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魔術光
- 文娛時代1982
- 摟住油菜花
- 2751字
- 2025-05-24 06:04:10
朱琳帶著楊昊和侯詠去見劇組的導演米家山,他正靠著一棵大樹坐著,跟一個留著平頭的年輕人聊天。
朱琳三人剛剛走近,就聽那個平頭哥罵道:“五點多了還不來,他媽的日本鬼子就沒一個好東西,我日他仙人板板。”
楊昊一愣,心想:“這劇組還有日本人?”
朱琳給幾人互相介紹了一番,米家山客氣的和兩人握手:“原來你們就是北電來的高材生,歡迎!歡迎!”
米家山一臉的絡腮胡,面相看起來有點兇惡,說話卻十分謙虛有理。
他在后世沒什么名氣,但他老婆卻大大的有名,是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最負盛名的女演員,峨影廠的當家花旦,潘虹。
楊昊對米家山沒什么印象,聽到那個平頭哥的名字卻覺得莫名熟悉。
那個平頭哥叫韓三評,現在是劇組的副導演。
楊昊和他握手的時候,腦中忽然靈光一閃,想到此人在后世會成為中國影壇的掌門人,位高權重,江湖人稱“三爺”。
楊昊心想:“原來他這么牛逼?那等我做了導演,就讓他當副導演,收他當我的小弟。”
在預知未來的情況下,將還未發跡的牛人收為小弟,乃是人生一大樂事。
大家互相認識之后,米家山向三人叮囑道:“三評剛剛只是一時氣話,你們別往外說,影響團結。”
三人連忙點頭,表示不會往外亂說。
楊昊心想,韓三評看起來很不爽那個日本攝影師,廠里面長影派和峨影派之間,矛盾很深啊。
韓三評自己并不當回事,他跟米家山一樣,也是衙內。
他父親是川省林業廳廳長,職位比米家山的老爸低一個檔次。
他這也是第一次當副導演,職位比米家山低一個檔次。
對于韓三評而言,一個小日本而已,他罵就罵了,又能怎樣呢?
反倒是聽朱琳說楊昊跟侯詠可以幫忙拍片,很感興趣,他問:“李爾康不在,你們搞得定嗎?”
楊昊心想,李爾康應該就是那個日本攝影師了,日本還有姓李的?
卻見侯詠45°角仰望天空,淡淡說道:“再有一個小時就是外景拍攝的窗口期。今天拍不成,就等明天了。”
侯詠說的拍攝窗口期,涉及到攝影學上的一個概念,叫做“魔幻時刻”。
黎明日出,黃昏日落的時候,太陽平射大地,光譜中的藍色被空氣散射掉,光線會變得溫暖,柔和,明亮。
選擇在這時候拍攝,拍出來的色彩會變得美麗豐富。
韓三評一聽,果然很懂,對米家山道:“導演,讓他們試一下?”
米家山點點頭:“可以!”
侯詠嗯了一聲:“劇本給我看一下。”
米家山叫人把劇本拿給侯詠,侯詠緩緩打開,只看了一眼,皺眉道:“這分鏡畫得不太行,重新弄一下吧!”
米家山道:“這都是廠里的分鏡師畫的,我覺得還行啊,再說現在改也來不及了。”
侯詠搖搖頭:“景別太亂了,楊昊,你幫忙弄一下吧。”
楊昊心中暗笑,這廝在兩個衙內面前,裝得一手好逼。
他接過劇本看了看,這是一個分鏡頭劇本,畫得很詳細,但以他的眼光來看,卻十分蹩腳。
他又往后翻了幾頁,忽然間,一股熟悉的感覺涌上心頭。
劇本上的畫面好像活了一樣,變成了張國利和朱琳在夕陽下邊走邊聊。
他頓時明白過來,那段記憶里面,包含了這部片子的影像資料。
他心中暗喜:“這部片子還沒有開拍,我卻可以直接看到最終成片的效果。
這意味著,我可以根據成片效果做出合理的調整,從而提升影片的質量。”
從成片質量來看,米家山這部片子拍得非常一般,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楊昊略一思索,拿起筆刷刷地畫了起來。
他用的是速寫的形式,畫得極快,卻又莫名傳神,一會兒功夫,就把今天要拍的鏡頭,重新規劃了一遍。
“導演,你看這樣行不行?”
楊昊比侯詠謙虛一點,沒侯詠那么囂張,因為他打算在峨影混下去。
侯詠壓根就不想待在峨影,琢磨著怎么離開這里。即使面對兩個衙內,也不太當回事。
米家山看了一遍,感覺楊昊的分鏡處理別出心裁,又很有法度,比原來那個高明多了。
他是第一次當導演,見楊昊有真本事,自然從善如流,贊嘆道:“厲害,不愧是高材生,就按你這個來吧!”
“各部門注意,我們準備拍攝!”
導演一聲令下,整個劇組便開始運轉起來了。
張國利、朱琳兩位男女主角開始補妝,他們之前已經化好了,現在略微再補一下。
隨后便被導演米家山叫到一邊,給他們講戲,然后開始排練,走位。
場記拿出場記單,開始填寫拍攝日志。
峨影廠給楊昊分配的崗位就是場記,這個工作簡而言之就是記錄拍攝現場的一切,協助導演合理規劃鏡頭,節約成本,防止穿幫、越軸等失誤出現。
場記的工作極其繁瑣,但也非常鍛煉人,是許多導演職業生涯的起點。
侯詠根據分鏡腳本的規劃,定好了機位,就叫工作人員過來安裝軌道。
他大致看了一眼,皺眉道:“這軌道不夠長。”
楊昊道:“等一下拍的時候,叫人把前面的軌道移到后面來,邊拍邊移,手腳麻利點,應該沒問題。”
“嗯,也只能這樣了。誰過去站一下位?跟焦員呢?”
在正式開拍前,演員需要先站位,以便測試光照在人臉上的效果。
不過主角一般不會親自去站,他們有別的事要做,比如排練什么的,于是就有專門的光替來代替演員站位。
替身站好位后,跟焦員上前拉皮尺,測量演員的眼睛到鏡頭之間的距離。
在數碼時代來臨之前,攝影機是無法自動對焦的,要靠跟焦員手動計算來調整焦距。
攝影機機身上有一個對焦環,跟焦員算好焦距后,會事先在上面做好記號。
在正式開拍的時候,隨著鏡頭的移動,調整到相應的位置,確保焦點一直在演員的眼睛上。
由于膠片十分昂貴,電影廠對膠卷使用有嚴格規定,一般是三比一。
比如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大致需要用9000尺膠卷,那配給的膠卷就是27000尺,超過了是要挨罰的。
所以正式開拍前,演員都要一遍一遍地排練,走位,盡量在拍攝的時候一次過,以節省膠卷。
侯詠從攝影助理那里接過一個黑布袋,將膠片放進去,極其嫻熟地將膠片安裝好,再貼上一圈膠布封死。
這個黑布袋學名叫做“暗袋”,在膠片時代,換膠片都是套在暗袋里摸黑換,再在膠片盒上纏一圈膠布,防止曝光。
劇組人員井井有條地忙碌著,楊昊反而沒什么事了,站在一旁看熱鬧。
他發現朱琳跟張國利這兩個人的表演太青澀了,有很大的瑕疵,不過也沒多說什么。
侯詠是因為攝影師不在,臨時頂替,他指手畫腳沒人說什么。
但米家山就在這里,楊昊越俎代庖就不像話了。
還是要照顧導演的權威的,更何況米家山還是個衙內呢?所以楊昊選擇了閉嘴。
劇組的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快七點的時候,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魔幻時刻的到來。
沒過多久,太陽緩緩落了下來,天色幻化,光彩如魔術變化。
整個劇組頓時變得十分安靜,只有攝影助理來回跑動著,一邊測光,一邊調整光圈。
忽然,侯詠大喊一聲:“光線正好!”
導演見狀,拿起喇叭喊道:“各部門準備!”
錄音助理啟動錄音機,把長長的錄音竿舉過演員的頭頂。
攝影助理啟動攝影機,全速運轉到每秒24格。
場記拿起場記板,跑到攝影機前舉著,大聲說道:“《彎彎的石徑》第32場,第一鏡,第一次,開拍!”
說完迅速打下場記板,退到了安全區域。
演員的表演正式開始,導演全神貫注地看著他們。
只有楊昊無所事事,他百無聊賴地四下張望,卻看見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從遠處飛馳而來。
看他裝束,應該就是韓三評怒罵的那個日本攝影師了。
楊昊頓時樂了:“你來晚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