,孤也不是景泰帝。”
馬士英、阮大鉞、朱大典、黃道周等閣臣科道微微猶豫,但也很快就答應了,“殿下愿意出任監國,臣等自然遵監國之制,請監國放心。”
潞王朱常淓既然就任了監國,鄒太后便不便在此久留。
只是走之前哀求朱常淓能夠將弘光帝救出來。
朱常淓自然是滿口答應不說。
不過雖然口頭上答應了監國,但一應出任監國的禮儀制度仍不可或缺,這既是為了向杭州軍民宣布大明再一次有了主心骨,也是為了表示朱常淓的監國是眾望所歸。
于是下午時分,朱常淓父子身著素服,以牛車在王府護衛保護下往慈禧宮拜謝,沿途杭州軍民彈冠相慶,紛紛高呼“監國殿下”。
朱常淓父子微笑著朝著四方軍民擺手,直至慈禧宮前。
雖然說是宮,但比之潞王府寒酸不少,畢竟是原來的杭州總兵府。
朱由梓扶著朱常淓下車,御馬監太監李國翰、司禮監太監高起潛早已在門口等待,一見到朱常淓當即笑面如魘,雙膝下跪,大拜道:“奴婢李國翰/高起潛,拜見監國殿下。”
朱常淓噙笑頷首道:“兩位內官請起。”
高、李二人起身后,小碎步走到朱常淓面前佝著腰說道:“太后及群臣均已在殿中等候,請殿下入宮。”
高起潛、李國翰在前面一左一右為朱常淓帶路,朱由梓緊隨隨后,再后面則是王府承奉司承奉正程懷英、承奉副李吉辰。
走入慈禧宮大殿,朱常淓龍行虎步,凡經過處的官員無不低頭致敬,不敢抬頭直視。
鄒太后高坐上位,服淡黃衣白襦,左右侍女各素葛衣。
一番拜謝后,鄒太后當著群臣的面,命司禮監太監高起潛起讀懿旨《從百官黎庶請命潞王朱常淓監國制》,并命御馬監李國翰向朱常淓頒賜監國玉璽。
制書宣布從起讀之日起,由潞王朱常淓擔任大明監國,今后大明一切政令文書,以監國制書為最高標準。
宣讀完懿旨,鄒太后起身轉入后殿,將主場留給朱常淓。
朱常淓見太后離去,重新抬起頭,一手端著黃綢包裹的監國玉璽,一手捏著詔書,然后一步一步一步,登上最高位。
最終站定在御座前,揮袖轉身俯視群臣。
而一直跟著朱常淓的朱由梓早就在陛階中段頓腳,站在陛階中的左邊。
等到朱常淓轉身后立即大拜道:“兒臣拜見大明監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臣等拜見大明監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山呼千歲在殿中洪如晨種,讓朱常淓第一次感受到權利的滋味,心跳不自覺的加快起來,臉色微紅,好在他距離群臣有段距離,不過朱由梓看得仔細,自家老爹這是激動起來了。
“諸卿平身。”
“謝千歲。”
朱常淓因為是監國,而不是皇帝,所以只能站在御座前,不能坐下,于是將玉璽和詔書遞給一旁不知道什么時候出現侍立著的程懷英、李吉辰二人,聲音渾厚道:
“孤既然擔任監國,諸閣臣科道、六部九卿,便一一出列,讓孤能夠認個明確。”
之所以在慈禧宮舉行第一次朝御,因為在起讀監國制書之前,朱常淓仍舊是藩王身份,潞王府仍舊屬于王府,無法擔任朝會所在。
如今朱常淓接受了監國詔書,接受了監國玉璽,便代表正式就任監國,從今往后,朱常淓便擺脫了藩王身份,而是監國潞王,相當于攝政王,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當今北狩,太后對朝政沒有影響力,朱常淓實際上的權利與皇帝沒有兩樣。
隨著各部依次出列自我介紹后,不夠級別的退出大殿,只留下十余人仍舊呆在大殿中。
群臣出殿,朱常淓父子面對剩下的這十幾員重臣也好一直高高在上,便走下了陛階。
朱由梓跟著老爹走近,終于看清楚了留下的這十幾人,其中以老者居多,唯有兩三名中年人,而他們就是弘光朝廷滅亡后僅剩的朝臣了。
朱由梓也是第一次見到這些人,以往都是聞其名,今日才見其面。
只見領頭的老者傲然而立,仿佛就連朱常淓也不放在眼里,能有這種氣度的自然是便是內閣首輔、建極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馬士英。
然后依次是面露恭敬的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阮大鉞,國字臉嚴肅的兵部尚書、總督上江軍務朱大典,淡然處之的大理寺少卿袁宏勛,有些拘束的浙江巡撫張秉倫,正直不爽的浙江巡按御史何綸等。
然而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卻不是驕傲的馬士英,而是站在馬士英一旁的一位小眼睛、鵝蛋臉,短須斷眉的素服老者。
也難怪,所有人穿著官袍,頭戴烏紗帽,獨他一人身著素服角帶,頭無飾物,不得不讓人側目。
朱由梓注意到了,朱常淓自然也注意到了,好奇道:“與馬輔并列者誰?”
馬士英傲然不屑,沒有回答,其余人好像也都不愿意向朱常淓介紹,只有御史何綸想要出列介紹,卻見老者從袖中抽出一本名帖。
朱常淓示意李吉辰將名帖接過來,翻開一看,頓時了然,面露驚喜道:“原來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石齋,先生一代忠良,今日有幸與先生共任大事啊!”
原來他就是黃道周啊,自錢謙益、姜曰廣等弘光朝的東林黨領袖投降清朝后,幸存的黃道周、劉宗周便接過衣缽,成為了清流領袖。
又見朱常淓接著拉著馬士英的袖子說道:“先生乃首輔,沒有事可與黃先生商量。”
馬士英聽后露出很是不屑的樣子,一旁的朱大典卻不高興的說道:“殿下,姓黃的家伙啥都不懂,我可是從行在那邊為圣駕開道過來的,怎么不問我,卻動不動就問這姓黃的!”
黃道周聞言終于說話了,反駁道:“既然為圣駕開道,那現在圣駕在哪兒?”
“你XXX......”一旁的阮大鉞連忙拉住暴怒想要上前揍黃道周的朱大典,“殿下當前,萬不可失禮啊!”
另一邊早就看不順眼的何綸等清流派也毫不猶豫的站在黃道周身旁,扯起嗓子怒斥馬、阮、朱三人同流合污,誤國誤民,以至南都失陷,圣上北狩,請監國將他們治罪。
而袁宏勛、張秉貞則站在一旁和稀泥,“算了,算了......”
只是眨眼間,適才還規規矩矩的朝會便變成了菜市場,眼看馬上就要上演全武行,朱常淓不得不頭疼的下令朝會解散,帶著朱由梓等人離去,其余人見證也不好再朝,也都離開了慈禧宮。
朱由梓也算是看了眼,第一次體會到大明的傳統。
這才是第一天,新君當面,就不顧一切,話不投機便是又吵又鬧,又打又罵,不愧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