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有沒有工作單位,實在太重要了。
陌生人見面,開口就問你哪個單位的。
你要沒單位,都不能算個人。
除了在家附近溜達,出遠門你都出不了。
隨便進城,搞不好會被當成盲流抓起來。
計春華聽說有機會進峨影廠,頓時就像抓住救命的稻草。
不過事情沒確定下來之前,楊昊也給不了準信,只能說廠里還在研究,他得等信。
計春華表示沒關系,他等得起。
楊昊暗暗嘆了口氣,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當初他們一幫畢業生被分到峨影,心不甘,情不愿。
但這卻是全中國幾億人做夢都進不了的好單位啊。
楊昊把劇本整理好后,沒有交給峨影廠,而是打了個國際長途,先和夏夢聯絡。
因為走峨影廠審核的話,流程太繁瑣了。
需要先把劇本交到廠里的文學部,通過之后,再由廠里的黨委會和藝委會分別審核通過,才能夠立項。
立項之后,就會有一個專門的電影編輯負責和編劇以及導演溝通、指導,對劇本進行必要的修改。
這期間,文學部的領導,文學廠長,藝術廠長,都要給出意見。
等廠長拍板定稿后,由電影編輯送到京城去審核。
上面又會給出各種意見,由編輯總結之后帶回廠里,根據意見繼續修改,直到通過。
一個劇本,來來回回搞個半年算快的,搞幾年都不稀奇。
峨影廠后來接到過一個拍核彈電影的任務,搞了七八年,最后被北影廠拍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橫空出世》。
但如果是夏夢以青鳥公司的名義,向文化部提交拍攝申請,就很容易通過,因為海外公司有統戰價值。
夏夢聽說楊昊完成了劇本,很是高興,讓楊昊把劇本寄到京城她妹妹家里,她過段時間會去京城出差。
夏夢是個藝名,她本名楊濛,她妹妹楊潔是原國家籃球運動員,謝晉電影《女籃五號》就是以楊潔為原型人物拍攝的。
楊昊寄出劇本后,繼續幫張鑫炎拍《少林小子》,張鑫炎給峨影廠打過招呼,他已經被借調了。
電影廠之間互相借調人員是常事,楊昊給張鑫炎打工,他的工資還得峨影廠來發。
楊昊也沒什么怨言,來都來了,就當游山玩水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工作,還有一群帥哥美女相伴,一點也不寂寞。
拍攝期間,楊昊又和夏夢電話溝通過幾次,闡述了自己對這部電影拍攝上的一些構想。
夏夢對動作片并不了解,但是從楊昊的話語之間,聽到了他的雄心壯志。
夏夢對楊昊是非常欣賞和信任的,因為《自古英雄出少年》讓青鳥公司賺麻了。
一百萬的投資,香港票房就超過一千萬,凈賺兩百多萬。
香港票房好,東南亞的版權就值錢,一通賣下來,這部電影凈賺四百萬。
不過,投資一部電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不是在電話里幾句話說得清楚的。
夏夢讓楊昊完成在桂林的工作后,跟她在廣州見面,到時候再詳談。
這是應該的,楊昊自無不可。
干到五月份,《少林小子》拍攝完成,楊昊讓李聯杰、計春華他們等自己的好消息,便和大家分道揚鑣了。
楊昊先去了南寧,走水路回廣州太難了,經歷了一次不想經歷第二次。
桂林和南寧通鐵路,他坐火車到南寧,順道看一下張一謀他們,再托廣影廠幫忙買票回廣州,方便很多。
……
楊昊沒有辦法聯絡張一謀他們,下了火車就直奔廣影廠,到了廠里再找人。
廣影廠和峨影廠一樣成立于1958年,不過峨影廠有長影廠援建,廣影廠啥都沒有。
廣影廠至今都沒什么能力獨立拍片,一直以制作新聞紀錄片,譯制片為主要業務。
所以,張軍釗,張一謀這批人去了廣影廠后,就被當成了寶貝,來了就給機會。
楊昊一到廣影廠,就被廠里的陣仗驚到了。
全廠老小兩百多人,都聚集在操場上。
主席臺上坐著一排廠里的領導。
頭頂上掛著一個橫幅,上面寫著“廣西電影制片廠誓師大會”!
“我去,見證歷史了!”楊昊暗暗說了一句,饒有興致地在一旁圍觀。
主席臺的正中間,坐著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的身前放著一個標識牌,表明他的身份,廣影廠廠長,韋必達。
韋必達清了清嗓子,對著話筒說道:“同志們,去年春天,我得知北京電影學院有一批1978年入學的應屆畢業生將要分配。
經過廠黨委開會研究后,我去了京城,親自找羅院長和趙明書記,希望他們能給我們廠分配一些優秀的畢業生。
最終,一共有四位優秀的年輕人來到了我們廠,他們就是導演系的張軍釗,攝影系的張一謀、肖風,美術系的何群?!?
韋必達念到一個名字,就有一個人站起來,走到講臺上去。四人站成一排,一臉嚴肅,又有點緊張地向著全場老小。
“這四個年輕人到廠里之后,跟班實習了半年,他們的才華,全廠上下,都是有目共睹的。
前段時間,他們聯名立下軍令狀,要求獨立拍片,如果電影不成功,他們愿意當十年的助理。
按照長影、北影那些老廠的規矩,都要論資排輩,一般要跟班當助手七八年,才能夠獨立拍片。
考慮到我們廠的實際情況,為了能夠早出人才,廠領導班子經過研究后,決定打破常規。
破格批準以這四個應屆畢業生為主體,成立新中國第一個青年電影攝制組。
我們廠準備投產根據郭小川同志的敘事長詩《一個和八個》改編的劇本《一個和八個》。
并任命張軍釗為導演,張一謀、肖風任攝影,何群任美工師,全廠將圍繞他們四個年輕人來運轉,務求把這部電影拍好。
你們大學畢業不滿一年,就全部獨立拍片,這在中國電影界是史無前例的,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個機會……”
韋必達廠長這一番講話,聽得張軍釗、張一謀、肖風、何群四個年輕人熱血沸騰。
連站在遠處吃瓜的楊昊都感覺有點激動,大家都是打工人,能遇到這樣不拘一格,題材人才的領導,是幸事啊。
以這四人為主體成立的“青年電影攝制組”,拍出的電影《一個和八個》,直接改變中國電影的格局。
從此,第五代導演登堂入室,正式站在了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