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頭巾,各種心思果然多。”劉邦罵罵咧咧的說道。
“不行,不能放任他們在那里亂寫。”
“后世的皇帝對史書是怎么編寫的?”
趙啟想了一下說道:“史官這個職位在上古三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名曰太史,這個官職和其他官職不同,是代代相傳的。”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種制度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甚至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晉朝因為衣冠南渡,五胡亂華,導致大量世家消失,史官也是如此,等后來隋唐建立之后,史官這個官職已經不在父死子替,兄終弟及。”
“這個時候唐朝開始了科舉制度,用來替代察舉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世家門閥對官職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也為底層民眾提供了一個上升通道,雖然這個通道很小,但是它出現是動搖了世家門閥制度。”
“后世的朝代史官也是如此,并且修史書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多人有組織的進行修繕。”
“這種官方修史的好處也多,個人偏好對史書的影響也會降低。雖然依舊不能保證絕對公正客觀,但是也不會出現什么離譜的言論,也能盡可能的讓真實的歷史書寫下來。”
“而且,如果朝廷不修史書,那對史書的解釋權就到民間了,到時候民間出的野史可就多了。”
“正史不一定正,但野史一定夠野。”
聽到這話,劉邦也繃不住了,野史這玩意有多野,這段時間他在網上可是看到了很多。心中當即已經打算,回去之后,一定要要組建一個編纂史書的機構來負責修史。
“當然了,古代的史官能夠修成史書也是很不容易的,畢竟他們受到皇帝的影響,要不然太史伯和董狐也不會備受推崇了。”
劉邦點點頭道:“只要他們能據實所書,我也認了。”
“希望你能做到。”趙啟并不在意,實際上,一旦將修史的人數擴大之后,皇帝再想要修改史書,其難度就變得更高了。畢竟就算是皇帝也堵不住所有人的嘴,歷史上頭鐵的人從來都不少。
“史書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話色彩很濃厚,幾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出生時候要有異象,或者出生的時候要和別人不一樣。”趙啟說著就看向劉邦。
“老劉啊,史書中記載你大腿外側有七十二個黑痣,來讓我瞅瞅,是不是真的。”
“屁的72個黑痣。”劉邦罵罵咧咧道:“72顆黑痣,那我腿成什么樣了?大麻子腿嗎?”
“你說我斬白蛇起義,有五色龍氣,甚至出生的時候有紅光大放都行,不就是編造一些異象嗎?怎么非要胡扯什么七十二個黑痣?那玩意很好看嗎?”
“看看這些史書編纂的,什么夜有紅日入懷,然后感孕而生,又是紅光大放,滿室生香,三日不散。”
很顯然,劉邦對史書上記載的他的那些異象很不滿意。七十二個黑痣算什么異象?就應該這種紅光漫天,龍鳳交鳴才配得上乃公的身份。
“對了,小趙啊,你說我回去后推行科舉制度如何?”劉邦翻看著后面朝代的歷史,對于科舉制很感興趣。
“科舉制度在封建王朝無疑是公平的先進的。”趙啟肯定的說道,但接著話音一轉說道:“但是科舉制度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書籍的成本要足夠低,那些小地主、良家子等能夠負擔的起讀書的成本,同時也要有足夠的書籍。”
“現在漢朝的問題是書籍基本上都被那些六國遺民手中,普通人想要看書太難了。而且竹簡制作的書籍書寫和閱讀都不方便。”
“現在就推行科舉制度并不合適。”
“那什么時候推行科舉制度合適?”劉邦追問道。
“這就需要看你了。”
“造紙術和印刷術我都給你準備了,等你回去之后直接招募工匠進行造紙,印刷書籍就行,然后再將這些書籍推廣出去,如此幾年之后,就能推行科舉選拔了。”
“當然想要用科舉制度取代察舉制,至少也要數十上百年時間的不斷推廣。”
“現在大漢可以說是百廢俱興,沒有后世那些世家和貴族們的阻礙,推廣知識阻力也小。”趙啟將這其中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
“除了這些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選擇什么書籍作為考試內容,也就是最終解釋權。以及朝廷手中現在掌握的書籍夠不夠用。要是你手中沒有多少書籍,或者書籍都被其他人藏起來,你就算掌握了印刷術和造紙術,可是沒有書籍給你印刷也是麻煩事。”
劉邦聽得很認真,在聽到這里后,當即說道:“這個不用擔心,當初攻入咸陽的時候,蕭何第一時間就將咸陽宮中的書籍給搬走保護起來了,現在這些書籍絕大部分都在皇宮,一部分在蕭何那里。”
“那就好辦了,到時候直接將這些書籍印刷出來就可以了。”
“書籍有了,接下來就建立太學、州學和郡學,這上面的花費不會少,但是只要持續幾十年后,就能培養出來大批的讀書人,然后就能逐步推廣科舉制度了。”
“需要這么久,真是麻煩。”劉邦皺著眉頭說道:“還有科舉考什么?難道也跟后世一樣只考四書五經儒家經典?”
劉邦是真看不上儒家,歷史上甚至還有‘漢高祖尿溺儒冠’的故事。從這里就看得出來,他并不喜歡儒家,因此科舉也不想要只考儒家。
再加上來到后世,在看過了后世的繁華與富足之后,劉邦對儒家就更不怎么上心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科技的發展,僅僅依靠儒家,再過千年也做不到。
“至于考什么,這就看你們了,四書五經也行,黃老之學也行,甚至李韓商君之學和墨家之學都可以。”
“不過我的建議還是不要讓其中一家獨大的好。不管是治國還是政治,平衡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