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虎符暗扣長沙月 流螢欲撼漢家鼎
- 三國:重生阿斗,復國系統來早了
- 千金散去不復回
- 2063字
- 2025-06-26 08:21:00
翌日,長沙郡府衙。
少了昨日迎接時的百姓喧囂,衙署內顯得肅穆而莊重。
包拯一身青色官袍,端坐主位,面容沉靜,不怒自威。
劉禪雖為包拯主公,但此刻是以武漢牧守的身份正式拜會長沙太守,故亦身著正式袍服,坐于客位首位。
丁奉按劍侍立其后,目光如鷹隼般掃視四周。
寒暄已畢,劉禪放下茶盞,開門見山:“包府君,禪此番前來,實有要務相求。”
“主公但講無妨。”包拯聲音平穩,目光直視劉禪,他雖然認劉禪為主,但此時卻是劉備親封長沙太守。
所以并沒有大包大攬,而是視劉禪來意而定。
畢竟以他公正無私之性,損長沙而利武漢之事,不為也。
“其一,為糧。”
劉禪與包拯之間有系統維持,所以他直接了當提出需求。
“武漢新立,流民匯聚,倉廩空虛已至燃眉。
府君之前肅清長沙,必有存糧在庫,以應不時之需,現需暫借糧草十萬石,以解武漢糧荒!
聽聞此言,包拯眉頭微蹙,并未立刻作答,但也未第一時間拒絕。
長沙府庫確實尚有存糧,十萬石并不算多。
以包拯的角度來看,長沙雖然新定,但豪門大戶被連根拔起,百姓也都分到更多的田地。
春耕已過,而且長沙今年風調雨順,并無災荒。
府庫中的存糧要是不用,也是等著明年變成舊糧。借給百廢待興的武漢,確是雙贏。
但長沙畢竟是劉備治下,糧草調動還需劉備首肯才行。
而且他也要為長沙百姓所負責。
“主公憂心黎庶,包拯感佩。”
包拯緩緩開口,隨即點出自己的問題:
“然府庫之糧,關乎一郡安危。敢問主公,借糧十萬石,何時可還?若期間長沙有變,又當如何?”
劉禪自然不會打無準備的仗。
他微微頷首,給予解答:“舅父糜芳之前在東吳籌款兩億錢,如今已經動身前往巴蜀,不出三月即反。屆時自有糧草歸還。”
包拯點點頭,能夠在吃肉的江東火中取栗,賺得兩億巨資,那也能從吃素得巴蜀帶回更多。
雖然依舊有風險,但已經比空口白話強太多了。
包拯的目光在劉禪臉上停留片刻,似乎在評估這承諾的分量。
但他沉吟片刻,并未立即答應,轉而問道“主公所言第二事?”
“其二,為人!”
劉禪立刻接上,細細盤點:
“武漢初創,百廢待興,尤缺熟稔庶務之基層吏員!
府君半年前整肅長沙,雷厲風行,借調江夏吏員無數。
如今半年已過,以府君之能,必已培養出一批堪用之才。
懇請府君,調撥熟悉田畝、倉儲、刑名、工造等基礎事務之成熟吏員二三十人,隨我返回武漢!”
包拯這次沒有太多猶豫。
吏員不同于糧食,是可再生資源,且劉禪要的數量不多,又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支持少主建設武漢,本就是分內之事。
他點了點頭:“吏員之事,包拯應允。府衙及各縣之中,確有歷練半載、可堪驅使之新吏。少主可擇日挑選,我命主簿配合。”
“那就多謝希文了!”劉禪見包拯開口答應,這才心中一松,吏員問題算是解決了大半。
那么此行來長沙即便借不到糧草,也算是達成了此行目的。
“至于糧秣……”包拯輕撫下巴:“還請主公見諒,十萬石,數目太大,牽涉甚廣。
包拯雖為太守,亦不敢專斷。需即刻行文,飛馬報請玄德公定奪!
同時,我會命倉曹清點核實長沙存糧實數。若玄德公允準,且存糧確有余裕可支應長沙所需……
包拯必當竭力籌措,盡快發往武漢。”
劉禪心中早有預料。
十萬石糧食,包拯不可能當場拍板。
他需要請示劉備,也需要核實庫存,更需要在確保長沙安全的前提下行事。
這已是目前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
他立刻起身,鄭重一揖:“行文請示父親,理所應當。武漢上下,靜候府君佳音!
無論成與不成,府君今日援手之情,禪銘記于心!”
包拯也站起身,肅然回禮:“主公言重了。守土安民,本屬分內。
武漢若能穩固,亦為長沙屏障。包拯自當盡力周旋。”
他頓了頓,似乎想起什么:
“對了,少主昨日提及,欲在長沙尋訪一種……高產豆菽之種?”
“確實如此,這兩日在外剿匪,已有線索。”
劉禪打了個哈哈,并未實話實說。
雖然不知道系統提供的人才有無關于系統的記憶,但保險起見,他還是決定將系統的事情爛在肚子里。
而且劉禪也不能想象,若是系統提供的諸位人才,知道自己不過是憑空捏造的,他們會有什么反應。
所謂君不密而失臣,臣不密而失身,便是如此了。
包拯點點頭,也提出需求:“若主公尋得此神種,請給長沙留下少許,我會命積年老農進行育種,嘗試能否為長沙百姓添一份口糧。”
“這是自然!”劉禪點頭答應,五千畝的良種,給長沙留下部門也不無不可。
至此,劉禪到長沙的三件事,都有了苗頭,
雖然最大的糧草問題還需等待劉備的批復和長沙倉廩的核實,但包拯的態度已算積極,流程也已啟動。
壓在劉禪心頭的一塊巨石,終于松動了幾分。
走出府衙,長沙的陽光有些刺眼。
劉禪深吸一口氣,對身旁的丁奉道:
“承淵,讓鄧艾他們幾個,去包府君那里挑人吧。記住,要實干的,不要花架子。至于糧草……我們只能等了。”
吏員挑選進行得很順利。
在包拯主簿的引領下,鄧艾、張猛、李茂三人從長沙府衙及附近縣衙中挑選了二十余名經過包拯半年鍛煉,熟悉基層實務的年輕吏員。
這些吏員雖非大才,但勝在踏實肯干,正是武漢急需的人才。
就在挑選接近尾聲,劉禪在府衙偏廳與包拯確認名單細節時,一個略顯熟悉的名字意外地躍入他的眼簾。
在一份關于流放人員管理的例行公文上,赫然寫著:
趙范,前桂陽太守,因降而復叛,主公令流放長沙,作為公文流轉之小吏使用。