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周,我每周兩次去見蘇明醫生。起初只是哭泣和講述,后來慢慢能討論林瑜以外的話題。蘇醫生從不催促,只是引導我表達那些最黑暗的念頭——想跟隨林瑜而去的沖動,對命運不公的憤怒,甚至偶爾對林瑜“拋下我“的怨恨。
“所有的感受都是合理的,“蘇醫生說,“重要的是不要被困在其中。“
九月,蘇醫生建議我嘗試寫作療法。“林瑜說你文筆很好,“他遞給我一個精美的筆記本,“把你想對他說的寫下來。“
當晚,我翻開筆記本,寫下了第一封信:
“親愛的林瑜:
錦鯉,我好想你,今天路過校門口那家奶茶店,你最愛喝的芋圓奶茶出了新口味。我站在店門口哭了,老板娘認出了我,硬塞給我一杯,說是'老顧客優惠'。我喝了一口,太甜了,你肯定會喜歡...“
寫著寫著,眼淚又來了,但這次不那么灼痛。筆記本漸漸填滿了我的獨白——日常瑣事,夢境,回憶,甚至偶爾的笑話。奇怪的是,寫下這些后,它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沉重地壓在我心頭。
十月中旬,蘇醫生問我是否有興趣見他弟弟。“蘇亮是插畫師,“他說,“正在籌備一本關于生命教育的繪本,也許你可以幫忙寫文案。“
我本想拒絕,但看到蘇醫生期待的眼神,勉強答應了。我們在咖啡館見面,蘇亮與哥哥長相相似,但更年輕,穿著休閑襯衫,袖口沾著顏料。他談論項目時眼睛發亮,那種對工作的熱情莫名讓我想起林瑜。
“我聽說了你的事,“蘇亮小心地說,“如果不合適...“
“沒關系,“我打斷他,“給我看看你的草圖吧。“
他的畫風溫暖治愈,主角是個總戴著星星發卡的小女孩。看著這些畫,我突然有了靈感:“她可以叫小幸...幸運的幸。“
蘇亮眼睛一亮:“完美!你愿意加入這個項目嗎?“
就這樣,我開始了第一份工作。白天為繪本寫簡短有力的文字,晚上繼續給林瑜寫信。漸漸地,我的筆記本上不再全是淚痕,偶爾會出現一些輕快的段落,比如蘇明工作室的貓如何打翻了顏料,或者房東老太太教我做的紅燒肉終于成功了。
十二月的第一個周末,蘇亮邀請我去看流星雨。“據說很壯觀,“他發來信息,“林瑜會希望你看到的。“
我們開車到郊外,裹著毯子等待流星。當第一顆流星劃過夜空時,我下意識許愿:“林瑜,你在那里嗎?“
“他一定在的,“蘇亮輕聲說,“就像星星,即使白天看不見,我們知道它們還在那里。“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林瑜信中所說的“變成星星“。不是安慰人的童話,而是一種存在方式的轉變——從觸手可及的實體,變成永恒的記憶和影像。
新年那天,我決定重新整理林瑜的遺物。這次,我不再崩潰,而是懷著敬意對待每件物品。在他的醫學書里,我發現了一張夾在《心臟病學》中的便簽:“如果奇跡發生,我要帶方幸去冰島看極光;如果沒有,希望有人能帶她去。“
我捧著便簽又哭又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林瑜所說的“幸存“——不是忘記,而是帶著記憶繼續生活;不是停止愛,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去愛。
二月,我們的繪本《小星的星星》出版了。簽售會上,一個小女孩問我:“為什么小幸最后不上心了?“我蹲下來與她平視:“因為她知道,愛過的人會變成星星,永遠在天上看著她。“
回家的路上,我繞道去了林瑜的墓。初春的風還帶著寒意,但我心中卻有種久違的平靜。我放下一束向日葵——他最喜歡的花——和一本《小幸的星星》。
“林瑜,“我輕聲說,“我想重新定義我的名字了。不再是'不幸',而是'幸存者'的幸。“
墓碑上的照片里,林瑜笑得那么燦爛,仿佛在說:“我早就知道了,幸運星。“
那天晚上,我做了林瑜離開后的第一個美夢。夢里我們站在櫻花樹下,花瓣紛飛如雪。他沒有說話,只是微笑著看我,然后指了指天空。我抬頭,看見滿天繁星組成兩個大字:“向前“。
醒來時,晨光透過窗簾灑在床上。我伸手觸摸那束光,溫暖如初。書桌上,《小星的星星》的樣書靜靜躺著,封面上那個戴星星發卡的小女孩正對著天空微笑。
我終于明白,林瑜給我的最后禮物不是悲傷,而是愛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會因為失去而消失,反而會因為經歷而更加深刻。我的“幸“不再是命運強加的標簽,而是自己選擇的態度:在經歷所有不幸后,依然選擇看見生活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